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两岸民族传统体育宋江阵文化视域,探讨中华文化认同的内涵、维度及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两岸宋江阵在生成发展历程中与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武术人士抗日及宗族繁衍等相互融合,促生了浓郁的爱国爱族爱家精神,使其成为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媒介工具。依据学界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及宋江阵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认同元素,从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认同、同宗同族的血缘文化认同、共同信仰的精神文化认同、一脉相承的礼仪文化认同4个维度阐释了宋江阵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增强作用。据此,建议深化赛事汇演场域交流内涵、加强学术活动场域建设、拓宽校园教育场域交流、拓展宗族文化场域建构等实践路径,助力于深化两岸同胞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台湾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宋江阵是台湾武术的重要载体之一.宋江阵为闽台社会所独有,台湾的宋江阵传自福建.武术表演与阵法操练为宋江阵的突出特点和主要内容.宋江阵与宗教、戏曲、民俗等文化事象交互濡染,成为一个多元共生的复合文化体.对台湾宋江阵的文化阐释有利于全面认识与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更好服务"海西经济区"建设、密切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科学》2019,(3):86-93
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践田野的方式,对闽台"宋江阵"称谓考据及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之"景"进行解构。研究发现,我国台湾地区"宋江阵"之词的文献呈现及实践中发掘的具有明确字样痕迹的器物,远比大陆地区历史悠久,这种现象与众多宋江阵研究者所得出的我国台湾宋江阵源自祖国大陆移民所传的结论之间形成了反差。研究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求、社会禁忌及民间武术组织自身存续需要,使得大陆地区以"套宋江""宋江队"等称谓替代"宋江阵"之词,表明这种武术组织的称谓不仅是人操弄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福建与台湾两岸的文化由于移民的历史缘故,有着极强的交融性。闽台的民俗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有着深远的渊源。尤其是赛龙舟、宋江阵、打干乐、跳鼓阵、车鼓阵等在台湾深受民众喜爱的民俗体育项目,与福建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缘于这种渊源,应大力促进两岸在民俗体育方面的交流,激发台湾同胞的民族、乡土认同感,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文化人类学、口传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对近现代台湾地方体育进行梳理,使我们能更清晰透彻地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台湾的延播;台湾民众在日本殖民期是如何与日的"皇民化"进行文化抗争的;台湾民众在台湾光复后,民间体育的热络与曲折;当代台湾体育史的演进及变迁.  相似文献   

