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究竟是“读书无用”还是“知识改变命运”,该话题一直受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本文基于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轮CGSS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从主观和客观的双重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教育与代际流动及其认知偏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个体对于教育对代际流动影响的认知将产生偏差,即主观上看似“读书无用”,实则“知识改变命运”;(2)主观上,教育会通过激发个体的物质渴求,进而抑制代际向上流动;(3)客观上,教育会通过提升个体的配置能力,进而促进代际向上流动;(4)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和户籍差异,即存在群体间的机会不均等。据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促进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构建规则更加透明、机会更加公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社会氛围,缓解个体对代际流动认知向下偏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种壁垒和隐形歧视,切实保障女性和农村流动人口实现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村落中村民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他们的社会职业地位,而职业地位则代表着相应的社会阶层地位。落后的农村教育使得村民们只能达到低下的教育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向上流动的距离。教育对村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作用巨大,但也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教育作为重要的社会分层机制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如: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等教育个体需求与社会、国家人才需求相一致;学历标识与自身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对应;家庭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等。因此,教育不是社会流动的唯一资本,教育究竟有助于谁向上流动,还取决于很多因素。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但在促进社会流动中发挥的效用是不同的。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基于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视角,考察普职双轨路径选择下职业教育对代际职业流动的影响发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并有效防止代际职业向下流动,对弱势群体的作用尤其明显;囿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内源性教育劣势和外源性结构劣势,与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相比,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促进个体代际职业向上流动,也不能防止其代际职业向下流动;普职融通教育与普高普本教育对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促进作用优于中高职贯通教育。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现代教育对个体在社会流动中充分发展自我、向上升迁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我国教育与社会流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雇该问题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关系源于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教育所获得的文化资本,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阶层流动渠道。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与人的职业发展和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农民阶层实现向上流动提供助力。然而事实证明,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了学生短期的流动,并未使农二代跃入更高的阶层,实现真正的阶层流动。阶层流动固化、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偏差、劳动力与就业市场对接脱轨等因素迫使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方向上走向“职业人”与“自然人”的培养模式,从而促进阶层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向上的社会流动之路更显艰难,教育已成为影响农村女性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广西400多名农村出身女性的家庭背景、教育状况与社会流动情况所作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教育资本是农村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女性在升迁性流动水平、就业结构与就业层次、职业流动速度、报酬待遇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影响广西农村女性教育水平因素的主要有传统思想、经济状况、父辈教育程度、教育政策和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城乡失业无业青年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底层,无法通过就业及职业发展进行阶层向上流动。其在文化水平、社会心理、经济来源以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均处于弱势,个体素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因素等阻碍城乡失业无业群体的向上流动,需要通过成人教育来提升其职业技能、文化程度、社会心理及综合素质,才能实现正常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9.
社会支持的获取是社会个体实现其阶层流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近几年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与媒体实践调查问卷所得数据为基础,阐释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特征,并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对其向上流动状况具有较大影响。首先具有不同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于向上流动实现路径的偏好存在一定差别,对网络工具支持持满意以及不满意态度倾向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呈现明显差别,对网络情感支持和网络信息支持给予不同满意度的农民工在向上流动实现路径上没有显著差别。此外,婚姻、户口类型、出生年代、文化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趋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自我能力仍然是个人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视角中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摭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不过,教育为不同阶层的个体提供了不同的社会流动机会.现代性的推进及科技革命为女性社会流动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起点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在推动女性和男性社会流动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实质性差异;从过程社会流动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推动女性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但和男性比较而言,女性要处于不利境遇.  相似文献   

11.
于珍 《教育教学论坛》2012,(18):203-204
向上的社会流动能使社会成员从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高的社会阶层,这意味着经济资源、权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社会稀有资源的获得与拥有。教育或文化资本的取得是农民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依赖路径。学校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吸引农村学生投入教育的最为主要的诱因。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应该具有底层的眼光,应该重视农民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通过教育给农村受教育者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条件,实现他们向上流动的理想,这是农村教育政策影响农村学生和农村教育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具有两类互斥的功能:“安全网”与“分流器”。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综合代际和代内两个视角,选取经济收入、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职业流动率等指标,分析接受职业教育对社会地位及社会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职业教育群体能够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经济地位,并且显著优于其父代。与初中教育群体相比,职业教育群体具有社会地位的比较优势,表明职业教育能为个体提供坚实的“安全网”保障,促进一定程度的向上社会流动。但与高等教育比较,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经济地位,职业教育都处于相对劣势,“分流器”效应显著。此外,职业教育对于西部地区和农村家庭的社会流动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职业教育是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有效机制,未来需进一步发挥其“安全网“功能,抑制“分流器”效应。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文明社会的太阳。“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的“重教”承诺,让阳光直照人心。作为把个体和社会向上拉升的重要力量,教育在实现国家的公平正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社会底层群体及其流动性缺失的问题.研究表明,教育是社会底层群体向上流动的关键性因素.为了促进中国社会底层向上流动并且积极影响中国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应以公平为原则推进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李丽萍 《师道》2005,(5):13-13
教育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平衡器”。在社会客观存在经济、社会地位分层的情况下,教育能够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改善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而高考作为高等教育的选拔性考试,是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这正是社会从上到下都格外重视高考公平的根本原因,也是尽管全国统一高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但仍然不可偏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评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一种认识体系,对当代西方教育理论以及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的特征是“以人性为本位”,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及其实现。但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也带有许多缺陷,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认识论基础是现象学,因此,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含糊性;其次,在认识倾向上,过分强调“个体”的重要性,把个人的“自我”以及“自我实现”凌驾于团体法则之上,凌驾于人类社会之上;再次,想观社会环境对个体后天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系统的学校教育对个体在后天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社会流动信念是脱贫家庭青少年奋力向上、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内生动力,更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为坚定和提升我国脱贫家庭青少年的社会流动信念,通过综述国内外最新文献,本文介绍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梳理了社会流动信念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出社会流动信念对脱贫家庭青少年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的保护性作用,并从成长型思维观和身份认同理论视角探讨了社会流动信念的动力机制。为激励社会流动信念以及发挥其促进脱贫家庭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功能,建议探索社会与家庭系统优化发展以培养社会流动信念的多种有效方法,坚持“志智双扶”整合社会流动信念与应对策略的双驱动发展模式,同时提前预防社会流动信念潜在“双刃剑”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每个人都有渴望美好生活与向上流动的意愿与热望,少数民族群体也不例外。当下,教育作为后致性原则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上,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化、制度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并导致了学业失败。如何重新恢复他们生活的希望与信心,衔接现代与传统、教育与经济、知识与生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文章认为,民族职业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发展过程中自身主观的因素的影响,应通过“全面协调”“综合治理”的教育对策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基本要素的流动及其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构成要素由受教者、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三方面组成。本文所指的义务教育基本要素的流动,主要是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即教师和学生突破学区界限,在校际之间。乡(镇)之间的转移和迁徙。笔者通过对影响义务教育基本要素流动原因、效应的分析,探讨县(市)乡镇教育的均衡发展战略。 一、义务教育基本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 影响义务教育基本要素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分层、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教育平等思想以及利益导向、功利主义等因素。 1.“社会分层”的长期存在。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被区分成高低有序不同等级和层次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