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就连古人在写诗时也常运用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含有数字的古诗数不胜数.更有一些诗句把数字加以巧妙拆析--也就是运用加减乘除法,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变成诗歌里富有意趣的特殊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析数法".  相似文献   

2.
徐建军 《初中生》2009,(6):34-36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就连古人在写诗时也常运用数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含有数字的古诗数不胜数。更有一些诗句把数字加以巧妙拆析——也就是运用加减乘除法,使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字变成诗歌里富有意趣的特殊元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析数法”。  相似文献   

3.
无论中国诗歌还是西方诗歌,都存在着数字运用艺术,通过对具体数字的加、减、乘、除等手法的运用,使枯燥的数字在有机的组合中,变成诗歌艺术里有生命的特殊细胞,为诗之意象增色。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有一句名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字虽为自然数,但它一旦与汉字巧妙搭配,便产生了深刻的美学内涵,如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四通八达、五世其昌、六根清净、七情六欲、八面玲珑、九霄云外、十全十美。中国是一个诗歌王国,也是一个数字大国。数字与诗歌尤其是与唐诗有着不解之缘,数字是构成唐诗气质体魄的文化基因;唐诗也沾染着中国数文化的意蕴与精神,留下了许多不乏数字美的佳句,是数文化的诗,也是诗的数字化。据统计,一部薄薄的《唐诗三百首》,嵌入数字的诗歌就有130首,更不必说《全唐诗》了。数字本身既没有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但经诗人妙笔点化,却能创造出各种美妙的艺术境界,表达出无穷的妙趣。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的诗集<我的记忆>是一个包孕着深浓的古典文化意象和情调的文本,传统诗歌文化的元素格外丰盈.因此,在传统、西方、现代互动贯通的立体视域里,论析戴望舒早期诗歌的意绪、意象、意境、意蕴逐层展现出来的古典意味,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向.此外,从古典底蕴及其美学质性切入,更可以探寻古今诗歌间的渊源承衍.  相似文献   

6.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优化"美读诗歌"的环节,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情感美;精心优化"悟"的环节,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感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语言,从写作技巧、修辞方法、重点字词方面品析其中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7.
诗歌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途径有:诵读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创设品析诗歌情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运用音乐创设情境品析诗歌;表演创设情境,对诗歌学习进行再创造。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诗歌教学,不仅能体现当下新课标的意义和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文学素质。  相似文献   

8.
文老,我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以数字入诗多不多呢?以数字入诗的诗歌是很多的,就说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吧,他的诗歌里用数字的诗句俯拾即是。你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子夜吴歌》还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你看光是李白的诗就有很多用数字表达的。文老,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一生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那么李白到没到过武夷山呢?  相似文献   

9.
数字在辞格的构成和运用中,风格奇异,功能独特,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本文以比喻、借代、夸张、层递、镶嵌、互文、析数等辞格为例,分析了数字在积极修辞中的特殊修辞作用和独特表达效果,为理解汉语数字特有的社会文化意义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倪芝 《考试周刊》2013,(8):12-13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意象使用甚广。乐府诗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精神,将意象手法的运用推至新高度。在这当中,最为深刻的变化莫过于大量动物意象的涌现。正是一系列动物意象的使用,《诗经》乃至乐府诗歌的创作,文人的情感才有了抒发的出口,将现实生活的愤懑和悲怨推向高峰。作者以《诗经》《乐府诗集》为切入点,论析动物意象对古典诗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离合词"的认识人们并不统一,其实,"离合词"是扩展法留给我们的难题,在扩展法的指挥棒下,词可离可合的形式阻碍了我们对这种现象的本质的认识.事实上,离合现象并非词独有,而是词汇单位的一种普遍现象.词汇单位的历时态为词汇单位的离合提供了可能性,在共时平面,这种可能性在语境中得以实现.语言中的词汇单位是抽象的、概括的,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于言语中,包括凝固形式和分离形式.表面形式被分离的词汇单位是语言中的词汇单位在言语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变异形式.因此,离合词是词汇单位动态性的一种体现,而不是一种特殊的词.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传统的"一对一"个别授课方式已并不能完全满足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需要,而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以其优势正在广泛推行。本文从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势、教学运用以及相关的保障机制几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书法美学的"势"范畴出发,借用现代符号论美学的"基本幻象"概念,我们可以明确书法的艺术特质就在"虚幻的律动"形式的创造。而这一基本幻象是点、线、墨变化运动与老庄自然观、孔孟"挺立道德主体"的人生观紧密结合的产物。它的确立为视听艺术内容与形式无法真正割裂的美学原理提供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中“三七二十一”的研究,表现在“三七二十一”与“不管”结合的方式及“三七二十一”的来源等问题上,均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之处。这里针对成说的不足作了一些探讨,认为,“三七二十一”与“不管”结合的方式,是已有的“不管”与后起的常见数学表达式“三七二十一”的选择性结合。“三七二十一”的直接来源,是佛教经典中的期限数“三七”,同时,中国文化数和一般乘法口诀,亦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忠恕”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非两个并列的概念。其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所谓“肯定表述”都非孔子原有之意。“忠恕”与“仁”、“圣”等概念有密切的联系,与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忠恕”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情感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7.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8.
《豆棚闲话》的叙事中存有两个空间:一个是“私人空间”,即下层小群体认同的讲说故事空间;一个是“公共空间”,即陈斋长以儒家学说阐发为主的论辩空间。特定的历史情境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紧张与冲突,形成了两种空间分离的局面。尽管论辩的结果是“公共空间话语”以权力话语的形式压倒了“私人空间话语”,但作者认同的依然是“私人空间”里的话语,而把“公共空间”里的话语视为“迂僻之论”一笔抹倒。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简称"新教参")是教师教学的范本,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其功能发挥在于编写的创新.新教参编写应按两叙述形式前后进行,先采用顺叙形式(新教参的"教学建议"部分)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以把握教学,后采用倒叙形式(新教参的"教学思考"部分)帮助教师反思教材编写意图以形成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进入智能化时代,由人工智能与教师协同并存所形成的"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为高效教学和个性化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由于教师的"缺陷存在"所产生的"补缺"需求,使得"认知外包"成为常态,人工智能由此嵌入教学,充当"代具"以弥补教师能力的不足,形成"人-技术"的教学新形态。"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按照协同性的高低依次分为"AI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四种,这四种形态之间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协同、共同服务于教学。未来,"AI+教师"协同教学的实践形态,将致力在实现教育转型、突破技术壁垒、厘清伦理关系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弥合理论模型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鸿沟,为教学注入新生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