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河南位于华夏腹地,是洪洞移民的重点省份之一。析其主要原因是明王朝为巩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平衡河南等中原地区与山西的人口不均,在经济上解决生计困难的需要。洪洞迁民对于加快河南社会经济恢复的进程,风化该地区的风俗习惯,引发迁民后裔寻根念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都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和作用。当然,明初移民中的强制性、安置中的盲目性以及对迁民的歧视等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吏治的好坏,与“民情之休戚,世道之惨舒”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初的吏治与元朝末年和明中叶以后比较起来算是好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时,由于明初吏治的澄清,致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相应地有所改善,这同样是历史的真实。可是,过去我们对此却重视不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拟就明初在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条件下整顿吏治所具有的特点、澄清吏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明初吏治澄清的局面为何不能持久等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缺  相似文献   

3.
上接本刊1999年第2期)(五)移民在地名中的体现。明自洪武开国到永乐十五年的50年里,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多次移民活动。大规模的移民是明初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初移民总的原则是“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②0。移民迁往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江淮以北受战...  相似文献   

4.
卫所军兵涌入、屯田广开,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农业经济再次繁荣于湟水流域,奠定了湟水流域汉族社会兴起的基础。探讨明初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明了明初汉族社会兴起的原因及其对后世湟水流域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江苏丰县县城东南套楼一带居民自称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然考证当地族谱,查阅历史文献,佐以方言词汇异同比较验证,发现他们并非民屯的山西迁民后裔,而是明初军屯的河南人军户后裔。  相似文献   

6.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其中有一部分因各种原因移民到甘肃,明初移民甘肃的来源除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主要来源还有军队驻扎与家属随从、民屯等,民屯包括政府招抚无地农民、罪犯和政治迫害者等。明初大约有50万人从不同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迁移到甘肃各地,他们或戍守或屯耕,促进了甘肃的开发,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甘肃的民族构成格局,对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槐移民与古槐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从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农民大迁徙.是朱明王朝恢复经济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以正史记载、野乘记述、民间口头流传等资料,从迁民原因、形式、作用等方面,立足于"山西洪洞大槐树",对这次大迁民作了论述,并根据大迁民在亿万移民后裔中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古槐文化"的概念,预示研究和弘扬"古槐文化"将在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军屯是明代土地国有的典型形式之一,在明初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受封建土地私有化发展规律的制约,明中期开始,军屯不可遏止的走上了私有化的道路.文章从整个明代军屯的发展演变入手.通过对土地国有与私有化的矛盾斗争分析,揭示明代军屯最终私有化的原因及表现.  相似文献   

10.
屯堡人的非宗族性与明初的军事移民背景和"卫所屯田"制度有着根源性联系,屯堡人的特殊的居住模式、通婚圈、家庭类型和人口迁徙模式都彰显了其非宗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迁徙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古代,生活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受到自身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制约和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在历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迁徙,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对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匈奴的西迁,征服了欧洲大部,对于摇摇欲坠的罗马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于欧洲古代奴隶制的瓦解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开辟欧亚北方草原地带的交通要道做出贡献。南匈奴的内迁,促进了匈奴族与汉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及血胤等方面的融合,为缔造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贡献。因此,深入研究游牧民族迁徙的类…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徽州府杂税征收的变化如下:明初杂税由税课局征收,税额比元代减轻。明中叶杂税“派于里甲办纳”,背离了明初朱元璋制定的“随其多寡从实征之”的税收政策;明万历后期,杂税成为专制皇权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之一。清代前期杂税由“里粮约保办纳”,成为变相人头税;雍正以后,杂税以征收商品交易税为主.具有了近代工商税收的性质。明洪武与清雍正时期征税以“不病民”为归,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3.
梅江水系就有蛋民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自明代始,蛋民开始被编入里甲体系进行管理。从明中期以后,随着里甲制度的崩溃,生存资源的恶化,资源匮乏的水域上的蛋民开始渐渐迁徙。  相似文献   

14.
洪武十五年,湟水流域开始实施卫所屯田。由此,掀起汉族迁入高潮。至明中叶,湟水流域汉族屯田进入发展高峰期,呈现经济繁荣,社会、文化中兴景象。但由于屯政自身存在的弊端及管理过程中的诸多原因,和全国其他地区卫所屯田一样,湟水流域屯田出现了衰落迹象。针对屯政衰败,明政府采取确定地权、招种抛荒土地、租佃、典卖、统一屯科、田科则税等方法加以治理。这些措施的施行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湟水流域的卫所屯田和农业经济,但客观上造成了屯田民地化、屯卒平民化的结果,开启了明末湟水流域汉族社会由军事性屯堡社会向传统型乡土社会转型的序幕。  相似文献   

15.
移民是历代王朝开疆拓土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策略。为实现对西南边疆的开拓及控制,明初,中央政府在这一区域设立卫所制度,实行有组织有规模的汉族移民,给黔东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及富足的劳动力,极大地推动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明初黔东南落后的社会面貌,使得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研究明朝初年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情况,探讨明初黔东南地区汉族移民的社会背景、过程、类型、活动、特征及影响,总结汉族移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为当下黔东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迁徙自由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户籍制度的改革与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的恢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1958年实行的户口登记制度从实质上取消农民的迁徙自由,其后宪法取消了公民迁徙自由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恢复迁徙自由权是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人们对于重修宪法,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的呼声越来越高。应通过改革户籍制度、修订宪法、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使公民迁徙自由权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7.
《明史·食货志·户口》记明初迁山西民事云: 户部郎中刘九皋言:“古狭乡之民,听迁之宽乡,欲地无遗利,人无失业也。”太祖采其议,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太祖时,徙民最多。……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沁、汾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实北平。自是以后,移徙者鲜矣。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领导的明束农民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明王朝,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扫清了障碍;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节教材,着重阐明了三个问题。一、明朝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二、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三、明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包括营建北京和修筑长城、奴尔干都司的设置两大措施。后者是本节又一重点。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明初社会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罗马是古代世界雄踞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和类型不同的两大明中心。他们在经济结构、政治机制、化形态和民族心理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各以自身的能量向四周进行辐射,导致中西化的碰撞。匈奴人充当了欧洲民族大迁徒的主角,去和西方明发生碰撞,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