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台上,一位50多岁、带着浓重的沪郊口音的人正在讲授着报纸版面编辑的知识。他从标题的排列和组合到文章的编排和装饰,娓娓道来,有板有眼。台下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和教师全神贯注,被他的精彩讲授吸引住了。待他讲完后,一个新闻系的副教授立刻迎上前去,握着他的手欣喜地说:“你讲课的内容实在,是我们一般专业理论教师所欠缺的。太感谢你了。”他是大学新闻系的教师吗?不是。是报社的编辑、记者吗?也不是。他是解放日报印刷厂排字车间辛勤工作了39年的老工人孙文祥。孙文祥今年56岁。近些年来,他结合本职工作,写出了许多篇有关报纸编辑学方面的论文,其中《略谈印刷字体的改革创造》《巧用组合花边,美化报纸版面》《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量》《排版工人怎样美化报纸版面》等文章,先后被《新闻战线》《印刷技术》等杂志刊用。《见报差错和提高排字质  相似文献   

2.
范文澜先生说过:“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这位史学家的名言,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方汉奇教授的座右铭。今年刚满花甲的方教授,自从1948年在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申报》史料的整理研究和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以来,已经默默地在新闻史这块近于荒芜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了38个春秋。过去,他不管新闻史的教学工作是那么不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20日,方汉奇先生被中国人民大学授予首批荣誉一级教授(与两院院士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①,他是我国目前从事新闻史教学时间最长的学者.他最初走上三尺讲台,始于1951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兼职讲授新闻史专题课.  相似文献   

4.
5月的北京春光明媚,英国累斯特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传播学协会主席詹姆斯·霍洛伦教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第一位英国访问学者,从5月12日到21日应邀来人大进行友好访问和讲学活动,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接待。霍洛伦教授为人大新闻系的教员、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高年级学生做了三次学术报告,讲授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历史发展,西方(主要是西欧)传播学研究的概况和基本理论,以及地对西方传播学的一些看法。他还同新闻系主任何梓华副教授就进一步加强两校学术交流,以及中国传播学者与国际传播学协会合作等事宜进行了商谈。  相似文献   

5.
一出漂亮的救场“垫戏”──评方汉奇《中国现代报刊史》嘉诚方汉奇先生是中国新闻史研究专家。先生1946年夏人国立教育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即到上海新闻图书馆从事《中报》史料的整理研究工作,同时在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课。1953年8月.方汉奇先生调...  相似文献   

6.
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复旦新闻系办成了一个全国闻名的系科,他不担任新闻系主任以后,仍然一如既往关怀新闻系,替新闻系说话,为新闻系出主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新闻系。  相似文献   

7.
传媒小语     
我们往往都会发表有形的意见,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说话的人,只要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胡乔木在过去的大学新闻系的教科书里,或在讲授新闻采访课程时,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政治学院众多令人敬仰的师长中,有这样一位教员,他创下7年授课量达400多课时、同时担任5门主课的最高记录。他就是新闻系业务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盛沛林副教授。60年代初,盛沛林副教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91年,他从西安政治学院调到南京,如今,他已在部队院校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了14年。我是1993年9月考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一进校门就认识了他。如今,4年过去了,我和他许多的学生一样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而有目共睹、有口皆碑,他不想张扬的许多“小事”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对于新闻系93级学员来说,谁都…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10.
"心中之规"最具道德权威——新闻职业伦理规范问题答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美国北卡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赵心树教授在中国政法大学讲授《民主、法治与传播》课程。作为他的助教,该校人文学院新闻系讲师阴卫芝博士围绕着“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命题,对他进行了几次采访。此后,把当时采访的资料加工整理,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请赵教授修订。希望能把一位域外学者的观点介绍给大家,在新闻伦理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所启迪。这里刊登的是他们之间对话的部分内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案头上,放置着蔡常维寄来的新作《写作漫谈》。这是我读到他的第四本书,前三本是他的杂作品集,这是一本谈杂写作的书,是根据他在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讲话稿整理,由中国联出版社出版。老蔡是一位多产的军旅作家。1964年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携笔从戎,当过排长、新闻干事、军区报纸和杂志社编辑、主编和社长。  相似文献   

