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掀起了法国新浪潮的波澜,这种以表现少男少女青春成长期的影片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特吕弗之后又使用《四百下》中的同一个演员,随着他长大跟踪拍摄了主人公安托万从少年到青年成长的四部系列电影。成为电影史上唯一的自传体式的系列成长电影。成长电影始终以人的情感、心灵和思绪作为表现的主体。淡化情节和人为的性格塑造,重视人物性情的自然发展和意识的非理性流露,讲究心灵的节奏,追求画面与音乐的浑然天成,形成了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类型片完全不同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电影形式。在亚洲,受法国新浪潮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过台湾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日本电影新浪潮,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掀起的电影语言革命性突破的浪潮。在这些波澜中,成长电影始终是最灿烂的浪花。  相似文献   

2.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3.
人们有一种误解.好像法国导演只拍艺术电影,其实,法国导演一向不排斥类型片。当年法国新浪潮主将特吕弗就很推崇希区柯克,也拍过不少类型片电影。《逃之夭夭》的导演继承了这一传统.拍出了一部颇有希区柯克风格的悬疑片。  相似文献   

4.
朱鑫蕾 《新闻世界》2011,(7):226-227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霍建起用散文诗化的镜头语言、细腻舒缓的情感和充满温情的主题基调,为观众营造一个唯美的电影世界。基于"同化顺应"理论的艺术创作心理定势决定了霍建起电影的创作风格,面对商业片占主流的中国电影市场,他勇于坚持自我,不为商业利益所动,拍摄出《那山、那狗、那人》、《生活秀》、《暖》等诸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  相似文献   

5.
《爱出色》是一部讲述与时尚有关的都市爱情喜剧,片中有寻常的都市生活、不寻常的爱情故事、穿梭于梦幻般的时尚、艺术、奢华生活和上流社会。作为"时尚的华语电影",《爱出色》由20大国际顶尖奢侈品牌联手打造,第一拨覆盖时尚界,它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艺术风格和魅力赢得人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影《复仇者联盟》1、2的大热,全球范围内又再次刮起超级英雄旋风。特吕弗曾说:“当一部影片达到某种程度的成功,它便变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事件。”电影是美国输出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重要方式,超级英雄类电影更是其代表类型,一直以来层出不穷,兴盛不衰。作为近年来盛产超级英雄电影的代表,文中试图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消费主义批评以及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美国漫威英雄电影进行解构,透过影片了解其输出的美国式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及其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这几年,译介过来的国外电影教材有很多,比如北大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以及大学堂系列的《认识电影》和《电影艺术》。这些教材的作者大都属于资深的电影理论家,他们在书中注重从摄影、剪辑、场面调度等技术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一种学理性讲述。而这本《电影作为社会实践》的作者格雷姆·特纳本身从事文化研究,这使得他的视角不再拘泥于电影文本,而是将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大众文化产生和滋长的重要场所,它与电影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作为第六代青年导演的代表,王小帅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将人物故事放在了城市背景下,如早期的《冬春的日子》、《扁担.姑娘》,如被称为"城市三部曲"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以及《日照重庆》。城市边缘人群一直是王小帅电影中被关注的主体,从主体的视角出发看艺术青年的郁郁寡欢,看被城市空间淹没的残酷青春,看父亲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重新建构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家园。这个家园不光是那些有着光鲜外表的人们的存在空间,也是存有温情的边缘人群的居住场所与精神后花园。  相似文献   

9.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0.
王春燕 《新闻世界》2014,(2):138-139
本文以2013年上半年五部高票房"小妞电影"《101次求婚》、《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在新浪微博上的营销和推广情况为研究对象,以此分析"小妞电影"如何通过新媒体进行营销,进而取得高票房。研究发现,"小妞电影"的微博营销呈现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微博营销在争取受众注意方面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1.
崔有为  肖涛  于志浩 《新闻界》2015,(4):42-47,58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正是由于人性的挖掘,电影才会超越政治、民族与国界,中西呼应,互为照明。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都采用了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体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人性作为视角,以回家作为线索,冰山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分析这两部伤痕电影中人性的表现,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沈璐 《记者摇篮》2012,(9):28-29
了解一点电影史的人都知道,1893年一对姓卢米埃尔的法国兄弟对电影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婴儿喝汤》等"影片"惊讶世人的那一刻,电影诞生了。从此,经过电影的短暂发展,人们越来越认可在众多艺术门类中给予"电影艺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七艺术"以其强大的创造力和造梦的潜力吸引着无数的艺术家以及学者。而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视的诞生与电影一样是有着准确的诞生日子的现代艺术。对于电视能否被称之为艺术,起初还存在过很多争执。有人认为电视只是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内容过于粗俗和简陋,形式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捉摸,它与高雅艺术相去甚远。而另一些推崇"电  相似文献   

