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长期的文学生涯中,与新闻事业有密切的联系。他除了在报刊上发表大量作品外,还长期从事报纸刊物的编辑工作,鲁迅生前“编辑过的报刊大约有二十种”。一个人编辑过如此众多的报刊,这在我国新闻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笔者想就鲁迅与五四时期及以后报刊革新的关系,作一个简单地阐述。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编辑出版了一套关于文学和美术的小丛书,这就是“文艺连丛”。因为它“小”——品种少、印数少,所以不大为人所知,而且留存于世的书籍,为数甚少,在不少国内知名的藏书家手中,恐怕都没有这种书。但是,做为出版史料,我却认为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当年鲁迅先生精心编辑的一套小书,译本可靠,图文并茂,是出版界出版书籍的范本。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约定的编辑,是肯负责任的编辑;所收的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一生,特别是他在上海的最后9年(1927.10—1936.10),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同各种杂志打交道中度过的:鲁迅发表过文章的报纸杂志(其中主要是杂志)至少在80种以上;担任过《奔流》、《前哨》(《文学导报》)、《译文》等7种杂志的主编,作过《萌芽》、《十字街头》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参与过《未名》、《太白》、《海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非常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李小峰说:“鲁迅先生很重视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对图案,就是书名、作者的字体大小和安放的位置、颜色、纸质都是很注意的。有些书,仅仅是书名、作者·没有图案·也处理得很恰当,看上去很舒服。”“。李霁野回忆鲁迅时说:“书面的装潢,也是鲁迅首先注意到的。他自己设计的书面都各具特色。他也随时注意发现可以作书面的画家.并对他们爱护备至。书店随意污损画家的原稿.或印刷时改变了颜色,他都很为愤慨。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读了陈漱渝先生主编的、近60万字的《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一书,使我更接近了鲁迅,了解了鲁迅,也为更好地读懂鲁迅找到了一把钥匙。《一个都不宽恕》是一部史料书。它汇编了鲁迅和他的论敌在历次论争中比较“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就是当时双方发表在报刊上的一些论争文章。这无疑对帮助读者阅读鲁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也是非常珍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七年三月十日,《工作与学习丛刊》之一《二三事》,发表了鲁迅先生的遗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这篇文章是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同志整理的。当时不知是编辑的问题还是工厂里排字的问题,把文章中的一个字印错了。原文有一句话是“令人神旺”,意思是说看到章太炎在《民报》上对梁启超等人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一代文学宗师。他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主办的《莽原》、《未名》、《语丝》、《奔流》、《译文》等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期刊出版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鲁迅先生作期刊编辑期间,显示了他对读者,对作者乃至对社会负责的高尚编辑道德,为后世期刊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全国新书目》2023,(9):120-123
<正>本书作者与鲁迅有长达35年的交谊,自留学日本起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异骨肉。鲁迅去世后,他陆续撰写了多篇回忆鲁迅的文章,资料翔实,理解深切,文笔生动,是研究鲁迅和我国现代文学史的珍贵材料。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辛勤读书,献身祖国,钻研学问。他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巨人,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还和他永远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许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11.
翻开中国现代文化史,为祖国的文化积累而献身的出版事业家是不乏其人的。且不说人人皆知的鲁迅、韬奋等革命先辈,就是一些私人出版商中也有憎恶把什么都商品化的“文学掮客”和“艺术商人”的人。偶读《郁达夫文集》,1935年3月,郁达夫在《现代》杂志上写过一篇《追怀洪雪帆先生》的文章。达走说洪是他在出版界认识的不少事业家之内,最值得称道的一位有崇高事业心的先生。洪雪帆原来是经营煤炭业的,后来是现代书局的老板。他有一段话,至今读来依然感人肺腑。洪对郁说:“我以后  相似文献   

12.
在许广平同志写的《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个叫徐诗荃的文学青年,经常寄稿子给鲁迅先生,要求推荐发表。鲁迅先生看到徐诗荃的稿子都是指责当时反动学校黑幕的,就把它登在《语丝》上,有时也推荐给别的报刊发表,为此,鲁迅先生遭到反动当局通缉和帮凶文人的指责。稿子发表后,徐诗荃感到很害怕,他觉得好象  相似文献   

13.
在著述中引用伟人名言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乃作者常用之法。用得好,大有益;但用不好,则大煞风景。手头就有一例。有本名为《写作概论》的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谈到要学点写作知识时,光批评了“有人举出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的话,用以证明学习写作知识没有用”的观点,然后指出,“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不作指导,只让学生读读作作的作文教学法很不满意。”紧接着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原话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块丰碑。他以求实的精神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不朽的色彩,以至于他的名字曾一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伟大”的代名词。毛泽东评价鲁迅为“现代的孔夫子”,可见鲁迅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然而,究其一生,我们却不难发现,鲁迅有鲁迅的悲哀。他的一生有许多的挚友,也有许多的“怨敌”。因为要唤醒沉睡的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年初,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集中推出了一套6本的鲁迅研究方面的丛书.我刚拜读完其中的一本《鲁迅这座山——关于鲁迅的随想与杂感》,感触良多,不揣浅陋,就《鲁迅这座山》一书,发表一些愚见. 先解释一下题目.书中有一篇《“托尼”之痛》,讲到“从前刘半农先生赠给鲁迅先生一副联语是‘托尼学说,魏晋文章’……换成白话的意思是:思想来自托尼,文章师法魏晋.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作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是举世闻名的。鲁迅先生的文学生涯,应该从最早的留东时代算起,自筹办《新生》杂志以后,30年间,他组织了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鲁迅先生不仅以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风著名于世,而且在其发表时所用的笔名,也如他“匕首”般的杂文风格一样,让人叹为观止,堪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  相似文献   

19.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20.
正鲁迅的绍兴同乡王金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会党人士;王金发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能够留传后世,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鲁迅的文字记录。在鲁迅并不准确的文字记录中,还牵涉到他自己的一名远亲章介眉。鲁迅笔下的王金发与章介眉1925年12月12日,鲁迅在国民党人士主办的北京《国民新报》上发表了一篇《捧与挖》的杂文,收入《华盖集》时与其他几篇杂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