6.
对民俗艺阵宋江阵源流、特征及传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江阵是流行于我国闽南和太晚地区的一种以武术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闽南文化的“稀世之宝”。本文对宋江阵的起源、表演特色以及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宋江阵的表演形式依宋江阵的大小,有36人阵、72人阵、108人阵等,现今的宋江阵以36人阵最多;宋江阵的道具主要有兵器、乐器及谢篮,从不少兵器来自生活中随手可得的器材来看,宋江阵的发展与百姓生活日趋紧密;宋江阵起源于农业经济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相适应的问题。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宋江阵,必须对宋江阵形式和功能进行合理改造,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闽台作为有着地域和文化渊源的区域之一,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财产。同时,因为闽台文化它所具有的乡土性、情感性、普及性、娱乐性及宗教性等特征,促使在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这些活动既有着竞技体育等其它活动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更易唤起两岸同胞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因此,研究闽台地区的宋江阵这一文化形式的实践活动,对于梳理宋江阵的价值,获得宋江阵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寻的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冲突与文明共存是当今的世界课题,社会问题起源于文化失调,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的生态发展是当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砥柱.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以梅山村落武术个案研究为基础,采用田野观察等研究方法对社会变迁与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乡土武术文化的生态生存形态可分为原生形态、次生形态以及后生形态.在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再生产土壤、社会再生产方式、社会再生产功能等方面的变迁,这一系列变迁导致了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在生态传承的内容、传承动力、传承方式及评判标准等方面发生若干变化.因此,中国乡土武术文化发展出路在于增值或扩大自身的文化内涵,以适应民众正在改变或已经改变的生态文化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日本武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武术历来受重视,原因是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的根底就是武士道精神.日本的武术和武士道两者都是长期武家社会的产物,武术是形而下的人体的运动;武士道是形而上的思想准则,两者结合支撑了日本武士社会.并且在日本国民的心理中,“尚武“成为根深蒂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杜爱建 《体育教学》2011,(10):24-25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健身拳套路作为本次课的教材。在课中创设了古阵形“宋江阵”的移动变化组织方法,以提高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调节传统武术枯燥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能够发奋学习武术技能,培养和发扬团结拼搏、集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使课堂的武术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武术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促进武术通过广西向东南亚的发展,本文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提出建设中国武术文化场域,提升中国武术的符号价值。在充分认识和理解东盟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以及本土武术文化基础之上,通过加强武术词汇翻译,提升武术传播者的东盟语言能力;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圈”文化共通之处,发挥中国武术文化内涵之用;激发武术文化场域各要素间的有机配合,推进官方及民间武术传播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武术的现代性问题是中国社会现代性问题的典型缩影。从社会史的视角,将近代武术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宏大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与分析。研究发现:晚清政治变革与社会流动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是武术现代性起源的重要动因;不同面向的政治参与,为武术现代性演进提供了新的实践场域,强化了习武人群体在现代政治参与中与时俱进的意识;新文化思潮的兴起,进一步促进武术向科学化、文明化发展;武术的现代性历程,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也体现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武术的现代性是被动接受与主动选择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在扬弃继承中推动武术文化的转化创新。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12,(2):3
2011年3月11日至15日,"武德杯"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在香港马鞍山体育馆、荃湾如心酒店成功举办。在武术套路、散打、摔跤、武道等近十余个项目中,有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支代表队、8000多名武术高手进行了展示角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调研、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以金斗洋畲族武术传承人的村落治理实践为研究主题,探讨村落礼治、法治及礼法合治是如何以村落武术或村落武术传承人为媒介而推行的。研究发现,金斗洋畲族村的村落治理延续了传统的礼治方式,畲族武术的"在野之礼"成为村落治理的工具;在畲族武术传承人授武场域、授徒性别选择、用武方式等方面将法律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促生了"以礼入法"行为的实践达成。研究认为,以武术的"在野之礼"等形成的村落治理传统并不会随着村落普法的推进而在短时间内消亡,"礼法合治"将是当前转型时期村落社会治理的重要形式,并伴随乡土社会的发展持续产生效能,村落武术之礼文化及传承人的身体力行成为这种治理格局型塑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5.
《尚书·泰誓中》曰:我武维扬。武术是战争、搏击的技术手段,封建统治者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统治秩序,武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必须提高武力和武术的技术水平。但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武术和游侠又是历代统治者的禁忌。由此,形成了历史上统治者对武术发展的两种极其矛盾的态度,这种矛盾形成了武术发展的大历史背景,直接造就了武术在历史的演进中沉沉浮浮。  相似文献   

16.
“国家需要”对武术发展的驱动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马克思关于"需要"的理论入手,指出国家对武术的需要程度决定了武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上的武术之所以在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一花独秀,是因为其发展受到了国家机器的推动,如古代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近代与尚武精神直接相关.21世纪武术发展除了竞技武术的出路外,更应该对内顺应"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大潮,将重心转向武术教育,通过彻底改革武术教育体系,将其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途径;对外立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的实际需要,力争武术进入孔子学院,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载体.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W村的打鼓活动为田野个案,调研发现,在民间体育参与过程中,村民交流虽然都会表达"我们是一家人",但不同场域的亲属结构涵盖范围却存在差异:在仪式性场域下往往呈现出对异姓的隔离状态,而在日常生活场域下呈现出融合状态。研究认为,隔离源自于乡土社会信仰与禁忌规范、宗族秩序的强化,而融合则是因为乡土情义秩序的维持、村落关系共同体的重构。基于以上隔离与融合并存的现象进一步提出,民间体育为乡土社会从"差序格局"向"差序场"转型提供了"物理舞台",并促成乡土社会形成"有机团结"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8.
简要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登山活动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殖民主义文化在登山活动中的渗透行为及其方式,台湾民众对登山活动开展的认可度及其参与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体育活动为主体性的活动,其实,指涉的就是一种有利于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的建构,就是要达到身体动员和精神动员的双重效果;体育不是简单"类"现象,而是应对来自各种体育和非体育挑战的一种复杂的社会政治反应.因而,当前要研究殖民地体育,就必须把体育放在日本(西方)对台湾(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以及新殖民主义实行宰制以及反宰制的关系中进行.  相似文献   

19.
针对以往武术发展研究未能很好地起到指导实践作用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对武术发展的当代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往武术发展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武术本位"的偏弊进行反思。并从近年来文化界出现的"文化工具论"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当代社会武术发展策略展开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武术精神的历史演进,论证20世纪武术精神的发展,最后立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展开论证,指出21世纪武术精神的新趋向是在继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更加重视“厚德载物”的武德,注重将“和谐”的文化特色摆在突出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