13.
1933年1月1日,当时在上海《新闻报》做编辑的歌词作家陈蝶衣在业余时间创办了《明星日报》这份小报。在《明星日报》的创刊号上,陈蝶衣便刊登了发起"电影皇后选举大会"的启事,开始了类似于现在的电影"百花奖"的评选活动。当时,上海的电影公司云集,  相似文献   

14.
论文电影(film essay)是一种另类的电影形式。它针对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中的事件或主题提出观点,电影本身是一个知性的思辨过程。在商业性、娱乐性电影占据绝对优势的香港电影工业中,论文电影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另类景观和多元可能性。香港的论文电影呈现两种不同面向。一部分自立于主流电影之外,并与其截然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于实验色彩。另一部分则与主流电影不乏互动,将商业元素和论文电影的独特风格进行融合,体现了香港电影特有的灵活性。通过细读四部代表作品:旅美另类电影人陈耀成的《大同:康有为在瑞典》,独立女导演麦海珊的《唱盘上的单行道》、新浪潮主力军许鞍华的《天水围的夜与雾》以及商业电影快刀手邱礼涛的《等候董建华发落》,全面地呈现香港论文电影的总体光谱。  相似文献   

15.
王培培 《新闻世界》2010,(6):217-218
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相似文献   

16.
栾熙彦 《新闻世界》2014,(5):232-233
拍摄于冷战时期的《奇爱博士》,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改编自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黑色幽默的讽喻手法,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取得了空前好评,虽然未获奥斯卡,但是在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这部影片有着"重要文化意义"而与《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飘》等一起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本文就《奇爱博士》剖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其中的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17.
张毅,台湾80年代“新浪潮运动”的新锐导演,他所导演的影片《玉卿嫂》、《我这样过了一生》、《我的爱》等片屡获大奖,杨惠姗则曾是人称“魔鬼身材、天使面孔的华美巨星。拍过124部电影,连续3年荣获金马、亚太影后。两人相会于人生事业的顶峰,却毅然决然要试着从零开始。经过13年的艰苦磨砺和发展,他们共同创办的琉璃工房终于站稳了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开拓者的位置。他们创作的琉璃作品已被包括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及亚伯特博物馆在内的世界多个知名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8.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若说电影《护士日记》,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一提起该片的插曲《小燕子》,那可是无人不知、遍地知音。这首歌在电影中由演员王丹凤演唱,半个世纪以来唱红了大江南北,而它的作曲者正是我的父亲—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的音乐家王云阶……  相似文献   

19.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其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但作为电影配乐而存在的音乐就要听命于电影这个主题,为其服务。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在画面上给观众直观的感受与冲击,更能运用音乐调动观众的感官,推动整个剧情,体现主人公的情感。徐静蕾自导自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一首纯音乐的《琵琶语》贯穿整部电影,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了电影主题、打动了无数观众。  相似文献   

20.
魔幻电影作为电影的产业支柱越来越得到业界的重视。中国电影产业的改革、探索和发展行至今日,也出现了如《倩女幽魂》、《蜀山传》、《大话西游》和《无极》等魔幻影片。这种初步发展的成果在艺术和市场上虽难与欧美大片比肩,但富有意义地暴露出我们在电影产业建构和艺术创造诸方面的缺失。本期特邀专业从事影视教学和研究的王宜文和田卉群撰文,意在从源头、本质和操作层面廓清纷繁表象下的认识和创作局限,为壮大中国电影产业提供有益借鉴。胡谱忠则深刻揭示了民族电影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问题和文化问题,以深广的视野观照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道路,表达了构建民族电影核心价值和主体性的文化忧思。胡粲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