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2006年全国高考数学(Ⅱ)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两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相似文献   

2.
新教材第八章复习参考题B组第5题题目如下:两定点的坐标分别为A(-1,0)和B(2,0),动点M满足条件∠MBA=2∠MAB,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3.
圆锥曲线切线的一组新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问题的提出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第21题: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曲线上的两个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相似文献   

4.
2006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必修+选修Ⅱ)第21题(1)问: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两动点,且万→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证明→FM·→AB为定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2010年高考四川卷理科第20题: 已知顶点A(-1,0),F(2,0),定直线l:x=1/2.不在x轴上的动点P与点F的距离是它到定直线l的距离的2倍.设点P的轨迹为E,过点F的直线交E于B、C两点,直线AB、AC分别交l于点M、N.  相似文献   

6.
2006年全国卷Ⅱ的21题如下: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M。  相似文献   

7.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会考第41题:圆C与Y轴相切于点T(O,2),与菇轴正半轴相交于两点M,N(点M在N的左侧),且|MN|=3(1)求圆C的方程;(2)过点M任作一条直线与圆O:x^2+y^2=4相交于两点A,B,连接AN,BN.  相似文献   

8.
【习题】已知两定点A(-3,0),B(3,0),点M是直线l:x+y-4=0上的动点,求当|AM|+|BM|达到最小时点M的坐标.  相似文献   

9.
错在哪里     
题已知三定点A-23,0,B23,0,C-31,0,动圆M与直线AB相切于N,且AN-BN=32,现分别过点A、B作动圆M的切线(异于直线AB),两切线交于点P.(Ⅰ)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Ⅱ)、(Ⅲ)略.这是《画龙点睛》高考模拟试卷(2007.5)上的一道题,其给出的解答如下:解(Ⅰ)由平面几何知识得:PA-PB=AN-BN=32<  相似文献   

10.
2011年高考试题中有两道选填题,有趣而又有所关联,还有较为丰富的科学背景,撷取以共同赏析. 例1(2011年浙江卷理科第10题)P,Q是两个定点,点M为平面内的动点.  相似文献   

11.
一、试题呈现(浙江省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16题) 如图,已知点A是第一象限内横坐标为2√3的一个定点,AC⊥x轴于点M,交直线y=-x于点N.若点P是线段ON上的一个动点,∠APB=30°,BA⊥PA,则点P在线段ON上运动时,A点不变,B点随之运动,求当点P从点O运动到点N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源于两道高考压轴题: 题1(2006年全国Ⅱ卷题21) 已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为F、A、B是抛物线上的两动点,且AF^→=λFB^→(λ〉0),过A、B两点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设其交点为P。  相似文献   

13.
1课本原题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P100第10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丢,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形成的曲线.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三的一次课上,笔者先点评了作业中的一道题,该题是2010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1,已知椭圆等x^2/9+y^2/5=l的左、右顶点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t,m)的直线TA、TB与椭圆分别交于点M(xl,y1)、N(x2,v2),其中m〉0,yl〉0,y2〈0.(1)设动点P满足PF^2-PB^2=4,求点P的轨迹;(2)设x1=2,x2=1/3,求点T的坐标;(3)设t=9,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高考福建文科卷第22题,改写如下:已知椭圆x^2/4+y^2/3=1,若AB为垂直于x轴的动弦,直线1:x=4与x轴交于点N,过焦点F(1,0)的直线AF与BN交于点M.求证:M恒在椭圆上.实际上,此题包含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  相似文献   

16.
何易 《中等数学》2008,(4):19-21
题目如图1,⊙O是以AB(A、B为平面内两定点)为直径的圆,M、N是⊙O上(异于A、B)的两个定点,P是线段AB上(不包括A、B两点)的动点.求证:tan∠PMA·tan∠PNB为定值.  相似文献   

17.
2008年高考数学(江苏卷)附加题第22题(必做题): 如图1,设动点P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记D1P/D1B=λ,当∠APC为钝角时,求λ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4-4)数学》第35页有这样一道例题:【例】O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原点,A、B是抛物线y2=2px(p〉0)上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OA⊥OB,OM⊥AB并与AB相交于点M,求点M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4-4)数学》第35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O为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原点,A,B是抛物线y^2=2px(p〉0)上异于顶点的两动点且OA±OB,OM±AB并与AB相交于点M,求M点的轨迹方程.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第21题:设λ>0,点A的坐标为(1,1),点B在抛物线y=x2上运动,点Q满足BQ→=λQA→,经过点Q与x轴垂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M,点P满足QM→=λMP→,求点P的轨迹方程.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直线和抛物线的方程,动点的轨迹方程,平面向量的概念、性质、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