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是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育促进人性的生成,自身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是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育促进人性的生成,自身应合人性地展开。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教育理论的立论之基,有怎样的人性假设,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在现实教育中,往往以物性逻辑来认识人及其教育世界,人等同于物件、器具。以物性代替人性,是现实教育之惑,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事实如何。人性解放是教育所应秉承的理念与价值追求,是教育之道,诠释的是教育中人性之应当如何。因此,我们应建基于人性假设,认识教育之惑,从对人的贬抑和控制中走出来,达至人性解放,实现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5.
论培育人性的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流行的《教育学》在阐释“教育”概念时,似乎都忘却了教育的人性培育的深刻内涵,在教育实践中造成了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当前部分人人性的丧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培育人性的教育是既重视培育“什么人”,又重视培养“人的什么”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什么“新品种”、“新概念”,而只是被遗忘了的“教育”的题内之义,是教育被放逆但又必然回归的深层次本质。培养各性、理性,强调精神追求;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是当前学校培育人性的教育的抓手。  相似文献   

6.
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对教育心理学诸学派不同人性观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明晰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趋势——整体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成人",实现教育培养理想人性的目的,首先要从本质上认识人,了解人性。如此,人性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始,亦是教育之终。面对目前早期教育存在的、已在脱离"人性"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得不反思早期教育人性缺失的原因,思考教育回归人性的路径与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教育人学是研究教育如何引导人性生成、升华与和谐的学问。教育在建构人性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做人"与"是人"的矛盾、人性自身规定性之间的矛盾。人性的永恒性与历史性,人性的变与不变,人性的复杂性,使教育与人性的关系问题成为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的探讨中,人性与教育的关系是焦点之一。教育和人的本性是分不开的,而终身教育在成为人生存的必须时,更是很好地体现了与人性不可脱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回归人性,指教育要基于与利用人性之真,达成人性之善,促成人完满的生命体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教育理论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是在全面把握人性与教育的相互意义及其现实表现的基础上,给予教育根本性、基础性、总体性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让教育更加尊重人性、更好地利用人性、更合乎人性,让人性在教育的作用下尽可能地向某种理想状态发展。教育活动回归人性的基本方式,则是要踏上回归真实、走向至善、追寻智慧之路,尊重人的本性,贴近人性的真实存在——现实生活,以美善的方式实现对人性的改善与提升,让教育主体全面占有自身的智慧本质,成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达成完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1.
人性具有双重性:实然性和应然性;三维度: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人性和教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人性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社会个体,成为追求崇高的人,自成目的的人,具备能力的人,快乐幸福的人,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不对人进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就失去了人这一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人性提升的依托,是培养理想人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主体基础,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同时,人性也必须倚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人格、丰富人性、高扬人性。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百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关注人性研究,探究人性内涵特征及其教育学意蕴对深化教育理论研究,推动教育实践进展,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教育学应坚守人学立场,深化教育人学研究,探索构建教育人学理论,以人性化教育研究,推动人性化教育,以人性化教育培养人性完善、智慧圆满之人才,进而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6.
我个人的教育亲历,我作为母亲的亲历,我儿子的生活和教育亲历,是我对人性的教育叙事。我把我带儿子的过程,也看成我的教育亲历,和我教我的学生的过程,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人性的实践过程。教育是生命的一部分,教育映照出人性。人性是一种发明创造的气质,是丰富多彩的。人性是试图超越的,并在相互参照下显现。教育映照人性是为了塑造人,这是一种他者塑造与自我造就的交织。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出发点,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人性善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西方文化则孕育了以人性恶为主的人性假设思想,中西不同的人性假设形成教育管理的重大差异。中国历史上很长时间忽略了教育管理权,西方则很早就发挥了国家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教育管理人治色彩浓厚,西方教育管理法治色彩明显;中国教育管理强调道德约束,西方教育管理重在利益刺激;中国教育管理凸显权威管理,西方教育管理重视民主管理;中国教育管理以维护稳定为根本,西方教育管理则以提高效率为要义;中国教育管理改革意识相对淡薄,西方教育管理改革意识强烈。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由人来实施、以人为对象、为了人生命完善之活动,应回归人性、彰显人性、完善人性,应是最富人性光辉之事业。对教育进行人性反思,让教育回归人性是教育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人性化教育是舒展个性之教育,尊重生命之教育,净化灵魂之教育,追求幸福之教育,求真、趋善、臻美之教育。人性化教育离不开人性化教育研究的深化,人性化教育理论的指导,对教育研究成果的人性化评价,对教育研究者的人文关怀及其自身的人性省思。人性视阈下的教育学应加强人性化教育研究,构建人性化教育理论,推进人性化教育实践,提升人性化教育管理,实施人性化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现代教育和后现代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由于现代教育观对人性幽暗的判断的先天不足,造成了现代教育对人的创造性的极大遮蔽。而后现代思想积极张扬人的个性,解放人的主体性,是对人的又一次思想启蒙:人是创造性的存在、人是精神的成长、人是开放的无限、人是独特的个体、教育成就创造性的人。后现代教育释放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20.
人性假设是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与我们对教育所持的不恰当的人性假设有关。人性的实质是趋利避害、自我保存,它本无所谓善恶。教育应在此认识基础上进行,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