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两千余年历史,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只一千余年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美术体现出多文化、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它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主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脉络和不竭源泉。中世纪美术对西方建筑美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一种融合多种文化源流的宗教艺术,它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类早期文化都带有宗教的性质.从宇宙观上说,东西方不同的观念都体现了人、神、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是相比较而言,东方人更注重神化的自然,而西方人则更注重神化的人,这从人类早期的绘画遗存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不同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东西方人的宇宙观和性格逐渐有了明显差异,东西方的宗教及宗教美术就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差异.相对而言,东方宗教与中国画给人的印象明显地比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要柔和、含蓄而深沉,西方宗教与西方绘画则显得强烈而明朗.这实际上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东方民族在言行方面和思维方式方面确实比西方民族要温和、含蓄、内在一些,而西方民族则相对冲动、直白和外在一些.  相似文献   

3.
早期中西方社会宗教对法律都有巨大影响,之后中西方出现差异。本从三个历史阶段比较分析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的异同,并探讨出现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东西方的宗教文化观念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两者在历史长河中发展历程也是各有风采。本文首先从三个方面对东西方对待宗教文化的态度之不同进行了明了的分析,然后以东方的佛教和西方的基督教为例,对东西方文化对其宗教的影响及其导致的重要差异作了对比分析,最后对两大宗教文化的历史传承差异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美术在原始时期具有共性,差异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这些差异对之后中西美术的发展具有一定决定作用.随着历史的推进,差异自身也不断深化,最终导致中西美术不同的风格面貌.  相似文献   

7.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郭金秀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5-46,82
自人类文化生成以来,死亡概念的形成与确立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迷思,千百年来,各种宗教都对死亡做出了解释,试图安抚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发展模式的差异,宗教在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影响及其表现呈现出极大的不同,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死亡仪式——葬礼上。本文以丧葬礼仪为切入视角分析了中西方死亡文化中的宗教影响、其不同表现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10,(1):F0002-F0002
我校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倍雷博士,历经四年多撰写的《西方美术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一版),该书得到了大连市政府学术专著资助。本书的基本思路是把美术作品尽可能置于原初状态去描述和阐释西方美术作品,并按照西方历史发展的路径梳理西方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冰河时期的历史文明是我们阐述西方美术历史的起点,两河流域的文明揭示了西方美术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徐兴 《华章》2007,(7):154-155
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如何去正确的看待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以及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欣赏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现代主义美术的本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英语习语既是西方语言的精华,也是西方民族文化的瑰宝。由于中西方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译者在把英语习语转化为汉语习语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可译的现象。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称为相对不可译。文章研究在英语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因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2.
英汉习语翻译要体现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萍 《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110-112
习语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中西方不同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促成了英汉习语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了使英汉习语的翻译体现这些文化差异,应该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补译法与节译法、音译加注法等。在翻译时,译者要对中英两国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并建立自己的习语语料库,这样英汉习语的翻译才能做到准确、通顺和畅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个外来艺术本土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突出地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观音造像的形态变化之中,体现了中国佛教艺术走向世俗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高校美术专业开设《线描造型》课程是为了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但是由于历史和观念等原因,许多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仍然比较模糊。新一代学生具有东西方杂糅思想观念,因此在线描课程设置中注重把中西方艺术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具象造型、抽象造型和意象造型分阶段地融入线描造型之中,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现事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市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当代艺术这路如何继续发展如何再续辉煌,成为美术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对如何建设“中国当代艺术”的笔谈讨论进行探析,提出对美术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17世纪以来,中西方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从建筑领域文化交流来看,中国的园林艺术、家具、瓷器等造型工艺对西方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所谓"中国艺术风格"。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积淀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在建筑文化的中西方双向交流过程中越来越呈现出非对称特性,越来越多带有西方现代风格的建筑在中国拔地而起。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中,中国的"洋房子"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制约,导致近现代以来中方建筑的思维"追随"西方建筑文化的理念,西方建筑文化仅仅接受、吸收和融合了中方建筑文化历史中的"园林""、亭台楼阁"等精致建筑文化这一极小部分。  相似文献   

18.
幽默是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广泛存在于中西方语言之中。精炼含蓄、奇巧得体的幽默语在使用和理解上离不开与其紧密联系的文化。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幽默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默的目的、形式、对象和内容上,造成差异的根源主要在于二者在社会历史背景、宗教影响、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等级观念上的不同。探究和学习中西方的幽默语能有利地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潘天寿先生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人生"而艺术,"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艺术主张,是其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是其一生艺术教育活动和创作实践的结晶,是其典范人格和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潘天寿先生视教育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将画画视为副业,而这往往为潘天寿研究者所忽视。正视和弘扬潘天寿的艺术教育思想,对当今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京族三岛海洋文化主要包括渔民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文艺习俗和信仰习俗等。京族三岛海洋民俗的形成原因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京族三岛海洋习俗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广泛的异族交流是京族三岛重建海洋习俗的必然选择;中国传统文化是京族和汉民族海洋文化习俗共同的根。京族三岛海洋民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