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2002,(3)
卖果摊不仅困扰着农民也困扰着政府,是市场问题还是果子问题?蒲城县委书记张建华——问计果品经销大户  相似文献   

2.
做记者二十多年,作为重要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虽然写了不少,有的还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一等奖(《一个种粮大户的“系统工程”》),有的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一等奖(《一对亲兄弟两个状元郎》),近8000字篇幅的《益民之歌》发表后,还被江苏省淮剧团改编成六幕大型淮剧上演。但时过境迂之后,我问自己,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人物通讯么,人物通讯就应该这样采写么?  相似文献   

3.
一近几年,在当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努力确立民本取向,已成为新闻媒体的一大突出特点。《湖北日报》近些年为此年年都有“大动作”,为体察普通农民的甘苦,记者与云梦县农民万美霞同吃同住同劳动,辟出《体验种田》专栏,进行了整整一年的跟踪采访。为把握种田大户的走向与困惑,又打出《种田大户跟踪》专栏,记者对安陆种田大户黄保全跟踪、贴近采访一年。  相似文献   

4.
《大户心态篇》是孟晓云《州风情画》系列通讯的一篇。这篇通讯突破了以往人物报道的模式,倾注全力刻画温州大户们的微妙心态,使报道具有了别人不曾挖掘到的深度,人物形象丰富可信,写活了温州大户。在此之前,写大户心态的报道也有,可都停留在拥护政策、只是怕它变的这条线上。孟晓云不满足仅仅达到这种程度,她写了温州大户更深一层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5月15日第六版,在新开辟的《发展绿色食品 促进衣民增收》的专栏里,第一篇登载了记者顾仲阳写的通讯《大棚“绿”了钱袋子鼓了》,引题是《在陕西大荔县,如今种植绿色瓜果蔬菜成了时尚,全县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生动地描写出大荔县农民靠种植绿色瓜果蔬菜走上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杂志社现有《农村工作通讯》、《农民文摘》、《农产品市场周刊》、《农村养殖技术》、《农业部公报》、《百姓》等期刊。《农村工作通讯》是建国初期中央农村工作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于1956年创办的,毛主席亲定并题写了刊名。50年来,中国农村杂志社始终秉承“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宗旨,积极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作贡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社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了为基层、为农民服务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和广大农村干部、农民群众的欢迎。一、深入基层了解农村读者…  相似文献   

7.
张怀俊  张涛 《新闻知识》2006,1(11):39-41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被誉为报界之奇才。在短短的五年新闻职业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讯作品。邹韬奋曾回忆学生时代为远生通讯着了迷,说“每天跑进阅览室的时候,心里最盼望的便是《时报》上又登出了远生的北京通讯”,并认为“当他替《时报》作特约通讯的时代,实在是《时报》最有声有色的时代”。老一辈新闻学黄天鹏谈及远生通讯当时的影响时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周新谟,早就熟悉的名字。翻开《河南日报》、《河南农民报》或者《郑州晚报》《河南工商报》,经常可以看到由他撰写的新闻稿件。就是打开电视机、收音机,也会时常听到“通讯员周新谟报道……。”我心里暗自揣测,他一定是县委通讯组的通讯专干。一次我到巩县采访,想顺便采访一下这位虽没见面却很“熟悉”的同行。当我踏进县委宣传部的门坎时,通讯组长王金僚却向我介绍说,周新谟是位业余农民通讯员。去年,他一人就在市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类稿件122篇,是全县的发稿状元,被郑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模范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 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也能写大文章──从三篇报道刘章华的长通讯引起的联想蓬溪县委报道组蒋先平在今年上半年五个月时间里,《四川日报》连续三次发表长篇通讯,报道刘章华的事迹。第一篇是2月12日一版右下角由川报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一个农民党员的合格答卷”;第二篇发表于6月...  相似文献   

11.
1998、1999年,我采写的两篇舆论监督报道《小康乡农民为何负债累累?》(与人合作)、《农民被判玩忽职守罪李宪清冤蹲号子三十月》分别获得当年“陕西新闻奖”通讯类二、三等奖。这两篇报道也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擅自加重农民负担的礼泉县北牌乡党委书记、乡长被免去了职务;冤蹲号子三十个月的吴旗县农民李宪清最终获国家赔偿40万元。从这两篇获奖作品看,我觉得从事舆论监督的新闻记者一定要精通法律,要以一种执着的精神维护法治(“法治”不同于“法制”,是相对人治而言的)。 舆论监督是与法律监督、行政监察等共同维…  相似文献   

12.
江苏《徐州日报》发表的《“棋村”行》,是一篇展示农村精神文明的好通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大农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生产蒸蒸日上,生活显著改善,许多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不仅在物质方面,而且还有文化方面。《“棋村”行》选取“棋村”这个题材来展示祁家村农民的精神世界,使人感到新鲜。这个村以前也有“棋迷”,但那时在穷  相似文献   

13.
《四川日报》今年五、六月先后刊登的《“济世观音”破产记》及其续篇《“济世观音”出世记》,引起了读者对农民企业家素质的热烈议论。该报举办的“‘济世观音’破产的思考”讨论专栏,前后共发表10期、30多篇评说“济世观音”破产的文章。经济界有识之士呼吁政府和有关方面,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要重视提高农民企业家的素质,“不能袖手一旁,任其在商品经济的大海洋中自生自灭”。这两篇通讯,在不久前浙江日报举办的一次新闻  相似文献   

14.
观“气候”而发布新闻是新闻界的一种宣传性现象。无以名之,姑且叫作“气候新闻学”吧!1988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通讯《三下西阳》,报道了山西运城市委书记与农民改造中低产田的事迹。我认为,这篇通讯之所以登了‘大雅之堂”,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了“气候”。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新闻工作已10多年,主要采写“三农”方面的稿件,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了数百篇作品。其中,《农民的愿望》是我的“得意之作”,令人难以忘怀。(一)《农民的愿望》发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89年第6期。在这期杂志的《卷首语》中,肯定了《农民的愿望》一文“内容翔实,语言生动,反映了当前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接着引用了我原稿中的一段话:“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农民的利益、农民的情绪,都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是关系到农业这个基…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批从人物内心角度报道的新闻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孟晓云采写的通讯《大户心态篇》,刘蔚采写的通讯《汉城决战的最后40秒》、吕晓琦采写的通讯《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等等,这些作品都获得过全国好新闻奖,比报纸、刊物更为多见的是电  相似文献   

17.
《幽默精辟妙谈“三个代表”》(原载《羊城晚报》2002年11月11日)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9.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20.
龙全忠 《新闻三昧》2005,(10):14-15
今年6月30日,“河北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占用近一个半版的篇幅刊发了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曹妃甸——中国未来的鹿特丹》不久,北京《中国工商杂志》、《市场信息报》、“唐山经济》、《唐山劳动日报》等媒体相继转发,受到了读者和新闻界同行的好评。一篇普通的通讯稿,为啥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回顾和总结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中,我认为“尊从读者,寻求突破”是它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