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岁月     
老人一动不动地坐在河边。河边有一段木头,这是一棵干枯了的树桩,老人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也像棵树桩。但老人绝不是一棵树桩,有孩子走到河边来,老人就活了,老人会开口跟孩子说:“小孩子莫到河边来,危险。”孩子看看老人,走了。经常有孩子到河边来,这些孩子都听过老人的声音:“小孩子莫到河边来,危险。”在老人的声音里,孩子会离开河边,走得远远的。一天一个孩子没走开。孩子走近了老人,孩子说:“爷爷,你怎么天天坐在这儿呀?”老人说:“爷爷老了。”孩子说:“老了就该到河边来吗?”老人点点头。孩子不屈不挠,孩子说:…  相似文献   

2.
勇气     
半夜,孩子起床想上卫生间,却不敢一个人去。妈妈说:“孩子,别害怕,鼓起勇气来。”“勇气是什么?”孩子天真地问。“就是勇敢坚强的气。”“你有勇气吗?”孩子问妈妈。“我有勇气。”“那你给我一些吧。”妈妈抓过她的手,在她的手心时里吹了一口气:“孩子,这就是勇气。”孩子就这样紧紧握着“勇气”,一个人跑到卫生间里去了。仔细想来,勇气真的好像是孩子手中的一口气,想寻找却无地方,但只要心中觉得有了勇气,就能在关键的时候支撑自己。问题是,许多时候,这样的勇气常常需要别人的提醒和激发,尤其是孩子。勇气@陆勇强  相似文献   

3.
曹秀玉 《辅导员》2010,(12):40-40
现在社会流行着一种说法:“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吃苦,我们没有的要让孩子有,我们亏了不能让孩子再亏了。”有些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苦”,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不惜重金为的是能给孩子提供锦衣玉食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当家长的要教育好孩子,必须非常注意了解孩子的心。同成人相比,孩子的心单纯也脆弱,心思容易形成也容易消失,想法容易暴露有时又害怕暴露,看法天真时又近乎无知……总之孩子的心是单纯的,幼稚的,多变的,直线的和易伤的。   要随时了解孩子的心,家长首先应保持同孩子的密切接触,对于孩子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就可以根据孩子“脸上色”“口中说”“手上做”,推及孩子的“心中想”,而根据“心中想”,家长可或鼓励支持,或帮助教育,或嘘寒问暖,或循循善诱,从而达到与孩子心灵的沟通,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一…  相似文献   

5.
培养兴趣是儿童教育的中心,没有兴趣即使家长或老师教得再多,孩子也没有学到;有了兴趣即使只学到一点儿,孩子也会牢牢记住。作为父母,都想让孩子学到很多知识,但是当你对着正在玩玩具或者看卡通片的孩子说“玲玲,咱们该弹琴了”,很少有孩子痛痛快快地答应说:“哎,好吧。”相反,多数孩子会说“就来”,或是“待会儿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当家长要求孩子进入学习状态的时候,不使孩子觉得又要“戴紧箍咒”了。具体方法如下:方法一:给孩子自由空间在房间里布置一块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单独给孩子一个房间),在这里…  相似文献   

6.
李红 《家庭教育》2003,(11B):44-45
爱孩子无需理由,为孩子付出的惟一理由是“爱”。惟有如此,孩子才会感受到“爱”,才会心中有“爱”。  相似文献   

7.
《学前教育》2006,(7):57-57
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孩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  相似文献   

8.
过去,家里孩子都比较多,孩子将来究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一般不大考虑,也没有考虑的“闲情逸致”。家长每天都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生存问题奔忙,能养活就算不错了,哪还有为孩子的未来进行精心设计的工夫和闲心。现在有条件了,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做父母的都想为这“不可多得”的一个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希望孩子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其实,决定孩子未来的“变数”是很多的,也就是说,孩子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不是某一个因素起决定的作用,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的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有没有意义,这…  相似文献   

