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本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回顾了<外国教育动态>,(即现在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创立与发展,反映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描述了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我国比较教育学界与世界比较教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展望了我国比较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我国比较教育发展面I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笔者试图通过对顾明远先生比较教育"名"与"实"的分析,探究其比较教育思想,以期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验研究作为一种比较专业的研究方法,是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元分析是对某一教育研究领域或具有某一特征的各项单个教育实验或其它经验性教育研究的成果的计量整合.运用元分析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实验的各项指标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教育实验研究的发展状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育实验研究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部分国家与我国2008-2020年发展水平相应阶段的比较分析,研究了前者在此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和发展指标,并据此推测我国2020年的教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和欧洲博士生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和欧洲的研究都与各自的社会热点、教育现实和发展阶段紧密联系.我国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人员构成等方面与欧洲有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欧博士生教育有着不同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背景,但是欧洲同行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上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6.
1817年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在法国《教育杂志》上连续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开启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篇章.今天,在比较教育学科诞生200周年之际,回顾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立足当前比较教育发展实际,把握比较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学院访学期间,就当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以及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普遍关心的若干议题,专访了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菲利普·阿特巴赫②教授.这里,将交流的内容归纳整理出来,以期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京津沪是我国的教育发达地区.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京津沪地区的一些教育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另外一些教育指标也显示,它们与中等发达国家、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访谈研究法,以中日比较的视角与大塚丰教授探讨了日本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及其危机、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等问题,分析了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并对日本比较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大塚丰教授认为,日本的比较教育是以学习外国教育先进之处为目的发端,并按学术的逻辑发展至今.在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学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网络虽替代了部分田野调查的功能,但田野调查对比较教育研究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教育学者要避免从实用主义观点看教育,做真正的比较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倡导"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的学术自觉,这对当前的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或挑战.本文分析了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之间的关系,认为比较教育研究是中国原创教育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以形成中国原创教育理论为目标的比较教育研究应该成为异域教育理论的阐释者与批判者.  相似文献   

10.
国际留学教育问题涉及范围广,国外比较教育界对其研究起步早且深入透彻.相对来说,我国学者在出国与来华留学教育方面更重视前者,研究文献多集中在国际留学现象、来华留学本质、必要性、对策等浅层方面.其实,研究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问题更具战略意义,因为它是发挥我国大国影响、传播中华文化、促进国际友好交往、加快高校发展、谋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了重大成绩,学科发展日趋成熟,但是目前仍面临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促进比较教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要凝练学科文化,形成和发展学科传统,建立学科话语,倡导学术诚信,促进学者及研究组织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对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应该包括至今受忽视的对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研究.为了解中国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工作现状和对比较教育的看法,本研究选取比较教育学分会第十七届年会的参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超过82%的受调查者对比较教育的作用高度认可,超过72%的人对其未来发展表现出乐观主义的态度.不过,仅有39.5%的人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界目前整体的研究现状感到满意.此外,比较教育学科成员的看法存在着群体差异.就对学科作用和发展前景的评价而言,博士生和教授群体是肯定的乐观主义者,而副教授群体则是保守的犹疑者.就国内学界整体的研究现状而言,教授群体中满意者比例最高,而副教授群体中满意者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述杜祖贻教授1970年在首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论文集发表的论文.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这次大会标志着目前拥有 42 个成员协会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WCCES)的诞生.第16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将于2016年8月在北京主办,由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CCES)承办.因此,这篇原载于香港比较教育学会(CESHK)2005年《比较教育简报》的论文得以重刊,可谓适逢其时.本文从时间和地域两个维度对新加坡与香港地区的比较教育及教师教育进行比较,力图解释对这两个地方不同时期教师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带来的悖论.这些分析也许会激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讨论.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大传统优势:政策优势、语言优势、数据/资料优势.然而,这些传统优势目前都面临着国际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是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世界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和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必须重新反思和定位本学科的相对优势.研究者认为,中国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政策优势依然存在,且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是未来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大数据打破了传统的数据/资料优势,但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对全球教育数据的洞察力及解读力将成为该学科发展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15.
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作为学术界和行政部门共同关注的主题,已引起社会的极大共鸣.本文以中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2011-2015年联邦教育发展目标纲要》为研究对象,从政策环境、政策内容、政策评估等视角探析两国在教育政策上的差异,以期从战略角度,为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是当今比较教育学界一个极为重要的全球性组织机构。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附属非政府组织,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出席国际活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在促进比较教育学术研究、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教育和文化理解以及推动全球教育平等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以2010年全国教育类权威刊物《教育研究》和比较教育学专门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刊载的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方面的论文为依据,通过分析其中的重要理论与方法问题,对2010年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一系列重要研究论题进行述评。2010年,中国比较教育学者在对比较教育学的宏观审视、中外比较教育思想、当今比较教育的时代背景、比较教育的理论基础、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与方法论、比较教育研究的展开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卓越成果。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大家都在讨论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危机,然而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依然繁荣,其生命力何在?笔者重申了作为比较教育方法论框架的国际教育交流论坛这一观点的重要性,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的多极化和经济体的多元化发展,今天世界各国的教育更需要在真诚沟通的前提下,在教育理论、观念、价值、制度、政策和实践领域互相交流,在具有跨文化性、发展性和预测性的国际性课题中相互合作。由此可见,把比较教育作为国际教育交流论坛,就可以摆脱比较教育学科身份危机的困境,开拓比较教育研究新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9.
以《比较教育评论》在1998—2007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在研究地域上的差异,发现:在研究主题上,《比较教育评论》重视宏观教育制度研究,关注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研究当前热点问题;微观教育实践领域的研究日益升温;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探讨起伏不定。在研究方法上,文献研究仍然是《比较教育评论》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不同研究方法的的综合运用成为当前《比较教育评论》的一大特色,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研究地域上,单一国别研究是《比较教育评论》的主体,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尤其关注,大规模的跨国比较研究引人注目,全球趋势和区域研究渐渐增多。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应明确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提升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水平,拓展比较教育的研究地域,创建立体化的研究对象,加强比较教育学术群体的自身建设,深化学科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