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调制DSC成功分析了聚苯乙烯(PS)乳液、聚苯乙烯-b-聚丙烯酸丁酯-b-聚苯乙烯(SBAS)三嵌段共聚物、聚苯乙烯-b-聚异戊二烯-b-聚苯乙烯(SIS)与沥青共混物3种多组分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果表明,调制DSC可分辨PS乳液中水蒸发吸热和PS玻璃化转变的重叠效应,PS乳液体系湿态时的Tg较干态时约低13℃;常规DSC难以测定PS含量低于35%(质量百分数)时SBAS三嵌段共聚物中PS段的Tg,但调制DSC可将此临界值降至20%;对于SIS与沥青的共混体系,采用调制DSC可分析出SIS在3%~5%时PI段的Tg,根据FOX方程推算,沥青中15%~20%的轻组分被SIS溶胀。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调制DSC可有效测量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Tg,这对研究复杂体系的热性能和分子链段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比较牛血清蛋白和腐殖酸对Al2O3、SiO2和TiO2三种纳米颗粒团聚与沉降行为的影响,并讨论其影响机制。创新要点:纳米颗粒团聚物直径的增大能引起其沉降速度的加快,但小的水动力学直径并不一定导致低的沉降速度,说明团聚直径不是决定纳米颗粒沉降的唯一因素。研究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团聚物的形态;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纳米颗粒的团聚动力学;最后通过测量悬浊液的光学吸收来研究纳米颗粒的沉降动力学。重要结论:牛血清蛋白处理降低了三种纳米颗粒在NaCl和CaCl2中的水动力学直径,原因是牛血清蛋白的球状结构能够引起颗粒间的空间位阻斥力。腐殖酸处理导致纳米颗粒的水动力学直径在NaCl中最小,而在CaCl2中最大(图4),原因是腐殖酸能通过钙的配位作用彼此连接,从而促进了纳米颗粒的团聚。牛血清蛋白减缓了纳米颗粒的沉降;然而腐殖酸在CaCl2中明显加大了纳米颗粒的沉降速度(图5),与其水动力学直径的增大一致。腐殖酸处理的纳米颗粒在NaCl中水动力学直径最小,但沉降速度却不是最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金属纳米颗粒在进入水体后的一系列动力学过程对金属纳米颗粒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方法:针对在毒性测试中金属纳米颗粒的解析现象,选取三种常见的金属纳米颗粒(纳米氧化锌、纳米银和纳米二氧化钛),总结了它们在毒性测试中的解析动力学、溶解性以及毒性。同时,综合水生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以及离子的吸收动力学,利用动态模型进行模拟,阐述解离的离子在生物对金属纳米颗粒吸收中的贡献。重要结论:在评价金属纳米颗粒和解析离子对水生生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毒性的测试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金属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吸收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4.
首次合成了侧链带有手性基团的聚半胱氨酸-b-聚环氧丙烷-b-聚半胱氨酸嵌段共聚物.首先炔丙基溴和L-半胱氨酸反应,合成了S-炔丙基-L-半胱氨酸,S-炔丙基-L-半胱氨酸与三光气反应,合成S-炔丙基-N-羧基-L-半胱氨酸-环内酸酐(NCA);然后用大分子引发剂双端氨基聚环氧丙烷引发S-炔丙基-N-羧基-L-半胱氨酸-环内酸酐(NCA)开环聚合,制得了聚环氧丙烷-聚(S-炔丙基-L-半胱氨酸)嵌段共聚物;最后由N3-L-亮氨酸与共聚物侧链上的炔键发生Click反应,制得了侧链连有手性基团的嵌段共聚物.用1HNMR,IR,GPC和元素分析等方法对所得嵌段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外媒速览     
嵌段共聚物将磁盘容量增加5倍 德州奥斯汀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硬盘制造商合作,利用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s)的定向自组装特效创造出一种新型的硬盘,其容量能比今天的产品增加五倍,  相似文献   

