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旭 《大观周刊》2012,(1):13-13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分别为西方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代表,都有着相似的主题——复仇.但这两部悲剧在几个方面又表现出鲜明的差异,这是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余石楠 《大观周刊》2012,(11):17-17
悲剧作为人类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戏剧形式,一直在娓娓叙述着触碰人类灵魂的故事,彰显着情感和理性的冲撞。《哈姆雷特》是欧洲戏剧文学史上崇高的一部悲剧,复仇故事中闪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光辉。《赵氏孤儿》是元代作家纪君祥的传世之作,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悲剧故事,带有浓重的道德教化色彩。本文将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揭示的人性秩序与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3.
赵兴红 《现代传播》2003,(6):102-103
近期在北京戏剧舞台上 ,两台大型话剧《赵氏孤儿》前后登台亮相 ,其导演分别是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林兆华和国家话剧新锐田沁鑫。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同时关注同一题材 ,同时推出同名话剧 ,使《赵氏孤儿》一时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热点。目前 ,还有一部 30集的电视连续剧《赵氏孤儿》准备开拍 ,《赵氏孤儿》悄然火热起来 ,成为一种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2 0 0 3年 11月 13日 ,北京广播学院戏剧戏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杨燕教授组织下 ,举办了研究生论坛。六七十位师生就“《赵氏孤儿》现象”展开了热烈讨论 ,戏剧戏曲学导师路应昆、姚小鸥、刘…  相似文献   

4.
《赵氏孤儿》是中国戏曲史上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出戏。2010年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成功上映,该剧是陈凯歌在继承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基础上,对“赵孤”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本文将从“赵孤”故事的历史演变说起,着重比较元杂剧和电影两个版本在思想主题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望为《赵氏孤儿》此后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奥菲利亚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小角色,然而没有她的存在,《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便有了逻辑漏洞。她作为一个小角色在剧中起支点作用。本文将从情感悲剧、理想悲剧、境遇悲剧、性格悲剧四个方面阐述这个作用。  相似文献   

6.
石莉 《新闻传播》2013,(12):141-142
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戏剧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对热播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与传统元杂剧《赵氏孤儿》进行了比较,阐述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对元杂剧《赵氏孤儿》在剧情、人物形象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改编,并从这些改编中总结了一些传统戏曲电视化的成功经验与策略。  相似文献   

7.
赵氏孤儿的故事从《左转》到《史记》到元杂剧再到2010年12月上映的电影《赵氏孤儿》,已在中国流传了两千余年。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源远流长,就在于它能够与各个时代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有其现实人生的隐喻。可以从人与他人的关系、禁锢的命运和境况力量中的自由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中西文化的交流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自从《赵氏孤儿》于1734年传入法国以来,中国戏剧就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经历,成为西方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赵氏孤儿》在海外传播的环境、传播者、受众者三个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一些传播规律,以期对目前我国海外文化传播活动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田沁鑫版的话剧《赵氏孤儿》以及王尔德的话剧《莎乐美》为例,通过分析两位女主角庄姬和莎乐美的艺术形象,揭示跨文化视域下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和肉体欲望冲突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2007,(26):79-79
继《赵氏孤儿》之后,追求"一戏一格"的话剧导演林兆华将在8月推出又一部原创古装话剧《刺客》,可谓三年磨一剑。话剧《刺客》取材于豫让的故事。他为替旧主  相似文献   

11.
兰桂平 《大观周刊》2011,(33):19-20
从《左传》到《史记》,赵氏孤儿故事基本定型,后来不断地被改编成戏曲和电影,活跃在舞台和银屏上,在18世纪的欧洲也引起过很大的轰动,本文主要通过史实和几种主要改编的剧本来分析探讨赵氏孤儿故事的演变过程,及其不同时期的主题变化。  相似文献   

12.
又到一年贺岁档,当人们的谈论话题多了《赵氏孤儿》和《让子弹飞》的时候,图书市场照例也多起了影视书,光是和前者有关的书就有三本之多。《新京报》报道:出版方和读者对影视书都相对变得更理性,出版《赵氏孤儿》剧本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淳就坦言,肯定不会赔,但也不能指着它活着。  相似文献   

13.
《哈姆雷特》叙事的基本视角毫无疑问是男性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及悲剧性的死亡都在男性的世界中展开。因此,在作品当中,男性是整个悲剧的主旋律,意味着只有男性才能拯救整个世界,女性在整个剧情中只能是男性的辅助部分,对男性起着烘托作用,这种性别偏见的建立也是父权制构建的主要内容。《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名剧之一,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宣传人主宰宇宙,是万物之本。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说"电视就是世界",充分体现出电视对于社会文化的承载。本文正着眼于此,以最具典型性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一《赵氏孤儿案》为例,从脸面、道义及文化三大视角解构其中所对应的孝道、人格和儒学等中国传统思想,由表及里探究电视剧中所铭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今年大型系列活动《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重点参演剧目,由北京人艺和日本四季剧团联合打造,浅利庆太执导。人艺当家小生王斑领衔主演的版本《哈姆雷特》将在国庆首先亮相首都剧场,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别样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6.
阙一都 《今传媒》2013,(2):99-100
导演陈凯歌以独特而宏观的历史视角和文人思维著称影坛,时代和命运让他对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既悲又喜、一言难尽的情感。无论是早期的《黄土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还是近年来的《梅兰芳》《赵氏孤儿》都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倾注了导演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辨。本文将以他为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拍摄制作的短片《百花深处》为例,选取电影选题、表现手法、象征修辞、音乐音响这四个方面,分析陈凯歌蕴育其中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7.
有人称《梅兰芳》是陈凯歌“谦卑的自我救赎”,但令人意外的是.到了《赵氏孤儿》,陈凯歌的谦卑似乎更胜一筹。而少年凯歌所代表的电影纯真年代也由此落下了帷幕  相似文献   

18.
今秋10月,北京的话剧舞台被莎翁的作品点亮.各个版本的莎翁剧争奇斗艳.而林兆华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1990》重返舞台,更是令人期待。 作为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开篇之作,《哈姆雷特1990》的公演曾在戏剧界引发震动。  相似文献   

19.
近五年来,围绕西洋歌剧的中国化,在创作上一派热闹景象,但都以“民族化”定调。如今《赵氏孤儿》则藉由指挥家和歌唱家的出色发挥,初显“正歌剧”的影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玉台新咏》赵氏覆宋本、明通行本与唐写本《玉台新咏》残卷对校研究,论证赵氏覆宋本与唐写本多合,说明赵氏覆宋本最合于徐陵旧貌。后世刻本均有改动,但明通行本改动多于赵氏本,其改动的依据主要来自《文选》,尤其是李善注本《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