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67年2月,几位中央政治局和军委领导同志因在不同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强烈批评,被林彪、江青一伙诬为“二月逆流”而受到压制打击。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周恩来的关怀和支持下,挺身而出,进行了长期艰难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于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了持续的、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斗争,比较集中的有四次:1967年的“二月抗争”、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领导的批判极左思潮、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以及1976年的“四五”运动。这四次抗争均有可能成为结束内乱的契机,但均未完成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使命。究其原因很多,我们试图对毛泽东主观方面的原因和历史的客观原因,及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体制方面的原因作粗浅分析,科学地总结了“四次抗争”的经验教训。这必将有助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小康社会等伟大事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现象的奇特表现在于,他是一位付出爱和收获爱最多的人,一位死后变得更强大的人,一位使对立世界为之消融的人,一位反对偶像终成偶像的人。周恩来现象的典型特征是:“不倒翁”---“调和主义者周恩来选票多”;“周的人”---不搞宗派的周恩来却拥有庞大而松散的追随者。周恩来现象的内涵是:周恩来“故事”、“精神”、“影响”引申出的周恩来魅力、周恩来智慧、周恩来方式。周恩来现象的本质是情感回报、心理愿景与现实期盼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对“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特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突然爆发,打乱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正常秩序。作为全国经济工作总指挥的周恩来,为了尽力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极为艰难的处境中,一方面忍辱负重,顽强抗争,自始至终抓住经济工作关不放松;另一方面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决策和组织领导。尤为突出的是,周恩来善于巧抓机遇,因势利导,运用高超的斗争技巧,促进经济工作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十年动乱中不至于崩溃而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5.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但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何以能在三中全会上形成、其后又是怎样巩固和确立的?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拟对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巩固和确立的历史过程,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在抵制“文革”的斗争中,奠定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基础“文革”是党1957年以来,“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文革”期间,虽然呈现出“左”的倾向压倒一切的态势,但是,从“文革”之初的“二月抗争”、“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  相似文献   

6.
“抗争”悲剧意识的变异与“武士道”悲剧意识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族悲剧文化的发展史上,远古以来萌生的生存的“抗争”悲剧意识始终占据着主导,又不断发生变异。本文以日本古代物语作品等为例,重点剖析古代日本民族的“抗争”悲剧意识是如何演变为“武士道”的,并对作为“美德”和“恶行”的矛盾统一体的“武士道精神”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瞿秋白在不同历史阶段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作出了不朽贡献。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瞿秋白认为“文艺是政治的留声机”,周恩来认为,文艺要适应各个时期的需要,瞿秋白的工具论与周恩来的适应论是有一定区别的。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上,瞿秋白坚持“真实论”,对浪漫主义持保留意见。周恩来则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论”。辩证处理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瞿秋白首次向文艺界介绍了恩格斯关于典型化的理论。阐明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关系,为现、当代典型化理论提供了最早的依据。周恩来深刻论述了典型的多样性问题,并为典型化提供了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周恩来逝世之后形成的,但却与周恩来生前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有密切关系。“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保护老干部,解放老干部所做的努力.为第二代领导领导核心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周恩来同“四人帮”进行的坚决斗争,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减少了阻力。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0.
周安 《江苏教育》2023,(10):95-96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赓续周恩来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周恩来班”,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入学习周恩来精神,在行动上不断践行周恩来品质,彰显新时代学生团结友爱、朝气蓬勃、追求卓越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周恩来班”的建设要做到因地制宜,紧跟时代,在实践笃行中让学生深刻体悟周恩来积极进取、刻苦好学、求真务实等品质。  相似文献   

11.
“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中把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广泛、深入、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领导人。就如何“巧争”领导权,本文从“头戴两顶帽子”“战略协同”“坚持斗而不破”“坚持强大自己”等方面,具体揭示周恩来“巧争”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做法和经验。周恩来的做法和经验能为新时代贯彻大统战观和“巧争”世界和平发展统一战线领导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审美从五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病”为美、以“悲”为美、以“寒”为美、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此看出,李贺诗歌诉说的是一种与世抗争又无力抗争的现实,诗歌所透射出来的,恰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试论淮阴乡土文化对周恩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淮阴的封建“士”文化,是对周恩来产生影响的主体文化层面。淮阴地域性文化“流变”和“积淀”对周恩来产生了主要影响。属“流变”方面的:母亲丧葬的浮费,使童年周恩来经常借贷和出入当铺,周恩来一生俭朴,反对浮费奢华,与他从小身受其害关系至深;淮阴士子倾向和投身革命的大趋势,则对少年周恩来投身革命起到政治上的启蒙作用。属“积淀”方面的:淮阴士子对客籍人士兼容并包、平等相待,充满儒侠精神;淮阴居南北之冲,士子多有文采而不浮,有气节而不野;淮安有“诗城”之誉,诗人们多尊奉儒家诗教,这些都给周恩来以很深的影响。关于地方历史名人对周恩来的影响,除韩信外,清道光年间的大学士、淮安人汪廷珍和周恩来外祖、地方名宦万青选二人,对周恩来也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笔者以自己在“文革”初期的亲闻、亲历、亲见,阐述了周恩来及其领导的“救火队”对林彪、江青一伙的例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相似文献   

15.
传统人文精神是周恩来管理思想的基础。“和谐中道”是周恩来和衷共济管理艺术的基础;群体认同的意识是周恩来管理中全局观的基础;“变通”、“集思广益”等是周恩来现代决策观的基础;“用贤则治”的人事思想是周恩来五湖四海人才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祖辈何时迁居淮安?周恩来的祖父、曾祖父是否做过县知事?周恩来的启蒙教师是谁?1939年,周恩来续写在家谱上的“恩勤”是谁?周恩来的小婶母陈氏是他的“继母”吗?周恩来少年时期在沈阳读书时是否有位教师叫高戈吾?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考证了这些史实。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大学教师需要与教权、皇权、市政当局、托钵僧教师和学生进行抗争,这些抗争方式包括寻求保护、辩护、示威、上诉、制定章程、罢教、遣散大学、迁校、械斗等。“为学术而抗争”是中世纪大学教师职业的写照。中世纪大学教师借助自身的结构力量和结社力量,通过依学理和以法理的形式进行合理、合法性抗争。中世纪大学教师的抗争卓有成效,获得了潜心教书、埋首写作的各种特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在周恩来逝世之后形成的,但却与周恩来生前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有密切关系。“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为保护老干部,解放老干部所做的努力,为第二代领导领导核心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周恩来同“四人帮”进行的坚决斗争,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减少了阻力。  相似文献   

19.
以1989年为界,中国的社会冲突经历了由知识精英主导的进取性争权活动到由工农为主体的反应性维权抗争活动的转变。知识精英的争权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在民主和法治的旗帜下重构社会价值和政治体制;工人和农民抗争活动以具体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合法权益为诉求目标,其显著特征是“以理维权”和“以法抗争”。  相似文献   

20.
传统人精神是周恩来管理思想的基础。“和谐中道”是周恩来和衷共济管理艺术的基础;群体认同的意识是周恩来管理中全局观的基础;“变通”、“集思广益”等是周恩来现代决策观的基础;“用贤则治”的人事思想是周恩来五湖四海人才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