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滇藏茶马古道上各民族经济交往是基础,文化交流是关键,社会交融是目标。历史上滇藏茶马古道多民族在经济交往中要共建利益共同体,在文化交流中要共创文化共同体,在社会交融中要共构命运共同体,这是滇藏茶马古道留给我们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甘肃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地区,从丝绸之路开始,到后来的“榷茶”贸易、“茶马互市”贸易,生发和影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饮茶习俗.除了历史悠久、甚为普遍的“清饮法”之外,甘肃地区尚有罐罐茶、三泡台盖碗茶、酥油茶、油面茶、奶茶、炒茶等多种饮茶习惯,形成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相似文献   

3.
玉溪的通海、新平、元江等地是滇南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近代滇南商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通海县河西镇大回村,坐落着三个面积超过3600平方米的大院子,人称马家大院,见证着民国年间滇南茶马古道上马帮和商帮的辉煌历史。马家大院由民国初年回族马帮商人马同柱、马同宽四兄弟和父亲马原武建造。云南的南部和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从昆明到边境的这一带在以前路线偏僻,崇山峻岭,人迹罕至,路上随时会遭遇瘴气、疾病、土匪等。因此只有玉溪一带的马帮,才敢走这条路,马家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建设目标,是对“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新近表达,为推进民族互嵌指明了路径和方向。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在茶马古道上的郑家庄各民族居民通过交错杂居、互动交流、互补互助、共建共治、共生共享等方式,逐步实现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郑家庄的实践既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提供了典型案例,也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微观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众所周知,西南丝绸古道是比西北丝绸古道还要早两个多世纪的国际通商大道,它是这样由我国西南通向南亚、西亚及欧洲各国的:从成都出发,一条往南,经乐山、宜宾、昭通、曲靖、昆明、大理到保山;另一条往西南,经西昌、姚安、宾川,在祥云与前一条汇合后到保山,还有一条,从越南河内沿红河逆流而上  相似文献   

