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赵东梅 《中学文科》2009,(16):89-90
在鉴赏诗歌中,首先借助景物可以描摹图景;其次借助景物可以体味意境;再次借助景物理解表达技巧;最后,借助景物把握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缘情写景,指作者带着自己的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景物,客观景物的描写完全取决于作者主观的心情,作者描写的客观景物无不染上其主观感情的色彩。杜甫的《春望》中有这样的两句诗:“感时花溅  相似文献   

3.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散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技巧外,  相似文献   

4.
明代既是武当山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武当山游记创作的繁荣时期。这时期的武当山游记创作,在景物描写方面注重对神韵的追求;同一景物在不同作者笔下,因其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神韵。在游记景物描写中又因作者们情感的不同,使他们的景物描写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5.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6.
[升格导语] 一些同学学习移情写景,动不动就直抒胸臆,不能将自己的感情自然而然地移入所写的景物之中。既不能使自然景物成为表情达意的载体,也不能创造美好动人的景物形象。要真正掌握移情于景的方法,应该尽可能让景物替作者“说话”,替作者抒发感情;应该尽可能让主观感情在景物形象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生活经过头脑的艺术加工提炼而成的产物。同时,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融入了深深的情感,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散文的托物言志是作者借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心愿;散文的借景抒情是作者借景物来抒发自己在一定生活环境下产生的情感。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挖掘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性。一、正确领悟散文作品抒情写志的真意散文作品中的景物是人心中之景物,所以,在教学散文的景物描写时,一定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背景,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内涵。如钱钟书的《窗》,除了揭示了窗…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的写生方法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  相似文献   

10.
任艳伟 《黑河教育》2013,(10):14-14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对三峡景物的选取意念。 2.学习景物特征的描写。 3.进行随笔化习作。教学重难点:景物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11.
<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切景物都可以承载、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重点在于通过细致的描写凸现景物的特点,最终的目的却在于寄托作者的情思。通过景物描写表情达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升格导语]人们观察景物有时会产生幻觉;而把这种幻觉捕捉住,再进行必要的文字加工就叫做幻觉描写。幻觉描写与变形描写相比,突破实际景物的力度更大一些。变形描写并不脱离实际景物的基本特征,作者所进行的改变只是一种量的改造,所创造的形象与原来的景物或神似,或形似;幻觉描写,则依据于作者观察  相似文献   

13.
只有充满激情,才能突破景物实际形象的束缚,描写出既充满作者情怀又自然逼真的景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绘景类文章就是描写景物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写好这类文章,就要重视景物描写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一、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来观察。我们所重视的景物描写不是作者看到什么风景就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16.
三年级语文教材中第二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每篇写景文章的特点,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同时按照写景文章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学生明确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然后要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的观察顺序,了解后通过让学生读句子,展开想象,展现具体的、生动的景物,从而感受景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  相似文献   

18.
《草原》一文主要介绍了作者第一次到内蒙草原的见闻及其受到的热情款待。文章第一自然段是景物描写。从描写景的详略简复看,这段景物描写属于详细描写型;从取景角度看,它又属于动静交织类。作者为什么要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又为什么选用动静交织的取景角度呢?细读全文,作者之所以要详细描绘景物的目的有三: 一、展示环境。文章第一自然段写景,接着分别写了迎客、相见、款待、联欢的盛况。显然,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为后面发生的四个场面的盛况,展示了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既为盛况增添了诗情,又为盛况增加了画意。 二、烘托气氛。作者在开篇着力于景物描写,一方面向读者说明了草原是辽阔美丽的,更重要的是为下  相似文献   

19.
“诗情画意”是散文家刻意追求的一种境界,因而许多散文都有景物描写。这些景物在散文中作为作者抒情发感的载体,往往被描写得非常美妙,或者别有情趣。这是因为作者对写入作品中的景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在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写景不当的毛病。大抵说来,其病症有六种:  相似文献   

20.
王梅芳 《考试周刊》2012,(26):50-51
教学目标:(1)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3)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