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章莉 《学子》2013,(8):22-23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走进课堂,要想让语文教学在探究中生彩,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精彩,必须要"巧妙"地实施探究,让探究"巧"进语文课堂。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做系统而细致的工作。养成学生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探究—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利用自己的主动探究对知识进行体验,主动感受知识中蕴含的情感、观念,这种方式是一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分析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体验更加深刻。在新课标的实施下,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单纯地依靠教师的灌输进行学习,而是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索,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这种方式就是"体验—探究"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积极探究和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发,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快乐中探索,在收获中体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相似文献   

3.
宋春秋 《孩子天地》2016,(4):154-155
"自主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性,通过自学质疑、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教师以精讲点拨等形式参与、指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自主学习能力"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进行的负责任、有意义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无疑成为学生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它能够使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难觅踪影,呈现出学生合作展示的积极学习状态。但在实践操作中,普遍存在分工而不合作、展示流于形式、表面热闹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热情降低。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突破上述困境,关键是从合作学习的深层次去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全面发展。一、创设学习氛围,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原动力——"我要学"  相似文献   

6.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摆脱传统"填鸭式"的模式束缚,结合学生的实际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基础上进行探究.同时,要注重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课改的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模仿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自主学习。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怎样让学生运用"数学"作为解释世界的方式,同时怎样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充满活力地、自主地学习。我认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因此,倡导自主学习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9.
探究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当前新课改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教师要从以往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不能过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教师和教材、课堂圈子的束缚下走出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本人从事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深切感受到教育必须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否则会被淘汰,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着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自主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依赖于教师有意识地按照能力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实施新课程的核心是大力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而研究性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  相似文献   

1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合作探索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通往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探究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钟新华 《小学生》2013,(12):64-64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呼唤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合作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要放手给学生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要留有学生充分的空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体验中开启思维,自主探究,把握数学本质,获取鲜活的知识。一、巧设数学问题情境,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庄小琴 《考试周刊》2008,(47):170-170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政治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创设政治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政治教学中合作探究性,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政治知识。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找疑、质疑、探究、交流,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创设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表现  相似文献   

15.
学生自主学习是基于以生为本的学习需求。课堂学习方式的优化、多元教学要素的合理、适切定位是课堂高效率的保障。《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课堂教学中两大核心要素——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是否科学、适切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导"和"学"需基于对学情的灵动把握,基于课堂学习目标、教师角色作用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合理,适切定位。学习目标是前提,教师角色作用是重点,学生学习方式是关键。一、课堂学习目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刘万满 《广西教育》2012,(25):69-69
实施新课程以来,探究学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却存在“探而不究”的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有效呢?  相似文献   

17.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让学生们结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思考,一起交流,一起质疑,一起争论。让思想在碰撞中得以提升,让能力在合作中得以加强,让友情在交流中得以递增,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好处多多。目前,这种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使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扮演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陈金梅 《考试周刊》2014,(28):77-77
<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尝试,、体验、实践,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学习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这说明学生是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需要的开展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成为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确,传统讲授式的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效率普遍偏低。而新课程提倡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则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激发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以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合  相似文献   

20.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在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结合情知激励,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问题链引领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