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微信出版运营现状及盈利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云 《编辑之友》2015,(8):24-27
随着互联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作为智能手机社交应用工具,逐渐成为众多手机用户必备的社交平台软件,2011年1月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用户量激增.在此基础上,微信运营商——腾讯公司着力打造集沟通交流、购物商用于一体的、功能强大的商务型网络服务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单一的聊天工具.在微信平台内容推送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微信出版应运而生,而微支付功能的推出,给微信出版盈利模式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可能.文章综合分析了微信出版的现状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微信出版已出现或未来可能出现的盈利模式,旨在关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助益,为微信出版的发展壮大提供.  相似文献   

2.
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微信日活跃用户达到了5.7亿。它所形成的微信传播环境正影响着中国的各个产业,例如出版业。在微信传播大环境下,微信出版也孕育而生。微信出版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以往的出版模式带来了些许"新鲜空气"。但微信出版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比如版权保护受到挑战、盈利困难、复合型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微信出版未来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出版业的转型之路。面对如上困境,有关单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二,探索合适的盈利模式;三、培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微信公众平台诞生于2012年,其一对一、互动性的传播特征有利于出版业形成扁平化的渠道营销优势。2014年,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和支付功能的结合,数字出版和自出版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快了出版业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型,并使按需出版和定制出版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微信作为一款网络软件迅速被广大网民接受,用户数量持续上升。在终端呈现上,微信是一款交流工具,但其实质上提供的是一个中心化的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可广泛应用于商品的推广、营销和服务。目前,教辅出版和微信公众平台并未形成深度结合。文章站在教辅出版机构的角度,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在细分读者市场、获取读者意见、推广和销售教辅图书、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并给出了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教辅出版机构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好这个新媒体工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微信出版具有低成本、便捷、精准、按需出版等特点,能规避传统出版中存在的风险,对用户吸引力大,凸显微信出版的巨大优势,可通过产品、广告、品牌、OTO模式、定制出版等来盈利.但微信出版的潜在危机也不容小觑,大多数公众号被淹没在微信的海洋里,版权保护成难题,社会资源整合度低.微信出版需对症下药做更多创新.  相似文献   

6.
李奕 《新闻传播》2015,(3):110-111
教辅类图书出版在出版行业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本文主要探索了教辅出版如何利用数字出版进行转型和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转型升级,对教辅出版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余筱瑶 《出版科学》2016,24(3):80-83
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版无形中给互联网治理带来新的挑战。规范、治理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备受关注。剖析目前主要出版侵权类型,辨清典型出版侵权责任,明确合法与非法的行为界限,并对微信平台的出版侵权行为从法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层面进行规制,以期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与著作权保护。  相似文献   

8.
微信自出版是新型数字出版业态,引起了出版结构的变化:出版的门槛与边界被消除,出版主体和用户可直接互动.微信自出版的演进趋势,一直处于出版结构与普通出版者之间的动态冲突之中,传播技术扩张与出版权力下移并进,普通新媒介用户获得主体性.尽管微信自出版目前还未处于出版场域中的支配极,将来却有可能重构移动出版的位置空间.  相似文献   

9.
正一直以来,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向、模式和盈利是被反复讨论的话题。本文对数字出版发展中提出的各类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在社交类的微信公众号上尝试数字出版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通过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方式实现用户间的信息交流,同时还提供如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支付、电子商务等多项服务,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中的服务号和订阅号所推送的内容,是推进大众阅读类数字出版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之所以将微信作为研究对象,则是因为其具有其他数字阅读发展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特点,那就是海量用户的社交化阅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李洪健 《出版广角》2016,(14):15-17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纷纷布局新媒体出版.本文以传统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经验为切入点,从内容定位、读者层次、跨产业融合、专业运营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邦微信运营的经验,为其他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检文 《出版广角》2016,(22):61-62
近年来,女性阅读市场日益成为各大出版企业关注的重点.在女性图书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跟风出版、内容缺乏深度和出版媒介单一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微信作为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之一,其公众号内容推送的精准性,用户对公众号的依赖性等,使得微信公众号在女性图书出版营销市场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当下热门的图书出版公众号为例,并结合女性阅读的行为特征、微信公众号的社会化分销特点等,与出版同人探讨微信公众号在女性图书出版营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与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骥 《传媒》2020,(1):31-34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之际,国内外不少学术期刊开始尝试移动出版,其主要形式是APP出版和微信出版。当前,学术期刊的移动出版方兴未艾,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移动互联网思维缺失,读者不习惯在移动端上进行“深阅读”,移动端二次出版工作急需改进等。要做好移动出版,学术期刊必须真正树立起移动互联网思维,并力争在平台建设、内容重建和盈利渠道拓展等方面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3.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传统的图书营销方式,推动了出版营销理论创新,本文梳理了近五年来我国新媒体出版营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微博、微信、网络社区、二维码等新媒体工具在出版行业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崔玉洁  包颖  廖坤 《编辑学报》2018,30(1):70-7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转型的关键是实现全媒体出版.增强出版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增加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为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是全媒体出版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增强出版的传播内容,以纸刊增强出版、网页增强出版、微信增强出版为例提出了期刊增强出版的几条路径,以期为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少飞  陈辉 《编辑学报》2018,30(6):627-631
以《广东工业大学学报》为例,从在线编校、协同排版、微信公众平台应用等方面总结基于XML一体化生产管理云平台的期刊数字出版流程实践。该平台将论文元数据进行了高度碎片化处理,期刊基于此重构了传统的出版流程,实现单篇优先出版、HTML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应用拓展等功能,有效提升了期刊出版效率和数字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伴随数字技术的进步,以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活跃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领域。作为传统的学术出版,只有积极地与社交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应对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丰富学术出版的形式,谋求新的发展。本文以中国激光杂志社社交媒体服务架构为例,介绍了杂志社在微博官方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建设方面的探索实践,以探讨社交媒体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中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7.
“微出版”是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概念,专指以经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出版主体,以微信长文为形式,从而实现内容资源的生成、推送、阅读、复制、转发的全过程。基于微信社交化阅读呈现出的信息垃圾隐患、内容浅薄化与虚假信息泛滥等困扰,“微出版”将是传统出版业透过移动网络把用户重新培育为读者、实现数字化转型战略值得尝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图书出版开展微信营销,需要抓住微信平台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服务以及阅读等功能开发,从而吸引更多读者关注,进而刺激购买行为,还要注重在微信营销的条件下,优化提升营销模式和宣传模式,从而探索出更多新的微信营销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桦 《出版广角》2015,(13):86-87
本文从自媒体传播的特性和普遍规则出发,以微信平台功能中的"微出版"为主要视角,梳理了高校学生微信主要功能的使用习惯特征和规律,并就此提出基于微信平台"微出版"功能和其他功能的整合应用,建构自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疏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视频宣传片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正在成为出版机构宣传品牌和产品的重要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频宣传片从内容、表现方式到传播渠道都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如何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将视频宣传片精确地传送到用户眼前,是当前出版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微博、微信这类新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之后,以大数据为支撑,出版机构完全可以从中发现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实现精确推送,将视频宣传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