6.
雅安位于四川的西南方向,是川藏、川滇公路交会处,距成都120公里,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雅安话属于四川方言但由于各种原因在语言语音、词汇方面和四川方言是存在者一些差异,本篇主要研究雅安方言的声韵母特点、词汇特点,以及雅安方言和四川方言区别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张荀 《美育学刊》2020,11(1):112-120
明代是茶文化历史上的变革时代,从朱元璋罢龙凤团茶改进芽茶,到品茶方式自上而下的变化及普及,茶事作为一种符号,频繁出现在文人士大夫寄情的诗书画中。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他的茶画在明代文人画中独树一帜,其作品中的茶事场景既展现了简古、幽趣的画境,又具有文人式的审美意蕴和精神内涵。通过梳理陈洪绶的茶画作品,可以考察当时的茶事活动发展和晚明时期茶在生活与艺术中如何融入文人美学世界的历史。同时,这些茶画中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一种明末特有的茶事美学风貌,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西出将”,这是秦汉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也是汉代以来人们的一种普遍认识.最早提出此说的是班固.班固说:“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秦将军白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王翦,频阳(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汉兴,郁郅(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王围、甘延寿;义渠(属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南)公孙贺、傅介子;成纪(属天水郡,今甘肃秦安)李广、李蔡;杜陵(属京兆尹,今西安市东南)苏建、苏武,上邽(属陇西郡,今甘肃天水西南)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属陇西郡,今甘肃陇西)廉褒;狄道(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南)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苏、辛父子著节,此其可称列者也.其余不可胜数.”东汉名将虞诩也曾说:“谚日‘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范晔在《后汉书》中也有“山西多猛”的说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关西”或“山西”的地理位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区较为落后,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交通设施不完善。甘肃在抗战之前只有一条西兰公路能够与兰州相通。抗战时期为了能够促进甘肃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抗日战争运输需求,政府对甘肃的交通进行了开发与建设。本文主要阐述了抗争时期甘肃交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措施,铁路、公路交通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甘肃交通建设对抗战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丝绸古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路线,古代中印之间的交通路线是丝绸古道的组成部分,其开通与张骞渊源甚深.张骞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他积极探索和域外大国交流合作的道路,凿空西域开通丝路,带回了域外国家的信息,开拓了视野,完成了对途经西域到达印度的西北丝绸之路探索.由于在西域细心的考察,他发现民间蜀地和印度的贸易往来,推断出存在一条在蜀地经西南夷通往印度的道路,为此他提出了寻找西南夷通往印度道路的建议并被采纳,遣使探索为未来官方正式开通西南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在开拓中印交通路线的过程中,张骞作为开拓者,历尽艰险允文允武完成了任务,最终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1.
茶叶规程是晋商在办茶过程中,为保证运输环节的有序进行,由各商号从业者专门编写的应用型文献,“恰克图贩茶歌”即为此中一类。“茶歌”描述了山西旅蒙商人的成长过程,以及福建—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一线的贩茶路线。此“茶歌”所保存的有关商人描写颇为详细,偏重对其成长、学习经历、社会生活环境乃至心理活动的描述,是了解晋商中小商人社会生活的珍稀民间文献。以此为代表的茶路歌谣和各类规程也是填补茶路地理定位,深入了解山西籍商人真实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普洱茶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醇味、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钟爱,普洱茶文化影响日趋扩大。随着普洱茶成为一种消费时尚,市场不断升温,开拓潜力极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努力将这些资源打造成知名品牌,从而促进"品牌整合产品"的战略,着力打造澜沧茶叶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六盘水地区六种茶叶中的4种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各种茶叶中微量元素含量各有差异。其原因是由于茶叶产地的地理、地质等环境因素,这对合理开发各个地区的茶叶资源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四川边茶(康砖)是黑茶的一个主要品种,所含茶多酚与绿茶和红茶不同。本研究利用酶动力学方法测定了边茶萃取物对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 FAS, E.C. 2.3.1.85)的抑制作用,近几年研究报道该酶是减肥和抑癌的双重潜在靶点。结果表明,边茶萃取物对FAS有可逆和不可逆抑制双重作用,最佳萃取溶剂为50%的乙醇,在常温下5 h即可达到最佳萃取效果。用开水泡茶的方法经两次浸取可提取出近60%的抑制FAS有效物,比绿茶的浸出效率约高1倍,但需较长的浸泡时间。边茶的新茶对脂肪酸合酶的抑制能力并不强,存放数年的边茶抑制能力最好,其后有所下降,但大部分抑制活性可保持20年以上,而30年以上保存期可能会使抑制能力明显下降。边茶提取物与底物乙酰辅酶A和丙二酸单酰辅酶A的竞争性质都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型;对FAS中的酮酰还原反应的抑制不明显,这说明酮酰还原酶结构域并不是其主要作用位点;这些和绿茶及红茶都有不同。由实验结果分析边茶中的抑制剂不同于红茶和绿茶,可能是茶多酚中的茶褐素,其抑制能力高于儿茶素而接近茶黄素。这些结果表明边茶在减肥、抑癌等方面可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儿茶素的补充与运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多酚和儿茶素是茶叶中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物质。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多酚羟基结构,茶多酚复合体及其单体儿茶素可以有效消除自由基。其他重要生理功能如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抗疲劳、保护心脑血管系统等也是基于此。茶多酚以及儿茶素已在医药、食品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除自由基、强心抗疲劳和增强免疫功能等方面,本文在此基础上就补充茶多酚及儿茶素对提高运动能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从茶籽饼提取茶皂素的生产工艺,综述了茶皂素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水提法、有机溶剂法、混合溶剂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论述了这些方法的利弊.  相似文献   

18.
采用福林酚法测定了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和水城县三个县级行政区所产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运用准确度、精密度及回收率等为评价指标,对研究数据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六盘水市各地高山绿茶的茶多酚含量适中,含量在14.96%~23.58%之间,整体呈现出较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综合流传于南美拉祜族民间的口承文化和相关史料,对其迁徙历史进行考辨,可以获知:如今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之"勐缅密缅"为其所开辟,其先民在此地曾处于以农耕为主的发展兴盛时期。在经历具体路线为:"今楚雄州——今大理州洱海地区——今临沧市临翔区即"牡缅密缅"——今临沧市双江县、思茅市澜沧县等地——部分迁徙至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由北至南的迁徙后,南美拉祜族先民方开始出现分支和衰退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