12.
传媒名家     
夏鼎铭,1931年出生,江苏南京人,教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校任教四十余年。讲授过新闻采访与写作基础知识及专业报道研究方面的课程,发表的相应论文有:  相似文献   

13.
传媒名家     
胡文龙,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镇海。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之后,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北京大学中文糸新闻专业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讲授过“新闻评论写作”、“编辑与评报”、“新闻评论专题研究”等课程。曾任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记协中国新闻奖评委、北京市高教自考课程考试委员、北京市高校校报研究全顾问。  相似文献   

14.
蓝鸿文同志写了一本书,叫做<面向新闻界>,这是一个深含意味的书名. 鸿文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他从当地方报纸记者开始,之后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出版这一本书,是他几十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之一,是很不平凡的一本著作.他写的新闻文章,值得新闻工作者、新闻研究工作者、新闻系的师生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胡玲 《青年记者》2015,(10):90-91
刘豁轩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和新闻教育家。1936年2月,他辞去《益世报》社长兼总编辑职务,进入燕京大学新闻系任教。七七事变后,他被聘为新闻系主任。在日本侵华、北平沦陷的艰苦环境下,他带领燕大新闻系师生继续教学、科研及课外实习等活动,对燕大新闻教育进行改革,对该系史料进行整理与研究。他还先后在北平、天津各大学、报社发表演讲、文章,在学界、业界都颇具影响力,被誉为“学识与经  相似文献   

16.
邵华泽同志一贯十分重 视新闻评论工作,他在担任 人民日报主要领导期间,不 但亲自策划、组织、撰写和 修改了大量社论、评论,而 且非常重视新闻评论人才的 培养。他在繁忙的工作中, 不辞辛劳,受聘担任中国社 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在新闻系讲授新闻评论课。 《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一 书,便是根据他1990年10 月至1996年1月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的。这本书立足点高,视野开阔,理论性、概括性强,是他几十年丰富的新闻评论实践经验和对新闻评论工作深湛思考的宝贵结晶。 我在人民日报从事评论工作10多年,自1989…  相似文献   

17.
记得刚在大学新闻系任教时,曾向一位讲授中国新闻史的老师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新闻史不能像学史那样,以作家作品为主线呢?也就是说,为什么不能多讲讲新闻人的有趣故事,多谈谈新闻人的传世之作呢?  相似文献   

18.
美国密执安大学新闻系副教授毕晓普到中国人民大学访问,与新闻系部分教师、研究生座谈。在会上,新闻系副主任余致浚同志首先介绍了新闻系的基本情况。接着,毕晓普先生谈了美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等问题。他说,在美国,新闻院、系均开设专门的编辑课。编辑课给学生讲组版、标题制作以及新闻道德和公共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9.
忆颂华师     
今年是我们的老师俞颂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六个年头了。尽管时光流逝,却不能冲刷掉对他的怀念和记忆。他那和蔼长者的形象,教诲我们时的音容笑貌,在我们头脑中总是那么清晰而长在,思绪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我们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是在1945年秋进入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后。该院是在1941年创办的,后来鉴于国内高等院校设置新闻专业者寥寥,遂于1945年创设新闻系。颂华师是国内著名报人,院长陈礼江与他有旧谊,他们都曾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教授,陈礼江就到重庆张家花园去看颂华师,要他出任新闻系主任。俞师正在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国讯》,且有病,答以不能应聘。陈只是借重颂华老师的声誉,说;“只要你把新闻系的教师请好,安排好课程,并请一人帮你办理系务,你  相似文献   

20.
传媒名家     
秦珪,1928年出生于山西太原。1952年从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教育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讲授过《新闻学导论》、《读报与评报》、《新闻评论写作》、《新闻评论专题研究》等课程。多次带领学生到新闻单位实习,并参加新闻实践活动。任教期间长期兼做教学行政工作,主要负责组织和管理本科生和函授生的教学工作。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曾担任新闻系副主任、新闻学院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社会兼职曾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