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子兴 《现代教学》2013,(12):29-30
教育转型,立足点在于课堂教学的改变;而课堂教学转型,根本在于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近期,关于“课堂教学转型”的话题不绝于耳,“翻转课堂”“智慧课堂”“慕课”等,这说明在深化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将轰轰烈烈的“课改”真正落实到“改课”,即真正将新教学理念落实为改善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三年前重庆市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为兼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兼善教师围绕“新观念指导下的新课程、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双新,双发展”课改理念,孜孜不倦的努力践行:教师实践课改,体验课改;学生置身课改,受益课改;家长关注课改,参与课改。学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  相似文献   

3.
《云南教育》2005,(13):3-5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参与课改的学校、教师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本刊特约请省内外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撰文,就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所采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老师们的来稿整理编辑为专题文章供广大读者参考,并欢迎大家参与到这一讨论中来。  相似文献   

4.
朱国旺 《教育》2014,(28):41-42
近年来,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落实公平教育。学校实施四大工程,让每一位教师诗意地幸福工作。学校认为,名校之名在于名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秉承“办老师和学生都喜欢的书香式生态学校”的理念,把“以老师为本,让老师幸福,让学生快乐”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教师“幸福地做教师,做幸福的教师”。课改先行与青蓝工程课改从“改课”开始。根据学校课改的实际需要,按照更新观念、建模实验、示范推广的课堂改革思路,启动与实施自主课堂教学改革。通过组织教师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和回校上感受课,并把“课讯”  相似文献   

5.
正伴随"课改",诸多先进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然而,走进一节节日常课,却常让人有课改无力之感。是的,"课改必须改课",但日常教学中教师个体对"课改"的无视、曲解或"只心动不行动",却使"改课"在一线课堂步履维艰。一、日常课"改课难"的现状基层学校,欲实现全校上下的课堂改观,常常有心无力。教师个体惰性、实施执行繁琐、积年累月坚持、学科年级差异性等等,都成为学校层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参与课改的学校、教师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本刊特约请省内外部分学校的一线教师撰文,就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所采取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老师们的来稿整理编辑为专题文章供广大读者参考,并欢迎大家参与到这一讨论中来。——编者  相似文献   

7.
李裕民 《广东教育》2005,(11):49-49
1.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背”着新课程的同时还“抱”着旧课程。实行了20多年的高考制度已经造就出极为固定的、功利化的教学模式,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教师们已经太习惯按应试教育的思维指导教学了。如果高考一卷定终身的方式不改,如果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尺度不改,如果选修课的最终评价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配套,高中课改就有可能变味;如果改革不彻底、不全面,就会有人认为谁改谁吃亏,就会有人对课改观望,最终导致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部分教师实施课改不力,其实就是担心课改会逐渐变成说与做两张皮。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语会会刊,《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关注着语文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情况。由于课标修订。从去年第7期起我们开辟了“深度关注”栏目。受到了广大读者好评。今年“深度关注”将重点聚焦课堂,对这一决定课改成败的关键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课堂,是语文教学“真正”发生的地方,在这里有许多经常发生的困惑和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期我们关注“‘训练’与语文素养”问题.以后将分别研讨目标预设与教学生成、“用教材教”与课外拓展、学生自主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与合作、“对话”与“问答”等话题.欢迎广大教师踊跃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9.
宜宾市八中是具有74年办学历史的初中学校,坚持课改13年.自2012年开始,走入课改的深水区.为进一步追求“绿色分数”和“低碳质量”的教学目标,实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校选择从课堂改革入手,提出“课改是对生命成长的最大尊重”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传统课堂向生本课堂,进而向高效课堂转型,形成了“三、四、四”课改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学生”的先进教育理念随着课改已经深入到我们教师的教学中。我参加过很多教研活动,听过许多教师的课,深深感到新课改带来的良好效果。有时不禁为课堂热烈的气氛而喝彩,为学生精彩的发言而鼓掌,更为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而敬佩。但同时,我又觉得,很多教师强调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却忽略了知识体系的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课改的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究层出不穷,作为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我们经历了从关注课程到关注课堂,从"教"的策略探究到"学"的动力培育,从课堂流程再设到课堂文化构建等,在实践中求证标准、求证价值、求证情感,最直接的感受还是课堂所发生的变化。课改伊始,我校创办《智慧课堂》校刊,以"课堂智慧打造智慧课堂"为指针,  相似文献   

12.
河流的秘密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主张和倡导“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全国各实验区的同仁.尤其是青年朋友们.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不容否定的成绩。在很多竞赛课.甚至是常规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及活力。但是.在翻检课改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发现在实施新课标的课堂上仍存在着以下常见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研究的兴起,观课议课越来越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但在观课议课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高中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改革的阵痛中艰难地迈步起航,走向课改的深处。回眸近几年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有许多欣慰,也感到有许多不足。欣慰的是奋战于课堂一线的广大教师为课改付出了艰辛而有成效的努力,高中语文课堂试图从原来机械而枯燥的应对高考的教学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显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不足的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我们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放在课程和教学论的宏观视野中加以考察,以图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课改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科学、稳健而有活力。  相似文献   

15.
胡小望 《江西教育》2005,(10):12-13
近年来,在日常教学调研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从教师到教育管理者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发展。课改,让我们的教师转变了观念.调整了行为,开阔了视野;课改,让我们的课堂更加鲜活而灵动、丰富而精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学校的课改实践中,不时有泡沫浮起,有不和谐音夹杂,有有害物质侵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宏伟 《教书育人》2014,(10):34-35
目前,课堂改革已全面启动,每个教师都身不由己地被改革的大潮推到前沿阵地,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实施课堂改革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回顾小学课改历程,我们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切入点,先试先行,攻坚克难,已形成独具特色的课改体系,但在实践中还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因此在课改中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才能更有效地推进课堂改革。  相似文献   

17.
近日参加了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培训会,在为课改即将落到实处而高兴之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课改目标的实现,仍有一些忧虑。顾德希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痼疾之一,就是把教学目标误以为是教师去“给”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18.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在具体情境中与情境的相互作用而建构出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拥有。因此,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选择、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构建新知识,使学生乐学、愿学,这是每个课改实验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根据对课改理论的学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所看到的课例,我认为教师在实施建构主义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课改即改课",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人们对课堂教学变革的认同与期望。课堂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这里既是生成教育智慧的沃土,也是实现教育梦想的舞台。课堂作为教师以学科特有的方式引导学习者认识客观世界、走进现实社会、建构内部世界的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已深人人心,课堂上教师用课改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示范课、竞赛课,这些课堂可谓精彩纷呈,令人心旷神怡。但是,在平时推门听到的一些常态课中,许多教师仍在课堂上“穿新鞋走老路”,应试与功利贯穿于整个课堂,“以人为本、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等理念根本得不到体现。我们知道,常态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