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无论还会到来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与灾难.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理所当然,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迁,对现代人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变革契机,"适合的教育"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与本质要求。"适合的教育"根本宗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契合了职业教育现代化所指向的包容性、公平性和优质性三个维度。发展"适合的教育",关键在于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事实,当今的全球化赋予了社会现代化更丰富的内涵,现代化的人是全球化的主体,全球化又促成现代化的人的生成与发展。全球化对中国目前发展战略来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杨修昌 《云南教育》2011,(17):23-25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根本,以价值塑造为前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公平为基础,根植于现代社会,引领时代不断进步的教育。现代教育具有人本化、全民化、国际化和开放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发展现代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1.教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教育一方面适应、一方面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2.教育改革不是表面文章,是扎扎实实的系统工程,不要只求一时表面看得见,还要想到历史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历史变革与发展而引发的一系列的教育内部历史变革过程,它是全世界范围内伴随人类社会现代化而出现的教育大变革。教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现代化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特殊性地位,并且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的主体是人,教育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实现教育主体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其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特殊的环保教育教材。环保教育在历史新课程中的比重显增加,历史新课标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黄常威 《考试周刊》2014,(32):142-143
目前,新课标要求现代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为联系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的"桥梁",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和课程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陌生人社会"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这种转型体现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冷漠、信任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面对"陌生人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文学作为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维度,应当提升文学教育的诗性境界,张扬文学经典的精神价值,发挥其制衡性、补充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析创造教育的社会本位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社会本位观过分强调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面,忽视个体本身的发展价值。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使受教育的个性不能自由发展,阻碍了创造潜能的发挥,成为创造教育的障碍。创造教育是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的历史统一。创造教育的实现,在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处于全球现代化进程之中,社会面临多重转型,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汶川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因地震灾害,原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十年重建,各种现代化元素迅速涌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种因素交织,形成新的"历史的合力"。现代与传统并非二元对立。要促进汶川城乡均衡发展,实现人的幸福生活,应根据文化的不同层次、功能,探索汶川文化重建路径。考察汶川文化特质,动员政府、社会和个人力量,为汶川发展提供文化价值指引,为汶川人民提供更具文化适应力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人的现代化并非等同于现代人的某些品质和特征。从历史上,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自觉发展过程,即自觉地超越自在自发和异化受动的文化模式,向着自由自觉的方向发展;从内容上,人的自觉发展,集中表现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环境的统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既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前提和基础,更需要社会的自觉关注。  相似文献   

13.
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有效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其真正地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在于其最终找回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与根本意义,更合理地实现了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即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即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特殊关系所决定的特殊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高校与社会的全新关系所构成的高校外部德育环境,要求我们对当代高校德育及其目标定位进行内在省思,可以用“学校人”和“社会人”来标示当代高校德育的两种理念目标。当代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进行高校德育创新,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  相似文献   

15.
一、以人为根本,尊重人,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启发人的自觉性世界因为有了"人"才有所谓(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历史因为有了"人"才存在、变化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了"人"才有必要和可能并成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人必须实现素质现代化.在实现人素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与培训是重要因素.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知识化、信息化、流动化、绿色化都对教育与培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教育与培训必须不断改革,通过采取富有成效的应对措施来实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在发展本身就是目的的工具理性价值定位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技术技能本位"的价值倾向,人成为了发展的工具,与"立德树人"的价值理性要求在教育行动上出现了悖逆。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以"全人教育"理念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归,纠正教育行为悖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8.
一、教育——生命运动的加油站以人本主义的理念看“,教育”是每个人的一种独立的生存方式。它既是源于所有个体生命发展的最原始的共同需要,也是每个个体生命成长的最具个性的特别需要。可以说“,教育”不仅具备提高人的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意义,而且具有创造人的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的意义。所以“,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得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将“自然人”改变成“社会人”的所谓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它的更重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生命的发展,既要发现学生的个性和天赋,并予以培养教育,又要注意保护学生其他一切生命能量,使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郝榆生 《西北职教》2007,(11):20-21
从"礼之用,和为贵"到"天下为公"、"环球同此凉热",和谐一直是国人追求的社会理想,它是一种秩序、协调、融洽、和美,表现为关系融洽、公平自由、发展均衡以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引领人的成长这样的双重价值,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启迪心智,更重要的是能否给予学生一份温情的引导。因此学校教育也应该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冯党坤 《广西教育》2005,(1B):14-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在内涵上说至少有三点:(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的中心,是育的目的,教与育的归宿都是人;人是教的基础,亦是育的根本,一切教与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2)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3)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