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中增设了“实践与综合”部分,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数学在人类明发展与进步过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采用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使他们获得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逐步发展对数学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2.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一个领域,英指导思想着重在于帮助学生综合这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新课程设计的全新领域。它是新课程体系中结构性变革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旨在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的理解,体会各领域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学习内容分为四个知识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并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设计“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为学生开辟一条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内容,并且通过“用数学”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打破了以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数学知识领域的课题学习不是新增的内容,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数学的现实背景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金燕 《贵州教育》2012,(3):86-90,49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总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是极其新鲜而富有挑战性的。在探索中,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数学课程标准》作出丁全面的说明:“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将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数学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这些新要求不仅使数学内容有了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带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数字与信息》这一课学生通过一个个小调查、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教学,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本文旨在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的教学特点作一简要分析,以期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关于“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标准”指出,要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各地中考中出现了一些物理与数学知识相渗透的跨学科试题.这类题型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那么,怎样上好数学实践与综合课呢?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数学课程只求上好单纯的学科必修课,但这已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就可以使学生在上好必修课的基础上拓宽知识视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实践能力这一内容的要求是:“实验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如何上好数学实践课呢?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课程中的一个全新的内容。在《标准》中,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在小学阶段怎样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有哪些特点呢?  相似文献   

14.
综合与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对于“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并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划定的四项数学学习内容之一就有“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内容也设置和安排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  相似文献   

17.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的目标之一.课程标准在关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课程标准从问题解决中划分出一个“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领域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和综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课题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领域设置的全新的课程内容,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科书与过去的教材相比,内容上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每册增加了两节“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是数学课中的特殊课型,它不同于一般的小学数学知识传授课,也不是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目前教学中存在着把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缺乏学科个性的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说话训练课、单元复习课等现象,那么,如何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20.
刘晓玫 《湖南教育》2002,(12):34-35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四部分内容之一的“实践与综合运用”有着明确的定位: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三部分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而这部分内容在第三学段又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出现在教科书中。通过课题学习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课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