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虎年话虎联     
鼠去牛走闻虎啸。1998年是农历的戊寅年,按照我国传统说法,寅属虎,今年应是虎年。虎为百兽之王,形象威武雄壮,色彩斑斓,步伐矫健,一声长吼,威震山河。老虎作为英式的形象,人们常把勇猛的士兵称为‘晓贲”,把勇敢的将军称为“虎将”,把险要的关口称为‘唬口”。老虎成为古今中外不少诗人画家吟咏描绘的对象,出现了许多脸炙人口的佳作,其中虎联更是如洪钟大吕,声势浩大,使人读后震聋发晴,意气风发。江苏南京市,古称石头城,虎踞龙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南京的名胜古迹联中多“虎”字,例如:石头城联:龙幡六十里,…  相似文献   

2.
《易系辞》云:“易者象也”——卦象、爻象、物象,“象”是《周易》文本的第一元素。伏羲博取万象以画卦,圣人立象以尽意,学人披象以解义,“象”是通向“易旨”的唯一路径。其禽兽类物象——“虎”居第一:一卦辞、四爻辞、一传辞中,皆涉“虎象”,且蕴含有精深的“义理”。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说:“头猪二熊三老虎。”而我们彝族则认为是头猪二虎,为野猪比老虎强,虽然老虎是兽中之王,最后还是被野猪咬死了。如果你不相信,请听我慢慢说来。  相似文献   

4.
远古“食人之风”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人们一提到人吃人现象,总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野蛮的,令人难以相信的事;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食人之风”在人类历史上的确存在过。一、从“北京猿人”头骨伤痕说起自从“北京猿人”化石重见天日那一天起,一系列扑朔迷离的“迷雾”就笼罩在它的身上。其中有...  相似文献   

5.
倪宝诚 《寻根》2010,(1):70-75
<正>史前岩画中的虎图腾艺术大自然中的猛虎,雄健无比,凶猛异常,远古人类在与自然界猛虎长期的生死搏斗中,认识到虎是一种难以战胜的力量,于是由恐惧而产生崇拜的心理,幻想自己是虎的亲属或后裔,以为这样就能得到虎祖的护佑。于是虎成为史前先民的图腾祖先,被刻画在山岩上顶礼膜拜。  相似文献   

6.
正揽在石洞寺大峡谷旁半山腰中的虎街,得益于茶马古道文化和彝族母虎文化的氤氲,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逸静卧在哀牢山变幻的云雾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古老光辉。面对虎街,雨天或晴天,激情或闲适,随意一种角度去亲近它,品读它,感悟它,皆能进入一种古韵悠长、怡然自得的境界。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我来到了虎街,阴雨中天气有些冷,幽幽漫步在雨幕中,我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古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几乎都紧关着,周围显得清冷而寂静。我用镜头轻  相似文献   

7.
“邦德”是电影《007》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四重奏”是一种古老的器乐演奏形式,此二者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可是,当4位风华正茂的提琴才女将这两个词汇拼合起来并融入她们的美貌、活力和多彩的乐韵时,“邦德女子四重奏”便筑起一道风景:一道令人耳目眩晕的音乐风景;它就像又一股强劲的旋风:一股拥着古典和流行一齐行走的“跨界”旋风。“邦德女子四重奏”是一支风靡当今世界乐坛的演奏组合,由4位分别在英国和澳洲受过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少女组合而成。她们融合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其他不同的音乐样式、品类,从而营造出一派雅俗共赏的音乐时尚。2002年4月,这支被媒体简称为“古典辣妹”的演奏组首次赴京演出,由此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4月3日晚8时,即4位“古典辣妹”抵达北京仅仅4个小时之后,笔者代表北京音乐台、北京电视台、《中国日报》和《中外文化交流》4家新闻媒体,对她们进行了小范围地联合专访。应着笔者的提问,她们首先介绍了演奏组是如何从“古典”跨越到“流行”,又如何凑到一起组成现在这个“邦德女子四重奏”的。“我们虽然都是学古典音乐出身,但对流行音乐也非常喜欢。因为流行音乐更具时代气息,更能表达今天人们的情感,也更贴近普通大众。...  相似文献   

