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训》是冯友兰先生所著的"贞元六书"中最贴近人伦日用的一部著作,照着书中的生活方法去做就会达到"人之至"的境界,即养成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圣人"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与其说《新世训》是一部讲生活方法的著作,倒不如说是一部讲怎样塑造道德人格的著作。冯友兰先生尝试让人们从了解生活的本然规律入手,将"生"的规律和准则,变成熟的生活,进而达到塑造高尚道德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词境新诠》一文是詹安泰先生发表在1947年第1期《文教》杂志上的一篇长文,但詹安泰先生的《词学研究》、《宋词研究》、《宋词散论》、《詹安泰词学论稿》、《詹安泰词学论集》以及《詹安泰文集》都不曾收录,此文应是詹安泰先生词学研究中“论境界”的原稿。该文一是对《词境新诠》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评述;二是追溯詹安泰先生本人对此文...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先生称自己不是“接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而是“照着”宋明以来的理学讲,因此,称他的哲学系统为“新理学”。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最终落实到了人生,《新原人》一书是“新理学”体系的中心。在《新原人》中,人生被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境界,最终表达了冯先生的最大愿望:人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到达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4.
正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特有的形态,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青睐,但在众多的词论著作中能自出机杼、自成一家的并不多见。近代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可谓是迄今为止词论研究中的上乘之作,他的"境界"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境界方面论词,《人间词话》无疑是一座绕不过的  相似文献   

5.
邓渊 《现代语文》2009,(10):127-128
一、问题的提出与释疑 朱立元先生在他的《接受美学》中提及这样一个论题:"语符——意象思维"。文中说:"语言的审美功能,主要不在它自身,而在于它指向它之外的审美意象、意境、意义。"对于语言的实质,笔者在此搁置不论,而撷取"意象"一词来产生本文的题旨。  相似文献   

6.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该文在辨析各文论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雕龙》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雕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学中“境界”一词非王国维先生首创,然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一词确是独具韵致和深意。与严沧浪“兴趣”说以及阮亭之“神韵”说不同,王国维之“境界”实指词之特质,是词作者心灵本质的纯粹表露,是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真实显观。同时,词的“境界”还是评判词作优劣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及"意境"出现的频次进行对比,发现"境界"出现的次数远高于"意境","意境"一词主要出现于《人间词乙稿序》中,所以《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是"境界"说。在此基础上对"境界"及"意境"的美学内涵进行辨微,认为"境界"说包括美学特征论和人生修养论,其美学内涵大于"意境"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意境?周谷城先生说.它“相当玄奥,不易理解。”此说甚为有理。对意境进行界说碰到的第一问题就是:意境是不是就是境界?有两说。一说是,意境即境界,二者完全相等;另一说是,不。可是,说“不”的却不太多。其源盖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间词话》开首就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10.
何小五 《文教资料》2011,(12):16-17
严迪昌先生在《近代词钞》一书中介绍陶樑生平时认为是陶好友吴长卿所云,周骏富先生辑《清史稿》认为"林清事变"发生在嘉庆十九年,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有关原始文献资料试图对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诗歌以有限的形象生发无限的审美效果,这一现象在"意境"理论中得到了阐述。"境"这一文论术语来自佛教概念。钟嵘的《诗品序》"赋比兴"三义中提出"文已尽而意有余",可视作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雏形。诗歌的意境理论成型于唐代。王昌龄"三境"并提,首推"意境"一词。皎然《诗式》对诗歌意境和风格的关系作了辨析,司空图发展了《诗式》中的境界风格理论,提出"境外之境,象外之象"。王国维一部《人间词话》集中研究"境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古典诗歌意境理论至此基本形成。目前意境理论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意境或境界的追求是主体和客体,意与象,文本与接受之间的和谐统一,代表着古典诗意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孙俊秀 《集宁师专学报》2011,33(3):32-35,43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在以前的论文中已经探讨过。该文承接上一篇论文,循刘勰之本意,从正面论述了"术",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公言 《成才之路》2011,(2):100-I0017
"先生"的称谓,大约已经使用了将近三千年。闲来翻阅古籍,得知关于"先生"最早的记载见诸于孔子的《论语》。"先生"一词,后来用法虽多有变化,但含义大都与年长、有识、有德、博学之人有关。君欲知道"先生"之本意及其演变,且听余作"先生"解,以飨诸位。一日年长者为先生。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15.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片断,折射出三种不同的教学境界。  相似文献   

16.
唐圭璋先生乃20世纪词学宗师,以一人之力编纂的《全宋词》《全金元词》《词话丛编》等文献嘉惠词林,功徳无量。先生不独词学湛深,且词心醇厚,词才清拔,词学、词才、词心三者集于一身,他的《梦桐词》小令长调兼擅,尤以小令见胜,在民国词坛占有一席之地。《梦桐词》中的《南云小稿》写于抗战时期,集中抒发了悼亡之情与乡关之思,个体的痛苦扎根于时代的痛苦之上,蕴含着民胞物与之怀,堪称血泪凝成的性灵文字,不少作品达到了重拙大的境界。先生抗战前的作品大抵为词社雅集之作,多写长调涩体,严守四声,尚未摆脱拟古习气。解放之后的词作多为歌颂承平的应景之作。  相似文献   

17.
王芳 《语文知识》2013,(2):77-77
化用是自古以来文人在创作中经常采用的修辞手法。它不同于引用、藏词,也不同于诗歌创作上的用典,而是一种独立于其它修辞手段之外的自成体系的修辞方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化用是"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但"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的确,化用不是消极的,而是在前人基础上出新,借梯上楼,达到锦上添花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炎的《词源》,在宋代词论中堪为翘首的重要著作,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或为人们所忽视,或作不恰当的批评,埋弃了其中闪光的警要之见。有感于此,本文就某些问题略陈管见。一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佯式,无疑它和乐律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应该承认,词这种文学体式在它最为辉煌的一段历程中,音乐给了它不可低估的恩惠:动人的声情,广泛的传播(即便是所谓豪放词,许多也仍是合乐的,沈祖棻先生《苏轼与词乐》一文辫此甚备)。宋代词人都很重视词的音律。音律论在张炎的《词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词源》上卷论乐律,讲五音十二律八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20.
《人间词话》是近代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诗歌理论名作,高中诗词阅读鉴赏也常涉及,像"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人间词话》的中心论题就是"境界说"。作者开篇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