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幼儿德育是整个德育工程的起点,德育应从小进行,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幼儿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薄弱,也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被家庭负面影响“抵消”。  相似文献   

2.
幼儿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幼儿德育品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贯彻国家的基本教育方针,将教育和保育进行有效结合,充分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现德育目标。而幼儿的德育品质培养基于幼儿园的教育息息相关,也与家庭环境密切相连,家庭为幼儿德育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支持,同时幼儿的德育培养与幼儿在日常家庭活动中的习惯紧密结合,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德育品质就需要将幼儿园和家庭进行有效配合,双管齐下,构建幼儿家园通过家园合作构建幼儿德育品质培育模式。本文基于幼儿德育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总结家园合作幼儿德育品质教育模式的实施理论,探索家园合作背景下的幼儿德育品质教育模式构建策略,希望能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为幼儿德育品质培养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幼儿心灵的活动.幼儿德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充分,加上幼儿园教育的不全面,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忽视,导致幼儿品德行为的教育危机.因此家园合作对于幼儿德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孙彦 《早期教育》2013,(9):54-56
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留守幼儿德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家庭德育功能失调,幼儿园德育效果弱化以及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者的互动德育机制缺失三个方面。为了加强农村留守幼儿德育建设,需要发挥家庭在幼儿德育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幼儿园在幼儿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重社会因素在幼儿德育中的补充作用,多方联手共同促进幼儿德育乃至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程忠慧 《考试周刊》2013,(73):183-183
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培养他们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内容之一,是一个重要的永恒课题。西安市东城第三幼儿园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对增强幼儿爱祖国启蒙教育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幼儿园开展国学教育,不但可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有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完善的发展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月桂 《文教资料》2007,(2):134-135
道德教育与社会远离、与实践远离已成不争的事实,要从根本上消除幼儿道德教育的弊端,必须让德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挖掘根植于幼儿生活的德育内容,探索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德育方法,使幼儿德育从“书本”走向“生活”;必须让幼儿走向生活,体验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温暖的家庭生活,体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幼儿德育从“说教”走向“体验”。  相似文献   

9.
林丹红 《快乐阅读》2011,(21):118-119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所以幼儿德育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是应体现在幼儿生活的每个环节中,融合在幼儿活动的环境里,只有在孩子面前呈现更多真、善、美的世界,孩子才会真正的学会去追求真、善、美,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沈狄英 《教师》2020,(8):90-9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幼儿园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幼儿教育不仅仅只关注幼儿对文化技能的全面掌握,更加关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而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该项幼儿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立足德育的视角,提出了以大班幼儿礼仪教育为例的具体实施策略,希望为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教育之本真。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全力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借此塑造幼儿高尚的道德,实现教育的本真。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浅显论述了一些幼儿园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康慧 《甘肃教育》2014,(24):37-37
正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德育工作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因此,德育工作应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从德育的意义、德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开展德育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德育的重要性1.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  相似文献   

13.
李紫红 《学苑教育》2020,(6):89-89,91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幼儿进行德育启蒙教育十分重要,开展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载体之一是园本化德育课程。幼儿园根据园本实际自主构建"立体化"的园本德育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基于儿童本位、关注幼儿成长、进行无痕渗透的策略让德育内容有"深度"、让德育活动有"厚度"、让德育空间有"广度",收到事半功倍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民间故事对于培养儿童健康的心性认知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接受德育具有尊重权威、观察学习、经验认知等特点,因此,适用于幼儿德育活动的民间故事应具备叙事形式特征、内容情节特征、教化功能特征。应从“讲授民间故事,培养道德信仰,激发道德情感”“表演民间故事,获得道德体验,陶冶道德感悟”“创设德育情境,深化道德理解,培养道德人格”三个方面构建以民间故事为载体的德育活动教学路径,使民间故事与幼儿德育相结合,利用传统美德更好地实施德育,提升幼儿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16.
曹树 《早期教育》2005,(12):10-10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要适时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36岁这一阶段是人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规律,在坚持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把德育有机和谐地渗透到幼儿教育中去,使教育实现整体优化。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幼儿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谈谈如何更好地将德育渗透于农村幼儿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是一片洁净温馨的乐园,幼儿德育是教师与幼儿家长共同携手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真善美的小世界的过程.让孩子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也尝试着去爱别人.幼儿德育开展,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秀品格的基础工作,也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和能力的过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渗透到游戏、学习中,在潜移默化中快乐开展并欣然收获.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困幼儿教育界关于幼儿德育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认为“幼儿德育是向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这种定义揭示了受教育者(幼儿)和幼儿德育的内容(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另一种认为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对幼儿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它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由教育者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教育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幼儿期是人一生成长中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的能力、个性品质等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德育成了这个时期教育的关键部分,适宜的德育教育将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从幼儿德育的内涵、目标、意义及实施的途径展开论述,认为要切实做好幼儿德育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