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深度学习”主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在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就离不开“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1],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2]。真实学习问题必须依托真实历史情境,真实历史情境需要借助“史料”来建构。但由于精力、能力和视野的限制,大多高中历史教师很难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史料。基于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使课程内容情境化”[3],这是高中历史深度学习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承袭统编版教科书的风格,每课依然安排“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但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对统编教科书进行统整和深化。专题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1],促进历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要想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相似文献   

3.
<正>每个人都依赖“意志”(will)这种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来确定目标、克服困难并最终支配自己的行动以达成既定的目的[1],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调节也并不例外。作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之一,“意象”(image)反映教师的自我认知以及教师对教学、学生和教育教学情境的认知[2],融合了教师的“信念、情感与需求”[2]。此“意”虽非彼“意”,但都与知识(knowledge)及情感(feeling)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二“意”的相遇产生了某种神奇的化学反应,让我生成了对意志的新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芬兰有一种“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学生整体化学习的基础上,其核心是让学习者在清晰目标的引领下开展学习,或者(以及)在感悟学习意义的前提下从事学习[1]。“先见森林,后见树木”,也是知识本身复杂性以及知识习得建构性的必然要求,符合人类普遍的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方式[2]。这一思想恰恰与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设计编排思路相吻合。具体呈现为“单元—课—子目”三级,每一单元前设有导语概述单元主要内容,课文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删繁就简,突出重点[3],其目的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然而,单元整体教学终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认为教科书目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个人经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正>大概念反映的是“学科的本质,居于学科的中心地位,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的原理、思想和方法”[1]。在学科知识中,大概念包含的知识属于“高位”或“上位”的知识,具有普遍适用性,有很强的迁移价值[2]。由此可见,学科教学中大概念的提炼有助于对其他小概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知识讲知识,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只是背诵具体的史实和结论,缺乏对历史的深层次思考,更不要说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初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应能够初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能够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理解和辨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加以论证,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这与“概念为本”的教学所提倡的“推动学生从事实性知识走向概念性理解”[1]2“能够使用相关证据、准则和明确的标准,找出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1]69等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正>大概念源于西方教育界,威金斯等人较早对大概念作了界定。[1]国内关于大概念的研究多见于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之后,2020年的修订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下称“20版新课标”)也提及大概念。[2]从学术视角看,学界强调大概念教学的旨趣是“追求理解”。如威金斯主张以“追求理解”作为大概念教学的目标。[3]也有学者认为大概念教学的追求是从讲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4]但仅将教学目标定为追求理解是不够的,本文将尝试结合课例探讨寻求认同的大概念历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历史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1]这就提醒我们,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必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途径。为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2]然而,  相似文献   

9.
<正>叙事是理解历史的强有力的文化工具[1]597。恰当的历史叙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如何构建出恰当的历史叙事,需要在结合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从叙事的内容、结构、意义等多方面进行考量。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探讨叙事在历史单元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的编纂特点决定了一线教师必须整合思考一个单元甚至多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单课教学有设计思路。[1]笔者依据实践和思考,对“辽夏金元的统治”的历史教学的设计,有一定的心得,希冀抛砖引玉。[2]一、单元历史大线索和多视角思考基于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为厘清本单元的大线索,我主要是以天、地、人三大篇幅来理解本单元的辽宋夏金元历史,并从多视角切入认识历史和思考教学。  相似文献   

11.
林磊 《数学教学》2023,(9):39-41
<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对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海市终于将导数内容列入了高中数学课程.这一新内容被安排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2]的第五章,其章标题是“导数及其应用”.本文中,我们将对该版教材这一章的部分内容做一简单讨论.1关于导数的定义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体例新颖,在内容编排上注重正文部分与辅助部分的有效结合,然而统编教科书容量大的特征也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在“如何用教科书教”的问题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工作不是灌输教材提供的内容,而是学会使用教材来协助完成目标”[1]。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历史必修课程递进与拓展的选择性必修课程,其教科书主要特点是以专题形式多角度呈现人类社会历史,知识面广、内容新[1]。在实际教学中,与必修课程有许多重复之处。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一线教学面临的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到“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近年来,关于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融通教学愈益引发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4.
<正>唯物史观就是指历史唯物主义,被称赞为“迄今为止最科学的历史观[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唯物史观使历史具有科学性[2],它是人类认识历史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正确史观(见图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具有重要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彰显课堂教学的价值目标,关注课程时代价值,规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历史教师的研究品质。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地位,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和培养正确价值观,提升学生历史素养、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理解的深度,发展思辨、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世界各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教师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1]。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数字技术应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2]。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1];时隔10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年版)》也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作为课程基本理念[2]。20多年来,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一课程理念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为更好地落实“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3],强调教学活动需要“学”“教”统一、据“学”而“导”,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教师为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带有强烈情感性的教学氛围,并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参与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质效[1]。显然,这契合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有助于将情感与认知有效结合,进而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借助针对性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历史情境与史料分析中深化历史认知[2]。  相似文献   

18.
<正>能力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于友西等学者认为,历史学科能力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是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的思维能力[1]。赵恒烈教授说:“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2]”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知识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其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2]笔者以为,学习主题、历史概念、历史情境是在历史课堂中实施深度学习的三个支点: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分析教材内容以确定有价值的学习主题;在学习主题的引领下提炼历史概念使教学内容结构化;在历史概念的导向下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教学情境化,将学习主题、历史概念、历史情境有机结合,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意识,激活历史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达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正>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认为深度学习能重构学习过程,驱动知识的创造和目的性应用[1]17。美国惠利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为敏锐理解学科内容并将知识用于解决课堂和工作中的问题而必须掌握的一系列素养[1]1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认为深度学习是为迁移而学习的过程[1]19。深度学习的学习目标指向知识的完整度、理解度和迁移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