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及其建设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提高’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地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和创新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提升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提高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形式,剖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从学科、人才队伍、创新基地、评价体系和创新文化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加强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基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与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高校在此方面相比尚有差距。借鉴国外高校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及成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我国高校,尤其是在我国相关基础研究领域具有优势的著名高校,十分有必要大力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立项建设,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教育与职业》2006,(13):18
人才培养,基础在教育;自主创新,关键在人才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队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水平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也是国家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一支主力军,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一支生力军,实践证明,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关键在于建设好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5.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表现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和水平的提高,是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增加。通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把重点放在对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能力有关的高层次的科研产出、科研效益的评价上,引导高校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质量。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上应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树立协同创新理念,转变评价的方式和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今年,教育部将结合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启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的重点是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工程实施中,中央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高校将充分利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契机,整合资源,加大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大学研究院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组建高校国家实验室,加强学科交叉,完善区域布局,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今年,教育部还将启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计划”,把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吸引和创新团队的建设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推动我圜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等学校特别是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不仅要培养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而且要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要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高校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次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面对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准确把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知识生产、传播、转移、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任务,其中,高校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重要的条件性支撑。我国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应:将高校创新体系定位于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地位;打造有利于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外部制度环境;完善焕发高校创新能力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激励高校追求创新的质量认证体系;选拔和塑造一批高校使其成为国家或地方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0.
正时代呼唤创新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大学通过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高校目前所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还需要极大加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还处于低水平探索和起步发展阶段,还存在着建设总量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前沿性研究弱、原始应用性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学科交叉、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地方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河南省作为我国人口大省,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本着"开放、合作、创新、共享"建设机制,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平台的科学规划与资源整合,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创新型河南建设,为河南经济社会创新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对过国家整体创新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泉与基础。由于高校所拥有的学科、人才和研究平台等比较优势,高校基础研究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当前高校基础研究的制约瓶颈主要表现为,经费投入及其机制欠缺、资源分配结构性机制失灵、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缺陷和高层次人才缺乏与结构不合理。通过实施养士政策、国家对投入的引导作用、营造宽松环境和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等路径选择,破除高校基础研究的制约瓶颈,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十一五”发展战略目标。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大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创业活动的源头、原始创新的源头头、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基地。为此,应当从大学的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加强大学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还要从大学创新能力的检验和评价标准、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制度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学的创新能力进行检验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国家竞争是以创新为实力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高校担负着输送创新人才和发明科技成果的重任,针对我国高校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探讨了提高我国高校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国家、社会和各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社会评价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丰富,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四个方面分析英国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先进经验,可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美国EPSCoR协同创新计划,是一项推动欠发达地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重大肯定性行动计划。基于其"卓越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追求,EPSCoR协同创新计划通过优化高校科研协同创新基础设施、支持跨学科协同研发、提供涉外信息服务等实施路径,有效地提升了美国EPSCoR地区高校协同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我国当前中西部地区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存在的不足,本文从顶层设计、资金投入、评价与激励以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改进与优化路径,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从而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校尚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与创新型国家的高校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高等教育应深化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为此,要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探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扩大高校对外开放,增加科技创新投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是国家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和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以大量统计数据为依据,总结分析了高校自主创新的成就和优势,剖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高校自主创新面临的困境,并从理念创新、投入体制创新、组织队伍创新、机制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的径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