9.
学生与孩子     
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群人,或称为“学生”,或称为“孩子”;孩子是学生,学生更是孩子。“孩子”与“学生”,虽已高度融合,却仍是不同身份、不同意蕴的表征,如同“老师”与“教师”,是不同的色调和境界,明暗不一,高下有别。  相似文献   

10.
沙晓付 《贵州教育》2010,(10):21-22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位母亲不解其意,这位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在我周围,很有几个“擅长”处罚孩子的年轻父母。只要孩子有了错误,动辄非打即骂,罚跪罚站、断水断食;甚至自己有了不顺心的事儿,孩子也会成为他们的“出气筒”和“替罪羊”。事后,你要是问问他们为哈这样做,他们不是跟你打哈哈,就是说不出个米麦豆子来。因为他们对孩子所实施的打骂之类的处罚,几乎无一打在理上,孩子在被打骂之后,也想不出自己的闪失在那里。其实,不少孩子的“胡作非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因此,对这些孩子的‘处罚”,就应以疏导为主,惩戒为辅,而这种带有家庭惩戒性的处罚,也是一个很有讲究的事…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不仅学问大、文章写得好,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其精髓可供后人借鉴。一、主张孩子“崇尚大自然”。老舍先生喜欢孩子尤其喜欢乡下孩子,虽然他们贫穷甚至有些脏,但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人格高尚,而且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尽量贴近大自然。二、孩子“宜多玩耍”。老舍先生非常珍视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情,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东西,万万不可被大人们扼杀。他主张孩子“宜多玩耍”,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以及“少年老成”那样的孩子。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爱读书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学琴的孩子不容易学坏。”有人说:“会下棋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类似的说法可能还有很多种,实际上,这些说法传达的是相同的信息:有正当、良好爱好的孩子不容易学坏。爱好是孩子的自然选择,爱好会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杨翠美 《幼儿教育》2010,(11):38-39
上幼儿园后,宝宝开始面对集体生活了,爸爸妈妈真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小伙伴,可偏偏有那么多的孩子就喜欢自己跟自己玩,那些“不合群”的孩子真让爸爸妈妈担心,宝宝为什么“不合群”?怎样才能让宝宝拥有“好人缘”呢?  相似文献   

15.
徐韵安 《家庭教育》2010,(11):36-37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度”是程度、尺寸,即事物的规定性,限制性。“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是人们常常叨念在嘴上的。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把握尺寸,防止“过犹不及”。有一位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制定细则,把孩子做某一件事,达到某一个目标,与奖励标准一一挂钩,结果孩子的物质欲望高涨。一旦奖励低了,孩子就什么都不去做,家长的期望也落空了。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情况还是频频发生,主要有几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承光 《山东教育》2006,(7):109-112
陈老师还是一位非常明智的家长。他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许多人提起陈老师教子都竖大拇指。“看人家老陈就是教子有方,孩子多有出息。”“老陈真有福气,妻子贤惠,孩子个个孝顺,省心,学习又好。”  相似文献   

17.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18.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2006,(12):26-27
理论层面上说,学前儿童是万物有灵论者,成年人眼中无生命的事物,在儿童眼里大部分是活的、有意识的。然而,现实中,一些幼儿教师却遭遇着这样的场面:跟孩子讨论嫦娥奔月的传说时。有孩子指出了“月亮上有好多陨石坑”;讲到雪孩幻化成天上的云时,有孩子在下面说“那是假的,云是水做的”;唱到“满天星星给小河盖上一层珍珠被”时,有孩子指出“那是骗人的”…… 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幼儿似乎“接收”了更多的信息。当一些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自己发出了对作品中“草木能思想”、“猫狗能说话”的质疑时,教育者应当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20.
一笑 《家教指南》2006,(6):48-49
6岁的孩子爱“顶牛”,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一段经历。有的孩子是有时顶牛,有的孩子是一段时间顶牛,有的孩子却总是爱顶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