6.
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铜(Ⅲ)钾为引发剂,合成出一种新型的嵌段共聚偶联剂(聚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b-聚乙二醇),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对单体转化率与嵌段百分率的影响规律性,同时用红外光谱对嵌段共聚物进行了分析鉴定.采用该嵌段共聚大分子偶联剂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处理,进而在玻璃纤维表面引入柔性链,可望有效改善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体系的界面黏结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乙氧基烷基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三嵌段共聚物为例,在这些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CTAB的复配体系中制备得到了不同形貌的介孔氧化硅,考察了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浓度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阐明了介孔氧化硅的形貌调控机理。对介孔氧化硅的制备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晶型和晶粒尺寸的氧纳米化铝纳米薄膜;通过XRD及AFM分析表征了烧结温度对纳米氧化铝薄膜的晶型及颗粒尺寸变化的影响.在900℃烧结时,氧化铝结构薄膜样品以非晶相和γ-Al2O3共存,颗粒尺寸50纳米;当烧结温度为950℃时开始向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几乎不变,有小颗粒生成,1050℃时基本完成θ-Al2O3转变,颗粒尺寸15纳米,1200℃时基本完成向α-Al2O3的转变,颗粒尺寸20纳米,在晶型转变过程中其晶粒尺寸由大变小而后再变大.  相似文献   

9.
纳米纤丝纤维素透明膜应用潜力巨大,膜基础测量对其应用非常重要。采用TEMPO氧化针叶浆制备纳米纤丝纤维素,随后铸膜,研究不同定量条件下,纳米纤丝纤维素透明膜的物性。SEM图表明,所有纳米纤丝纤维素透明膜呈层状结构,结构致密。纳米纤丝纤维素透明膜空气阻隔性优秀,膜密度约1.4g/cm3。同时检测了膜抗张强度和水蒸汽透过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苯二酚、三聚氰胺和甲醛为原料,嵌段共聚物F127为组装剂,在水热条件下进行聚合和组装制备了具有纺锤体形貌的树脂纳米材料,将其进行热处理制备了介孔碳纳米材料并研究了其超级电容器性能.介孔碳纳米球具有相对宽的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可达676 m2·g-1.在电流密度为0.1 A·g-1时,碳纳米材料的比电容为236 F·...  相似文献   

11.
以三嵌段共聚物 P123为模板,通过溶剂蒸发诱导自组装技术(EISA),以硝酸铈和硝酸铜为原料,合成CuO/CeO2稀土复合抗菌材料,比较了无机原料摩尔比对产物微观结构和抗菌性能的影响。当CuO/CeO2比例等于0.15∶0.85时,复合材料为固溶体材料,且比表面积最大为125.7 m2·g-1,抗菌缓释时间最长达66 h以上。当氧化铜含量升高后,氧化铜从固溶体中析出,大大缩短了抗菌的缓释时间;当氧化铜含量降低时,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随之减少,影响了长效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Pr0.5Sr0.5MnO3纳米晶样品,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结构,并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其磁性和磁热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材料颗粒尺寸也相应增大.当材料颗粒尺寸大于115nm时,材料表现出反铁磁到铁磁的一级相变和铁磁到顺磁的二级相变,而当颗粒尺寸小于115nm时,样品低温的反铁磁到铁磁相变消失,只剩下铁磁到顺磁一个相变.采用Maxell关系计算了材料在1T磁场下的磁熵变,在反铁磁到铁磁相变附近发现了正磁熵变,而在铁磁到顺磁相变附近具有负磁熵变.  相似文献   

