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领导是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提出来的。道德领导提出的权威来源新说法及“领导替代”理念是颇具价值的原生性观点,建立在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基础之上的道德领导模式能够为和谐学校的构建提供前提条件,缔造“领导替身”四大思路更是彰显和谐学校的核心内涵,通过学校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和谐、人际和谐、文化和谐将和谐学校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家校矛盾日益突显,家师冲突事件层出不穷。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两个主阵地。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智力培育、道德修炼和人格健全的一种协作策略。学校在家校合作中传统的领导权威来源于科层权威、心理权威与技术—理性权威。基于道德领导理论,探讨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如何突破传统的领导观念,激发家长群体的责任感,培育家长的专业能力,使之成为共同盟约的追随者,并以此规范和激励家校合作。  相似文献   

3.
道德领导:以德治校的新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经常读到一些讨论“以德治教”或“以德治校”的文章,它们的视焦基本集中在领导者本身的道德修养和对教师的道德教育方面。而当今美国教育管理学界著名学者———托马斯·萨乔万尼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对传统的领导观进行反思,将原有的领导框架和内容加以扩展。他通过对领导权威来源的分析,提出了“道德领导”的概念,为广大中小学校长开辟了学校领导的新视野。何谓“道德领导”?它对当前我国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有何启示?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分析“领导权威的来源”入手,因为领导权威的来源非常重要,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1前言 现代学校管理的焦点是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即从“物理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石,构建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理念,主动为师生幸福搭建平台,积极为教育创新创造条件,参加学校全体成员基于责任而共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整体管理效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佟婧 《教育探索》2008,(5):18-19
道德领导思想对传统的领导思想进行反思,对原有的领导框架和领导内容加以扩展,为研究学校效能提出了新的思路。教育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学校效能的提高,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是影响学校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道德领导思想所提倡的专业权威、道德权威和学习共同体的思想对促进学校效能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指出,过去的领导理论过于重视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忽略了与道德相关的层面,如信念、价值观等,进而明确界定“道德领导,系指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就是领导者基于正义与善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来领导部属,部属亦因领导者的正义与善而勇于任事,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道德领导的旨趣在于学校领导者与追随者共同展现生命智慧,共享伦理世界,共创有德行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萨乔万尼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建立在领导者权威基础之上的"道德领导"这一管理理念。强调通过建立信任,赋予权威和情感以同样价值,建立一种基于道德权威的领导。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对校长角色的重新定位、对培育共享价值观的关注都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教育领导理论,对学校道德领导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领导力量有垂直权威力量、心理控制力量、技术权威力量、道德力量等等。其中道德力量是最贴近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领导力量,在学校领导力量中居于首要地位。那么,如何形成或发挥学校领导的道德力量呢?  相似文献   

9.
道德领导是近年来教育领导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之一。诸多学者将道德领导置于领导理论框架的首位,认为学校领导实践当以道德权威与专业权威为基础,以激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意识与生命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弘扬道德,并以道德领导为理想的领导状态。中西方领导观的共融点尤其体现在对以道德意蕴为基础的转化式领导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0.
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改革使课程领导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在当前正面临着一种范式的转型,即由“官僚-控制”范式转向“反思-自主”范式。其中,“官僚-控制”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科层式的学校组织、法定知识范围的领导实践、官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技术理性的解题逻辑。而“自主-反思”范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领导共同体式的学校组织;“经验”范围的领导实践、道德与专业权威的充分运用以及反思性实践理性的解题逻辑。  相似文献   

11.
智能化时代深刻改变了教育的传统样态,其给“知性”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给“德性”教育带来了一定风险,使作为“德性”教育保障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的教师道德权威陷入式微之困,具体表现为法理型教师道德权威、传统型教师道德权威、感召型教师道德权威这三种成分的式微。智能时代依托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智能技术进行教师道德权威的理性复归与重生势在必行。为此,需要捍卫法理教师道德权威,寻求使其合理合法之路径;复归传统教师道德权威,重塑尊师重教之风;强化感召教师道德权威,坚守教师道德权威之本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与学校道德领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领导价值,并以道德背景作为储备领导的条件。近年来,“道德领导”这一领导模式在英语国家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文化传统对学校领导实践的影响为领导理论、尤其是教育领导理论提供了一个本土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通过对萨乔万尼“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的界定与观点的阐释,进而分析其在中国学校管理中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是道德领导虽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问题,但作为学校领导领域一种向善的理想,道德领导恰好针对着我们当前学校领导实践的时弊,提供反思与前进的方向。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在借鉴这一思想时,要注意结合本国国情。  相似文献   

14.
萨乔万尼论学校道德领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托马斯·萨乔万尼(Thomas J.Sergiovanni)是美国教育管理非主流派的重要代表。擅以教育管理的批判范型研究教育管理现象及问题。他最早提出了学校道德领导理论。其核心是学校领导要建构学校共同愿景与理念,强调责任与义务。他的学校道德领导理论不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实施措施。尽管这一理论是基于荚国的社会背景提出的,但它仍可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曾认为是不可动摇的学校领导观念和或许正在孜孜以求的学校领导实践,而转向思考学校领导的道德维度,形成学校领导和“以德治校”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5.
转化式领导理论产生于权变理论之后,弥补了权变理论施之于教育领导实践时出现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者们更多地将转化式领导置于教育组织背景下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转化式领导理论将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作为领导的基础,并对组织成员关系进行重构,因此在实践上有利于改善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萨乔万尼在<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一书中指出,过去的领导理论过于重视领导者的特质和行为,忽略了与道德相关的层面,如信念、价值观等,进而明确界定"道德领导,系指以道德权威为基础的领导……就是领导者基于正义与善的责任感和义务心来领导部属,部属亦因领导者的正义与善而勇于任事,进而发挥领导的效能".  相似文献   

17.
在华人社会,面子、人情和回报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领导顾及面子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文化现象。面子在某些情况下会涉及道德,在另一些情况下可以不涉及道德。教育领导伤及道德性的面子问题,违背了伦理道德。教育领导在争取社会地位或掌控社会资源时,在社会性面子方面就会出现道德问题,做一些言不由衷的敷衍事情:做事如作戏,搞面子工程;重名轻实,为了面子不求真求实;碍于形象塑造,展现权威,展现面子;在自己的关系圈内进行人情和面子的交换。对于教育领导的道德性面子问题,应该从制度和法律上来规范,同时要加强教育领导的个人修养,杜绝这类脸面性的道德问题;对于社会性的面子问题,教育领导应该以学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社会赞许取向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理想的“课程领导”的研究和实践离不开对“学校领导”向度的研究和对领导者特征的分析。国内外学者基于教育组织理论对“学校领导”之“向度”的研究,值得关注。根据萨乔万尼(T.J.sergiovanni)的研究,校长领导向度有五种,即技术领导、人性领导、教育领导、象征领导和文化领导;香港学者郑燕  相似文献   

19.
道德领导是无形的领导,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提升现代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功效。校长道德领导对于践行立德树人理念、推进学校道德建设、开创学校美好未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校长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领导品质,才能引领学校走向卓越。通过确立正义的信念、培育敬畏之心、涵养饱满的人性、创设优质的道德环境,引领校长自觉强化道德领导的养成。只有真正实施道德领导,校长才能获得学校成员的信服,建构学校内部和谐的道德秩序,打造有机团结的学校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现代学校管理的聚焦点是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即从“物性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从“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以道德权威为基础,构建学校的共同愿望和理念,主动为师生幸福搭建平台,积极为教育创新创造条件,促进学校全体成员基于责任而共谋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整体管理效益,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