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照应是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的关联点,英语中照应关联点是显性的,汉语是隐性的,但均可在语篇上下文中找到。本文以韩礼德照应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英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照应衔接特点和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译者在英汉互译中第三人称代词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二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你”出现频率最高。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尔”和“汝”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汝”的用法和“你”在语法上并无差异。可以表单数,也可以表复数。“您”单用时,可以表示第二人称复数。“恁”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是“你”的方言变体。“贤”是表示尊敬意的第二人称代词。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少的“伊”大多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二人称代词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的特点。但也出现了个别的代词后加“们”表示童数的用法但用例极少。  相似文献   

3.
第三人称代词在英汉语言中作为连接语篇的重要手段,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之一。对于没有异议的前指照应,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解释代词与被照应词之间为何能形成照应关系:而对于是否存在后指照应则始终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从Ariel的可及性理论与语义学的结合上对前指照应进行阐释;同时,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后指照应存在的根据,指出:后指照应在英汉语言中都属于特例,不足以证明英汉语第三人称具备双向照应功能。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是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对古汉语的继承与发展。古汉语有两种书面语用形式:文言文和古白话。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书面用语,在发展过程中渐与口语脱离,并且从历代口语中萃取养分,与时俱新。我们研究的主要是从上古以来的先秦时期的古汉语。古汉语在词汇的系统结构、语法的系统结构上都与现在汉语有重大差异。本文主要对古汉语词汇的性质及其词汇构成系统、词类活用现象和词义的演变做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出现频率高低悬殊.其中“他”出现频率最高,成为《董西厢》中第三人称的主要形式,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他”主要用于单数.除了指人外,“他”还可以指人以外别的事物,还可以表虚指.但此时的“他”还没有形式上的性别的区别.“伊”和“伊家”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较少.“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比“他”早.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第三人称代词仍然没有单复数的区别,要判断其表示单数还是复数,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决定.但是也出现了个别的第三人称代词后面加“(每)们”来表示复数的用法,但是在《董解元西厢记》中用例却极少.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中的重要虚词"之",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作近指代词,表示"此、这"意义,这一用法在贵州方言中仍在使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之""这(這)"的字源及近指意义词源,认为"之"并非普通话"这"的方音读法,贵州方言中"之"作近指词语是古汉语词义的遗留;而本方言中将普通话中的"这些、这个、这时、这里、这样"等"这"类语词读作"之些、之个、之个时候、之点、之个样子"等"之"类词,是一种同义换读现象。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名目繁多,讲究格位,无单复数之别;现代汉语则简洁明晰。本文考察了先秦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用例,并结合近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特点,比较分析了今、古汉语称代系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追溯了现代汉语称代系统的源流发展,阐述了今古汉语称代上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8.
中级阶段的波兰学生在人称照应方面发生较多偏误,表现为名词、代词和零形式几种不同语法形式之间的误用。通过“回数法”将其与汉语本族人语篇进行对比,第三人称代词照应呈现出代词“他”的过度使用、零形式使用略为过度的特点,第一人称代词照应则呈现出代词“我”的过度使用和零形式使用不足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人称指示语进行了分析,人称指示语可以用作人称代词来使用,其用法有时与语境相关联,才能解释一些语言现象。通过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一些事例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人称指示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通常认为“某”的自称代词用法是由于避讳而形成。笔者以为,唐代自称代词“某”由魏晋时期指代不确定人称的“某”发展而来。“某”自称用法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由泛指向确指的转变,这恰恰适应了汉语表达精密化的需要,反映了汉语无定范畴和有定范畴即对立叉统一的辨正关系。元代以后受语言经济规则和明晰规则的制约,自称代词“某”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韩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语的极大影响。但又保持了自己的语言特色。本文拟在就韩语汉语的敬语和表尊敬的代词进行比较,以期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韩语敬语的使用比较发达并词汇丰富,对于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代词并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相反,敬语词汇很少且代词的使用情况也比较简单。  相似文献   

13.
<颜氏家训>已具备了现代汉语中所有的疑问旬类型,疑问句的疑问语气主要由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来反映.大量使用假性疑问句和疑问度最低的真性疑问句是<颜氏家训>疑问句运用的显著特点."那"、"若为"、"几许"、"多少"、"早晚"等是<颜氏家训>中出现的新兴的疑问代词,只是尚未得到普遍运用,这反映了汉语从上古向中古过渡时期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释"相"     
“相”在古汉语中是应用性较强的一个词。传统的古汉语词典和古汉语语法教学中一直把它作为一个副词来看待。该文列举大量语言事实证明 :它应另立一类代词  相似文献   

15.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悠久,上古时期汉人就对外来词进行了初步考察,时至今日汉语外来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源研究、文化功能研究、词典编撰、单个外来词用法考察、外来词语素化、规范及形式选择原则的探讨等六个方面,呈现出"涉猎面广、研究不均衡、理论探索深度不够"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六度集经》是三国译经家康僧会所译出的一部重要的经卷,它是研究汉语史的宝贵资料。文章试从探讨该经中的代词“厥”的用法入手,再从历史层面对其加以考察,以期为汉语史的研究做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上古汉语词头"有"可出现在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三种词素之前,这些词素前的"有"具有同一性,从中抽象概括出其语法作用,这种"有"应是汉语历史中较早一个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标记.这个标记的历时形成是表示拥有、存在两种基本实义的动词"有"语法化及"有+S"这种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上古汉语"有-S"这种表示存在意义的语法形态具有跨语言的比较价值,而存在标记"有"发展到现代某些汉语方言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中都有一个用法比较特殊的"你"字,在<金>中有时也写作"恁".这个"你(恁)"当是山东方言中表示远指(有时表示中指)的指示代词"乜"的早期记写形式,多数情况下相当于"那".二书中指代词"你(恁)"的被发现和被揭示出来,不但对于山东方言中指示代词"乜"的源流演变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二书的校勘整理和作者的考证也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中,双音节"不过"构成的句子有三种情况,即动词性短语的不过句,约数短语不过句,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类不过句。各类谓语与主语直接构成陈述关系。不论从句法结构看,还是从语义关系看,这些例子里的"不过"都应当分析为双音节的副词。  相似文献   

20.
"自……外"、"自……之外"、"自……以外"、"自……而外"是古汉语中的四个固定格式,在中古近代汉语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表示不计算在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除……外"。这种用法是由当"此外、其他"讲的"自外"演变而成的。"凡诸"是中古近代汉语的一个固定组合,意义为"凡(此)众多"或"凡是众多",极少数作定语可理解为"所有(的)"。"凡诸"是由"凡A诸B"格式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