8.
痴是一种智慧,一种追求,一种美丽,更是一种境界。“柳泉居士”蒲松林其小说《聊斋志异·阿宝》后有评论:“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古今成大器者,或专攻于一业,或钟情于一物,无不心志专一,持之以恒,潜心向学,达如痴如迷境地。东晋画家顾恺之,博学多才,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物、佛像、禽鸟、山水,时人有着“才绝、画绝、痴绝”之誉;宋代书画家米芾,举止癫狂,见奇石便“呼为兄弟”,着官服,持牙笏,三叩九拜,“米癫拜石”,传为佳话,人称“石痴”;张大千的二哥张善子,善山水、花…  相似文献   

9.
民间布老虎     
民间布老虎倪宝诚虎是凶猛的野兽,被尊为“百兽之王”《说又·虎部》载:“虎,山兽之君“虎.在历代的别名除“山君”外。还有“於菟”“李耳”“大虫”“寅兽”“斑子”“封使君”等虎人们惧怕它又崇拜它人们惧怕自然界的虎;但在观念形态中.又敬仰虎的勇猛,奉为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国虎文化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舒宪 《寻根》2010,(3):31-37
<正>所谓虎文化,指特定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的总称。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对虎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一个从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规避和捕杀,再到珍惜  相似文献   

11.
王风 《中华文化论坛》2003,1(4):122-126
《周礼》以“三易”、“三兆”、“三梦”并列,这种并列,可能隐藏着古人以“易”名筮的原因。本认为,由于“兆”指龟甲之裂罅,占人凭借裂罅在空间中的延伸形态占断吉凶,相应地,“易”可能指挂力归奇之策(溢策),筮人凭借溢策在时间中的演变占断吉凶。上一世纪的甲骨研究和金研究可佐助“易即溢策”的推测。“日月为易”不是“易”字的原初合义。  相似文献   

12.
"行"与"学文"     
<论语·学而>:"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相似文献   

13.
顾关元 《寻根》2001,(6):103-104
按摩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是不以药物而以动作“模、接、端、提、按、摩、拿”八大法达到疗效的一种治病方法。《医宗金鉴-整骨心法要》说:“按,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谓徐徐揉摩也”,“推、谓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为两手捏定患处。酌其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推拿”名称的正式出现是在明代张介宾的《类经》。“按摩”与“推拿”只是名称不同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关于按摩和推拿名词之互换,明代周于藩氏有记载说:“按即拿之说也,前人所谓拿,兹则以按易之。”此后按摩与推拿遂并用于世。  相似文献   

14.
李志超 《寻根》2003,(4):95-97
在现代汉语里,物字极常用。辩证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第一性的哲学,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基础,一切人文和社会科学离不开物质生活问题,物质、物体、物理、唯物……这些词中的物字含义很抽象。很多人不知  相似文献   

15.
『女娲陵』和『中华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繁仁 《寻根》2002,(5):4-6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艺术形象,也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她的主要活动舞台是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  相似文献   

16.
陈榴 《寻根》2003,(5):42-45
“非典”成为2003年流行词语之一,我国古代虽然没有“非典”,但各种传染性疾病却经常骚扰我们的先民。在长期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古人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其中既有科学防治的手段,也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巫术。  相似文献   

17.
张博 《寻根》2008,(6):82-85
切腹(seppuku),日本也称之为“割腹(kappuku)”、“屠腹(tofuku)”、“腹切(harakiri)”,在中国常被意译为“剖腹自杀”。乃是用短刀切开腹部以自杀的手法。一般认为起始于日本的平安时代、成形于镰仓时代、盛行于中世及近世。切腹起先并非特限于武士,但随其仪式化及荣誉化,便在近世作为一种特别对武士施行的“闰刑”而与武士道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故历代学者在研究切腹时,常借武士道来进行说明;反之在论说武士道时,也常引切腹作为实例。  相似文献   

18.
孔子论"智"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即"明智"之义.  相似文献   

19.
所谓"社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