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古汉语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领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项研究之中。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古汉语复音词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中古汉语复音化成因这一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ABB式重叠现象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宋代汉语语法代表文献《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宋代卷)[1]中的ABB式重叠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它们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关系多样,最主要的附加意义是形象色彩义,感情色彩义和程度变化的意义存在于部分ABB式重叠中。它们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谓语和定语,“de”尚未发展为状态形容词的形态标志,宋代的ABB式重叠还处在由非固定形式的短语结构演变为凝固形式的状态的选择淘汰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同居"是汉语常用词之一,最初作动词,表示"同住一处或共同居住";汉代引申出"未分家之亲属"。此后由前两项意义共同引申出"夫妻共同生活"。在现代"未婚男女共同生活"一义从前几项意义分化出来,在现代汉语中最终取代"同居"的其他用法成为常用义。探讨"同居"的用法变化及其原因,可以为汉语词汇研究以及语文辞书编纂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出售语义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语义场中各成员在上古、中古、近代汉语文献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描写的基础上分析该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山西离石话句末语气词“也”的基本用法为表陈述语气兼表将来时态,是近代汉语语气词“也”表“事态变化”的直接继承。此外,“也”还可配合疑问句、感叹句表达语气,并按照方言自身演变轨迹,出现与祈使语气词“着”、疑问语气词“么”“吧”连用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于(於)”、“诸”、“乎”等介词在上古的使用情况,证明了上古汉语某些常用介词具有一词多能的特点。又以三种功能的介词为例,通过它们在上古、中古及近代10余种语言资料中出现频率的变化分析了上古汉语的多功能介词逐步为功能较单纯的新兴介词所替代的过程,从而证明了汉语介词在发展中存在着功能专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汉语发展研究的重要语料,明清小说《镜花缘》由于其成书的年代,多方面体现了近代汉语发展演变的痕迹。但是,历来对其语言进行阐释的除了少数方言方面的研究以外,可谓寥寥。本人试就小说中的两个副词"毕竟、再"从古今对照的角度略作解释,试图从中找寻到近代汉语向现代语言演变痕迹,以求有识者商榷。  相似文献   

10.
"F+VP"式疑问句是现代汉语方言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句式。其源头主要有二:一是上古时期所存在的三种表疑问的问句形式①VPneg②VP+Prt…③VPnegVP,至中古时期,呈现出句式A4:F+VPneg+(Prt);二是上古时期另一个主要表示反诘而非表示询问的句式F+VP+(prt),这类问句成为现代汉语方言"F+VP"疑问句式的另一源头。  相似文献   

11.
"因为……,所以……"在各类教材中被描述为最普遍、最典型的因果类复句形式,此描述与人们实际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两个关联词同时出现的因果复句数量非常有限,而被看作特殊的、非典型的因果句"……,因为……"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其他形式。语言表达上的因果关系有别于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后者强调因果之间的必然性联系,前者则不强调,而是以人们的主观认识为依据来表现因果关系。"……,因为……"目前仍被看作是一种语用的凸显格式,但这种"语用语序"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所使用,表现出"语用法的语法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论文依据1919年以来百年间各个时期的主要体育史专著,考查了中国体育史中"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现当代体育"和"世界体育史"话语的形成与史观范式的形成演进,指出由于中国近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和语境变化,形成了不同的体育史话语与研究范式,并对今天的体育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水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六三”方案从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特点 ,以实施专业素质教育主题模式为载体 ,全面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教育 ,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的专业内容和目标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细划为六个专业素质教育主题模式子项 ,简称“六三”方案 ,即“六个三” :“三知”、“三会”、“三百”、“三语”、“三字”、“三文”。通过 1996~2 0 0 2六年多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 ,已逐步形成专业素质教育中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和教师教育的新做法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文化是具有独特个性而又有世界性理念的"天下文化",是以"和"为核心的文化。与"己"和的"佛",与"天"和的"道",与"人"和的"儒",结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华夏文化的主体。源自印度的佛教,在华夏文化与华夏意识的大环境里转世为生、转识为生,最终实现了中国化。其对西方歪风有强大的"免疫力",故面对西方的挑战和"全球化"的冲击,必须要张扬华夏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认识武术发展中"文化的武术"与"武术的文化"两个重要历史时期,揭示古代中国武术"借助"和"依附"、"融摄"和"涵化"的生存特征及在近代的延续,以及近代以来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解构"和"建构"的历史进步,客观认识竞技武术在武术现代化进程中的"异质"和时代性,分析其趋势和发展方向,为创造武术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信念.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具有特殊人文地域空间特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研究认为:在器物层面上,地域人文特质浓郁的977项民族传统体育彰显具有"文化定义"的中华民族文化外延,凸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生产之总和,是整个"民族体育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在制度层面上,国家民族体育政策的制定、颁布及施行,从政治管理的艺术性和学科发展的学理性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脉络;在行为层面上,定期举办的各类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民族民间竞技游艺活动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竞技规范性"和"原生态常态"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在观念层面上,"民族传统体育"所扮演的群体生产、工具需要到处理和谐民族关系和处理人身心平衡的休闲方式姻蕴化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符号学分层透析,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从"自然发展"到"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明了和外延的拓展,对世界体育一元化发展和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或是两种文化的整合,都不应停留于空泛的简单化结论,而应首先对各个相关概念,包括“分析性”、“综合性”、“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等,做出清楚的界定并有很好的了解;进而,所谓的“辩证综合”也不应成为科学哲学、乃至一般哲学研究的一个“万能模式”,而应明确地区分出“互补”、“渗透”与“整合”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并在这些方向上做出更为自觉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合唱比赛的表演过程中充分融入体态表情的做法日趋盛行。本文从体态与情感的关系、合唱体态表情与声音表情的关系、合唱体态表情的类型以及合唱体态表情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容易出现的"错读字词"、"调值不准确"、"因字害文"、"背诵书面材料"等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指出相应的纠错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