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ADTD闪电定位仪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6月20日午后内蒙古东北部一次以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冰雹单体的雷达回波演变和闪电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6月20日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冷槽东移和地面暖倒槽强烈发展的环流形势下,倒槽锋生过程中地面辐合线的长时间维持促使对流风暴生成加强东移,造成下游大范围冰雹灾害。(2)本次强对流天气是多个风暴单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多单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移动缓慢,叠加效应使同一地区经历多次冰雹天气,损失严重。(3)强对流天气过程降雹区出现高强度的正地闪,闪电的空间分布与雷达回波一致,降雹期间正闪频次跃增,降雹后正闪频次跃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气电场、闪电、雷达降雨等资料,分析浙西南12次冰雹过程,发现雷暴、电场高幅值、雷达强回波和降水可以作为冰雹预报的重要参考条件。冰雹过程大部分发生在雷暴密集发生时段的初期,雷达回波强度可达40~55 d BZ,大气电场幅值可达0.76~5.61 k V/m。将大气电场差分处理后发现,冰雹时段的差分电场幅值范围达到±1 k V/m,电场极性保持一致,未发生正负极之间的快速跳变,区别与雷暴和降雨天气。选取rbio2.2基函数进行小波分析,冰雹时段的电场较其他时段有了明显的提升,小波电场值范围为2.5~5 k V/m,并呈现出显著的V形或倒V形结构,能有效的分辨冰雹过程。通过研究冰雹天气的特征,将多源探测数据处理分析,重点将电场资料进行差分和小波变换分析。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辨别冰雹过程,为冰雹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判定起指导作用,在业务实践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在青海东部冰雹云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概述了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探测对流云的原理,结合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在青海东部冰雹云监测中的应用.分析并总结了冰雹出现时的雷达回波及闪电频数指标。  相似文献   

4.
通过收集和分析2005年~2018年发生在呼和浩特地区冰雹天气过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得出了一些冰雹天气发生时反射率因子(R)、回波顶(ET)、垂直累积液态水(VIL)、冰雹指数(HI)等雷达产品的初步特征,利用这些特征指标指导雷达开展灾害天气的预报服务,可有效提高短时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为今后做好冰雹灾害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21,(32)
利用2003—2017年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和分析了锦州地区41次冰雹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通过对物理量和雷达产品的分析,确定冰雹天气过程的物理量阈值,得出了冰雹的预报方法,确定了短临预警指标。结果表明,锦州冰雹日数年际变化呈总体减少趋势,月分布呈双峰型,日变化十分明显,冰雹天气的局地性很强,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T850-T500、TT、SSI、0℃层和-20℃层厚度、K指数、SI指数对锦州地区冰雹天气的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利用指标叠套法进行冰雹潜势预报。  相似文献   

6.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林琴  俞旭枫  施金海  高翔  沈沉 《科技通报》2021,37(4):10-14,22
利用Micaps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德清国家观测站(58454)的实时观测数据等,对2018年7月26日发生在德清县的一次暴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背景场、中尺度特征、物理量场等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突发性强对流天气主要受蒙古冷涡渗透的冷空气与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环流的共同作用,强烈的边界层辐合线是触发机制;冰雹发生前后各项热力和动力指标发生明显变化,典型的上干下湿的大气结构有利于产生降雹;孤立的对流单体合并处产生冰雹,强中心可达71 dBZ,中气旋和VIL极大值区域对应冰雹落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分析,为今后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和准确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雷电资料,结合当地各防雹点冰雹记录,分析冰雹天气雷电活动的时空特征、雷电各参量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高空资料、黄南州地面观测资料等,及WRF模式对黄南州的冰雹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得出不同天气类型下黄南冰雹概念模型及相关预报指标,这对提高冰雹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月23日在浙江省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冰雹天气过程,本文结合温州市常规及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南支槽、低层切变线等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干冷空气入侵释放不稳定能量是此次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对流有效位能、水汽条件等对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非常有利;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对冰雹天气的强度、落区及其预警预报等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同德县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冰雹是该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每年出现的强冰雹天气给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30a冰雹天气资料的分析表明,局地冰雹天气的发生远远多于系统性冰雹天气;冰雹天气过程与地形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夏季;系统性冰雹天气均由中尺度高压造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天气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18日乌兰地区出现的强冰雹天气过程。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的背景下,其外围的西南气流稳定维持,为西藏西部及青海海西中东部地区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高原地区的地表辐射加热也促进了低层的能量积累;西藏西部、青海南部地区午后形成的对流云,随着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造成了海西中东部地区出现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20,(2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自动站实时观测资料对2020年1月24日午后发生在黔南州的冰雹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一次高架对流过程,南支槽前正涡度平流输送促使低层辐合系统加强以及700hPa急流沿静止锋的斜升运动加强,同时配合良好的水汽、动力不稳定和热力不稳定条件促成了冰雹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利用那曲县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探空实况资料、500hp实况场对那曲县2014年至2015年发生的29例冰雹个例进行分析,确立出了符合那曲县本地冰雹天气要素指标,为那曲县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科学支撑,结果显示:那曲产生冰雹前,环流中有西风槽、风场中有切变线或那曲县位于高压边缘;当垂直风切变较明显时,有利于冰雹的生成;那曲雷达反射率因子在40dbz以上可作为预警冰雹发生的临界值;回波顶高在10~11公里为宜;当反射率因子大于40dbz,并存在中气旋时,可以有效预警预报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6.
一次局部雹灾的天气学成因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东  曹楚 《科技通报》2010,26(1):51-57,62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探讨了2008年4月7日14时左右在泰顺地区发生的雹灾过程的天气学原因。认为:高层冷空气的侵入,中低层的增温回暖导致了大气层结不稳定,700hPa的西南急流以及风速在浙南闽北的辐合为雹灾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地面上泰顺附近的辐合线以及700hPa上干线的存在,为雹灾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动力条件;自动站资料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预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同时还对此期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了分析,发现三体散射特征(TBSS)对于冰雹的出现有很好的指示作用,中气旋的生消与产生冰雹的对流风暴的生消基本一致,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值的突增对于冰雹天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而以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综合比较分析可以有效的对冰雹过程做出预测预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数据对浙江北部地区2022年4月25日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槽、700 hPa切变线、地面热低压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对流天气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先后影响杭州、湖州、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前、低层切变线南侧的强盛西南暖湿气流中,是由地面低压倒槽内的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由于湿层浅薄,水汽条件一般,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暴大风天气为主,局地伴随短时暴雨和小冰雹。从雷达数据分析,强对流天气东移发展过程中可见弓形回波、速度模糊等雷暴大风天气特征,强对流天气伴随回波带的移出而结束。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2018年6月17日西藏那曲色尼区短时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天气学与雷达特征分析,此次降水过程冰雹的直径达10mm。针对这次过程,文章利用Micaps的500hPa高度场、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9.
依托地面气象观测和MICAPS资料,选取2007年-2016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84次冰雹天气过程,以大气环流形势为背景,500hPa形势场为主要影响系统,将其划分为高空冷槽型、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型等4种天气类型;对冰雹天气进行了气候特征的分析和研究,统计发现:冰雹天气最少是2010年仅3次,最多是2011年和2015年均13次,最少的月份是5月仅2次,最多的月份是6月31次。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2~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常规资料、FY-2C和2E静止卫星资料、邻近探空站和自动站A文件与J文件等资料,采用天气学、中尺度分析、能量学等原理,通过Micaps、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等,分析青海省黄南北部冰雹天气,总结过程的典型特征,归纳预报中应重点关注的物理特征量、典型形势、中尺度分析、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指标,为同类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