13.
纳米金颗粒生长和凝聚过程由于高温加热和反应速度快,难以利用常规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和监测。以柠檬酸三钠还原氯金酸法制备胶体金以及氯化钠(NaCl)诱导纳米金颗粒凝聚为研究体系,通过自行搭建的光纤光谱仪系统对纳米金颗粒高温合成和凝聚过程中的吸收光谱进行实时监测,并用透射电镜(TEM)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实时吸收光谱不仅可以用来表征金颗粒大小、形貌和分布,而且把纳米金颗粒微观状态的动态变化也体现了出来。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研究胶体纳米材料制备及稳定性监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随着纳米TiO2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其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环境和生命体中,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纳米颗粒属于超细颗粒,更容易长期漂浮于空气,因此呼吸道是纳米颗粒进人人体的重要途径.系统总结纳米TiO2颗粒经呼吸道暴露的毒性研究现状,为综合评价纳米TiO2的呼吸毒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微通道以其效率高、体积小等特点在许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特斯拉阀是一种没有运动部件的止回阀,在微流动控制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大量研究表明,将纳米流体运用到微尺度通道中可明显提高换热效率。本文将二者结合,研究Al2O3-水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的流动特性,为微尺度特斯拉阀以及纳米流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创新点:1.将特斯拉阀应用于纳米流体的微流动控制中;2.研究不同的操作条件和不同的介质特性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3.研究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不同流动方向的流体分布和压力情况,并根据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反向流动压降/正向流动压降)来分析特斯拉阀对微流动的控制效果。方法:1.建立微尺度特斯拉阀的三维模型;2.通过有效性验证的数值方法,在不同操作条件和不同流动介质特性的情况下,模拟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3.根据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分布以及压力的变化情况,分析温度、流体流量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对纳米流体在微尺度特斯拉阀中流动特性的影响。结论:1.纳米流体在特斯拉阀中正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直通道;而反向流动时,大部分流体进入了分叉段中的弧形通道,并且随着流量、温度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主流量的百分比增加。2.当纳米流体反向流动时,在弧形通道出口处的射流对压降的影响非常明显,这是导致反向流动压降大于正向流动的重要原因。3.特斯拉阀的压降比受流量的影响最显著;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压降比随着流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结合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对5个Al原子构成的链耦合在两半无限Au(100)电极之间形成三明治结构的纳米结点的电导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得到电导随两极距离的变化关系,当两极距离为22.116A时,体系总能量最低,几何结构最稳定,此时电导为0.596C0(G0=2e^2/h),电子主要通过Al链原子的P电子轨道进行传输;而当电极距离为24.116 A时,电导最大,其值为2.156G0.结果表明Al链的稳定结构并不是电子输运的最佳结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废弃塑料作为碳源,正硅酸乙酯作为硅源,硝酸铁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采用XRD、TEM和VNA对所制备碳化硅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吸波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碳化硅纳米颗粒直径约为10~60 nm,当碳化硅纳米材料厚度为3mm时,在8~13 GHz的反射衰减小于-5 dB,最大值为-8.91dB.  相似文献   

18.
对Mg和如D4体系,从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差热分析确定系统可能发生的反应及反应发生的温度;对体系的绝热温度进行了计算,验证了体系发生原位反应一热爆燃烧合成的可能性。当反应物比例Mg(wt%):29.1%时,热爆燃烧合成的Fe和MgO纳米复合磁性颗粒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0n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结果为矫顽力7.4920e,饱和磁化强度78.815emu/g,剩磁0.209emu/g,接近超顺磁性,是很有前景的磁性靶向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压纳秒脉冲氩气冷等离子体分解二茂铁/乙醇溶液制备铁碳混合物纳米颗粒,采用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表征,发现影响纳米颗粒粒径的主要参数是电极间距。当电极间距较小,即利用等离子体对液体进行接触式处理时,产生的颗粒粒径较大,约10 nm;当电极间距较大,即利用等离子体余辉对液体进行非接触式处理时,产生的颗粒粒径较小,约3-5 nm。当电源频率在100-1200 Hz范围内变化时,对颗粒粒径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乙烯-丁烯气相共聚产物结构性质.DSC,13CNMR及密度测定结果表明,共聚物熔点,结晶度,密度随共聚单体1丁烯含量增加而降低,共聚物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摩尔数则随共聚单体丁烯含量增加而增加.当共聚单体1丁烯体积含量为17%~38%时,共聚物熔点1218~1170℃,结晶度349%~229%,密度09387~09135,共聚物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摩尔含量为13%~68%.乙-丁气相共聚物用沸己烷抽提后,其熔点和结晶度升高了,但分子链中丁烯链节减少了,乙烯链节增加了.共聚产物的沸己烷可溶物分子量小,结晶度低,分子链中丁烯链节数大,为无规共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