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3.
论《文心雕龙》的体用之道李平《文心雕龙》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包融性,它对于各家学说中有利于说明文学问题的观点,都加以采纳。至于贯穿《文心》全书的主导思想,则不外儒道两家,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体用结合,这就是《文心》之道。儒道互补:体用之道的文化渊源《文心...  相似文献   

4.
朱得之《老子通义》之诠释特色有三:一为注重字训考据,在注经风气较为随意的明代,《老子通义》是一部难得的字训与义理并重的老学著作;二为以自然为宗,朱氏以“自然”作为《老子》思想之核心,认为万事万物皆不能外于“自然”,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诠释路径;三为会通儒道,朱得之为阳明之弟子,受王学“三教合一”思想之影响,其在《老子通义》中也力图突破儒道对立论,从而会通儒道之学。  相似文献   

5.
一韩非(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出身韩国贵族,喜刑(形)名法术之学,口吃,不善说话,而善著书,著有《孤愤》《说难》等十余万言。韩非著作传至秦以后,颇得始皇欣赏,始皇读“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之叹赏不已。后韩非入秦事始皇,被李斯妒忌,终被杀害。《韩非子》一书,大抵多出于韩非自著。  相似文献   

6.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其实诸子各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业已成熟。荀子以儒家学说为主,又适应了时代大的趋势,兼采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哲学观。他的“天人观”就是在儒道两家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并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8.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9.
杜道坚 ,采石人 ,是宋元之际的著名道士。其《原旨》一书 ,为老子《道德经》作注解 ,大量引用儒家著作 ,使儒道二家合流 ,阐发道家思想 ,颇多新意 ,并引用古代历史事实说明。这是一部无名古史 ,有许多历史经验教训 ,对治国救世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茗洲吴氏家典》是在清廷文教政策和徽州礼教大背景下出现的一部家礼书。它对礼经和《家礼》所记礼仪既有遵从,也有变通。其对礼之大体的继承和变通,折射出传统礼教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家典》在制定冠、婚、丧、祭诸礼时,择时俗之可从者不多,而对时俗的批判不遗余力。《家典》具有清代家礼书的共性,然与其他家礼书相比,其更看重的是礼而不是俗。  相似文献   

11.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12.
一苏轼一生深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既与这三家思想密切相关,但又并非是三家思想简单的中和。在苏轼撰写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的论述:……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惜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栾城集》卷二二)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对于儒、佛、道诸家思想,苏轼根本不存在把它们互相对立互为设防的意识,他是将各家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是通过《中庸论》来阐发;感悟佛教的实相说,则可参之以孔、老。他不像柳宗元那样运用儒学的标尺对佛理一一衡量来表明自己崇佛的合理性,不像欧阳修那样冷静地审视老庄思想之短长以决定取舍。他首先在观念上抹去了三者界线。他说,“江河虽殊,其至则同。”这种认为儒、佛、道三家思想有“相反而相为用”的论述,使得他解读出的结论是:儒、佛、道思想都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本质,尽管各家表述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实都叠合在同一认识轨迹之上,关键问题是接受主体如何去准确把握这三家的理论特质。苏轼自幼受到齐家治国,兼济天下的儒家进取精神的濡染,这也是他...  相似文献   

13.
陈寿《益部耆旧传》,是在东汉以来形成的“清议”之风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撰写而成的.陈寿不满意前人所作,故有这部“经远”之作.他出身士族,又职居中正,虽厌恶“清议”弊俗,却不可能完全否定“清议”本身的作用.此书大约亡于唐代,但影响颇大,其佚文散见于唐宋类书及注书征引,有待搜辑.由于陈寿是一个优秀的史学家,故《益部耆旧传》之作,既含有他的爱憎理想,也体现了他的史德和文学才能,如果结合《华阳国志》、《三国志》、《后汉书》等书进行研究,《益部耆旧传》在我国史学尤其是方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则更清楚了.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一书的古今取向比较复杂.从坚持道家自然主义道论思想出发,《淮南子》在其具有总论性质的篇章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崇元古倾向,故而其文艺思想也体现出与道家文论思想相一致的一面.但是在具体论述“事”“物”的过程中,《淮南子》又抛弃了论述“道”“术”时的古今取向,推崇圣代、主张乘时应变,从而对儒家思想及其注重教化、重质尚实的文艺理论进行了肯定和实际践行.而《淮南子》“通古今之事”而求治的编撰思想与目的,则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它在古今观念及文论思想上的这种矛盾.由此,其古今取向更能反映出《淮南子》对先秦诸家尤其是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综合性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15.
道、法思想是《淮南子·原道训》的核心思想,二者在政治哲学上相通、相融,在政治实践上又相反、相成,形成了“以道为主,兼融法家”的内在理论结构。《原道训》对法家思想进行了“道家化”的批评,在“无为一有为”的政治命题中深刻反思了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并以其为参照,阐发了“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核心政治理念。《原道训》所反映的道、法思想关系在《淮南子》中具有代表性,其“以道融法、尊道抑法”的理论取向彰显出道、法思想在(《淮南子》政治思想体系中实际的理论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先秦诸子著作之一,《文子》全面阐释了《老子》道家思想,同时也兼糅了儒家、法家、墨家等家思想,言语行文以说理论述为主,《文子》反义词较为丰富是其一大特点。本文通过对《文子》反义词全方位的共时描写,力求能为先秦反义词研究做些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一书,是任乃强先生穷40年之力完成的集整理、汇释和研究古代西南地区历史和文献的巨著。向达先生家藏《华阳国志》明刊本及清刊本,均为不可多得之善本。在得知任先生正从事《华阳国志》的校注工作时,则慨然将两个版本的《华阳国志》借于任先生。由此联想当今一些藏书处及书商之作为,老一辈学者“以学术为天下公器”之高风亮节,不能不让吾辈怀念不已。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9.
傅斯年创办《新潮》时所谦称“妄自负荷”的历史责任,于思想革命之外,又包括推动泞主进步的追求,对文献学研究来说,他有关认真“整理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学问”,积极倡导“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借鉴“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要必以科学方法为之条理,近代精神为之宰要,批评手段为之术御”的学术原则,也有积极的意义,傅斯年《故书新评》中透露出的务求其“真”的科学思想,可以看作五四新文化洪潮中的一派清流,对于二十世纪的文献学研究,也是澄湛的泉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商君学说的流变轨迹史载不明,就其可考见者来说,《商君书》的作者可勉强视为一个“商鞅学派”,继承和发挥了商鞅的学说,也显示出融合各家思想的迹象;申子、慎到的学说虽与商君有相通处。但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齐法家及韩非、李斯之流,其学另有所自,但也与商君学说有明显的因袭关系;《墨子·备城门》等篇的一些内容与《商君书》中的兵学著作高度契合,当是商君兵法的遗留;尸佼与尉缭史载“为商君学”,传世《尸子》与《尉缭子》确与商君学说相关,但也杂有其他各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