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晓燕 《大观周刊》2012,(42):65-65
正当防卫是个负刑事责任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的根据,国外刑法学界多解释为“在面临‘紧迫的不法侵害’,且没有足够的方法寻求官方保护时,国家承认个人权利的防卫权。”在我国刑法中,正当防卫不仅是公民维护自己合未能权益的权利,也是国家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与犯罪作斗争,用以维护国家、公共利益、震慑违法犯罪者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我国,正当防卫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2.
陈中亮 《大观周刊》2011,(30):119-120
我国刑法典将“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规定为公民实行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从而将正当防卫的主观奈件即正当防卫意识摆在了显要的位置。然而,尽管我国现行刑法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中的防卫意识,但仍有部分学者对防卫意识持否定态度,认为防卫意识是对正当防卫非必要的限制。本文旨在对防卫意识之必要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廖灿 《大观周刊》2012,(6):21-21,12
摘要:正当防卫是阻却犯罪的事由,是公民进行私力救济的一项重要权利,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实施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构成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因此,区别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就是关键。而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防卫限度的把握,只要超过这一限度就会使正当防卫转化为防卫过当。  相似文献   

4.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王晓靖 《大观周刊》2011,(51):43-43
在民众对正当防卫的认识更加深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正当防卫下不法侵害人的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更有学者提出成立逆防卫制度的大胆设想。但是逆防卫制度缺乏存在的理论基础,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从目前都市报遭遇的新闻官司看,侵害名誉权是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  相似文献   

7.
新闻侵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侵权是指新闻行为主体通过新闻报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荣誉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而狭义的新闻侵权专指新闻行为主体通过新闻报道对公民或法人名誉权的侵害行为。本文特指后者。  相似文献   

8.
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对新闻报道主体,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0.
新闻侵权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包括侵犯他人名誉权、侵犯他人隐私权、侵犯商誉权,侵犯他人肖像权及记者的职务犯罪行为等.下面谈谈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相似文献   

11.
臧东娥 《新闻传播》2004,(12):56-57
近年来,新闻报道特别是舆论监督侵权的高发,生率让新闻界和法律界人士格外注目。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名誉权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权,因而侵害名誉权就成了最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据统计,在我国的新闻官司中,70%以上是侵害名誉权案件。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侵权的内涵和成因如今人们对新闻侵权这一概念并不陌生,它是指新闻行为人在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传播不真实情况,或情况真实但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依法应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和事实。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  相似文献   

13.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尽管这几年,随着记者和编辑法律意识的增强,记者故意捏造事实的事件鲜有发生,但由于疏忽,...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案件的成因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制作、刊播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从近些年发生的新闻侵权案件的性质看,所侵害的多为被报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以及自然人特有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权行为是现代法治社会所禁止的一种非法行为.这种行为首先破坏了法律的某种规定,譬如,没有履行应有的义务,侵害了不该侵害的权益等.同时,侵权行为又是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加害人为此应承担赔偿的责任.新闻侵权作为侵权行为的一种,具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但面对日益增多的新闻侵权纠纷和新闻侵权诉讼,如何从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人手,明确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这对于我们合理处理新闻侵权行为,减少乃至消除新闻侵权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新闻侵权有四个要件构成,本文对此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是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大新闻媒体,它对社会正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探讨一下网络媒体的新闻侵权现象很有必要。 一、网络新闻侵权的涵义及特点 首先谈谈网络新闻侵权的涵义。所谓网络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单位或个人通过网络媒体对社会或他人造成的不法侵害行为。如今,许多新闻媒体为了拓展业务市场,纷纷加入网络新闻竞争的行列,使得网络新闻侵权现象不断发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媒体对人们普通生活的广泛关注、从官方化走向平民化的必然趋势以及中国法制对公民权利保护的日渐严密,都导致新闻侵权案件的发生率不断提高。新闻媒体只有正视这种客观存在,通过正当防卫,才能减少新闻侵权的发生。要想实施有效的正当防卫,一是注意使新闻传播行为与新闻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无关;二是一旦发生了新闻侵权,新闻媒体应积极适用法律的有关规定,用正当的抗辩事由对抗新闻侵权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8.
所谓新闻侵权,一般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姓名权,名称及其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新闻侵权责任一旦确定,该如何对受害人加以补偿呢?根据新闻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为人格非财产损害和财产损害两种表现方式,新闻侵权救济方式可相应的分为非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和财产性的责任方式及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9.
新闻侵权非自当今始。鲁迅先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著名演员阮玲玉之死而做文章《论人言可畏》,深刻讽刺了当时的一些新闻工作者,他们为了达到私人的目的,非法宣扬名人隐私,甚至捏造事实,毁人名誉,使阮玲玉身败名裂,最终不堪重负,服毒而亡。上述事件属于典型的新闻侵权。所谓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通过新闻媒体,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和隐私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传媒业竞争激烈,由于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意识不强,过度追求所…  相似文献   

20.
徐琼 《新闻前哨》2004,(2):42-43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报道对象在经济或精神上蒙受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就称之为新闻伤害。所谓新闻侵权,是指通过新闻手段,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名称权及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不法侵害。一般认为,构成新闻侵权包括以下四个要件:新闻违法行为的存在;违法行为造成了损害性后果;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根据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