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试从社会环境与人的深层联系的研究,探析中国历代文人“孤独”情结发展的轨迹,以审视文人孤独意识的深刻内涵,从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说到考试,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从隋王朝创立科举制起一直到现在,考试从未停止过,可谓是源远流长。传统考试一向是以“冷漠”、“无情”、“孤独”的氛围令人生畏。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此考试多如牛毛。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一步步深入人心,传统考试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我认为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大词典” ,它向我们展现了孤独的种种内涵。在马尔克斯的笔下 ,孤独是一个挣脱不了的怪圈。主人公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摆脱自己孤独地走向毁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龙永干  罗冬 《天中学刊》2006,21(3):107-112
鲁迅对复仇的提倡旨在解构封建道德中奴隶式的“怨恨”,进行国民性改造。《孤独者》中魏连殳向民众报复的悲剧,唤起的是启蒙者对孤独的澄明与担负。《铸剑》中黑色人的复仇则是创作主体以艺术的方式解读历史时,在感性与理性、艺术表现与现实实存、情感逻辑与价值判断所形成的悖论中进行的“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5.
卡森·麦卡勒斯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所关注的是“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显视而不见的东西”,即始终萦绕现代社会的孤独形态。她认为,现代文明中“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卡森式的孤独主题之所以备受作者及现代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卡森个人创作及情感经历的影响,也有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6.
沈从“精神失常”时期,存在着孤独与绝望,造成这种“精神失常”有其外部原因,更重要的是沈从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绝望的抗战”的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班会上,我提出中学生要慎重交友,不要过早涉足早恋这“情感禁区”。会后,班上的小美同学递上一张字条:“老师,你试图说服我们不要早恋,用心良苦,可是,你的努力可能徒劳,只因我们达过‘孤独’。”我佩服小美同学的勇气。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笔写活了许多人物,其中有些人物的命运与遣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他们是飘零在这社会中的孤独者.他们不被周遣认同,甚至不被自身所认同。萧红笔下的“孤独者”形象是对当时社会的虚伪的封建礼教和愚昧庸众的辛辣讽刺与揭露。  相似文献   

10.
论"80后"小说中的"半成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写作基本上属于未完成时成长小说,从成长小说的叙事语法来说,“半成人”形象的塑造是其重要艺术价值。这种半成人的特质在于:独立/依赖、坚强/脆弱、孤独/狂欢。家长制下的伦理桎梏、意识形态的规训以及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诱惑三管齐下是“半成人”的文化生成机制。但,“80后”最终长大成人还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其特有的性质,使许多传播学中的传统理论受到置疑,其中就包括根据传统实证研究得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本文从诺伊曼“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假设前提及其舆论学说出发,证明了在网络空间中“孤独恐惧感”、“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概念的适用性,论述了网络中舆论形成的机制仍然不变。由此可以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中仍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  相似文献   

12.
穆时英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视角进行叙事,这个“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叙述功能,它反映了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我”是孤独的行者,一个被孤立和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13.
“名校”办“民校”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教育资源紧缺、社会追逐优质教育的现状。“名校”办“民校”本是件可让学校和社会双赢的事,然而近几年却陷入了重重责难的尴尬境地。从当前情况看,名校的民校办与不办、上与不上,已经是个无法继续听之任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枯河》是莫言1985年进入创作转型期后反思儿童生存困境的又一力作,小说塑造了一个孤独的儿童形象——小虎。“孤独”的内在特征体现在小虎身体与话语的悖反关系上,并外显于“痴”的属性上,“痴”在本质上预示了一种对社会的反抗。“孤独”的性格特征是由于与成人认知世界的标准不同造成的。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正是这一“孤独”的性格特征使小虎在变异的家庭伦理、人际伦理和政治伦理之下陷入个人生存的困境,从而揭示了激烈变革的社会中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隔阂。  相似文献   

15.
享受孤独     
人们总爱把孤独和凄凉、悲哀、眼泪等联系到一起,孤苦伶仃、孤立无援也无一不和孤独“沾亲带故”。“孤独”简直就成了“不幸”的代名词。然而,回首历史,思索人生,我对孤独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最近,加拿大科学家研究出一种“大脑起搏器”。利用这种装置刺激大脑,能成功地让精神沮丧的人重新变得快乐起来。6名自愿接受试验的病人都在报告中描述了他们接受实验的感受。有的人说“感觉整个屋子突然一下明亮起来”,有的人说“空虚感突然消失”,感觉自己“不再孤独”。在实验中,患有长年无法治愈的精神抑郁症的病人首先接受全身麻醉。通过磁共振成像引导,科学家将两根末端带有电极的金属丝植入病人脑中与控制情绪相关的大脑皮层连接,并在皮下植入起搏器。金属丝和起搏器共同作用,不断刺激大脑。这一实验的结果简直可以用“奇迹”一词来…  相似文献   

17.
孤岛品茗     
我想从你的栏目名说起。所谓“孤岛品茗”,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在一个鸟不下蛋兔不拉屎的荒凉的小岛上独自一个人烧壶开水泡点茶叶末子喝”。可能这么解释理解有点儿焚琴煮鹤大煞风景之嫌,一点儿也不附庸风雅,可这绝对是实情。品茗,这么高贵的活儿,怎么能孤家寡人自己在孤岛玩呢?至少也得去××茶艺馆香茗在侧红油添香才算得上“品”呀。退一万步讲,勉强将就“孤岛品茗”这个命题成立。那这个“品茗”也决非喝茶那么简单。所谓“品茗”,实际上应是品尝寂寞体验孤独。现在孤独有一种被人说滥了的感觉,仿佛一夜之间,孤独成了自由出…  相似文献   

18.
潘霞 《现代语文》2006,(3):116-116
意境是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色.)与作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融合一致,形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诗歌意境有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9.
“差生”这顶帽子,宛如一盆冷水,浇得多少期望上进的孩子心灰意冷;“差生”这顶帽子,就是精神桎梏,束缚了多少天真、活泼的孩子,使其变得消沉、孤独、无望、麻木……难道“差生”真差吗?否!中小学从来就没有哪一方面都不行的“差生”,只有你这方面行,他那方面行,随时可以开发、随时可以奋起的“潜能生”。那么,“差生”从何而来呢?“差生”是机械的教育评价的牺牲品。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地强调甄别和选拔,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为核心,学生成绩一个方面差了,就以偏概全地界定为“差生”。轻率地将其一个方面不成功,说…  相似文献   

20.
在"积极孤独"中成长——守望本我,烘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孤独就是彻底与世隔绝,如果我们的教育生涯全部浸没在孤独的冷涩之水中,那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任何天才都不能在孤独中得到发展。”在整日的忙碌中,如果连一点自我积极反思的孤独都不复存在的话,那又将怎样呢?试看今日教坛,乃繁华之盛会。新课程运动中充斥着多少表面程式的合作,各种培训观摩活动风起云涌,个人成长的科研沙龙波澜壮阔,大型的新课程研讨会铺天盖地。成千上万的教师加入了追星的行列——“师星”窜红,到处“演”课,好不热闹。过度的热闹,使广大教师失却了古典的心境,淹没于集体的失语中。集体的扩张往往是自我萎缩的灾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