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朱天册 《武当》2003,(3):19-19
孙氏形意拳传自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其拳具有势小、劲巧、理精、法严等特点。重内功修炼,讲技击实战。故每学一势均要晓拳理,明拳法,通医理,知用法。  相似文献   

2.
李春光 《武当》2012,(4):34-35
习艺三知·原文·一曰知明手何为明手或比刀比枪比棍比拳真正精神饱满劲力充足内容充实勇猛短毒一见间不觉令人退避三舍二曰知明眼大凡见人比枪比刀比拳比棍或于十目不合或于十三格有违即急为指点曰此枪刀拳棍出自何人当时为何样今差之毫厘后必廖之千里一经改正不觉令人悚然服之三曰知明目何为明目其于历代刀枪拳  相似文献   

3.
谭大江 《武当》2004,(11):5-8
邯郸顾脉太极拳的源流传承 在河北邯郸地区,继张祖意合太极拳发现之后,又得知又一家以前少为外界所知的传统太极拳门派。笔者是2002年在邯郸调查采访张祖意合太极拳时始知此拳。后经与当地知情者以及该拳一些重要传人更多了解,确知其为一支有较久历史的太极拳流派。这门太极拳今有几种称呼,有称“顾式太极拳”,有  相似文献   

4.
吴宪民 《精武》2003,(1):48-48
刘娃,河南周口人,心意门弟子,精技击,尤擅头打法,其功夫老到,谈拳勇者莫不知之。刘娃少时在清真寺学教门源术,觉并无出奇制胜处,遂奔走江湖,遍访各地隐逸,但皆无所得,后受艺于娘舅于化龙先生,日夕演练不辍,拳械俱造其妙,与人搏能腾身飞跃于丈寻开外,疾如鹰隼,令人防不胜防。  相似文献   

5.
拳术的力量,不同于本力和机械性用力。拳术力量的培养是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强化训练,才能获得意拳以站桩为基础,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训练方式,获得拳劲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所谓真髓是指“拳劲”而言。意拳站桩所培养出的“劲”称浑元力。我认为“浑元力”是指人体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浑元一体的力。我们通过训练获得浑元力,其关键在于怎样运用精神假借,使身体各部建立矛盾争力,进而使周身与外界建立争力,最终达到一动无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  相似文献   

6.
精研习拳之道,每练习一个单式,在手、眼、身、步、心、神、意、念的四法四功中讨分寸。一个拳式有8种练法。通俗解释为8种技艺,从起始习拳到上乘功法,一个拳式有8个层次的功夫,十分精妙。 1.粗练 所谓“粗练”,指初涉拳场,对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知之甚少,或粗知或浅知。导师无须深讲开合、虚实、阴阳、动静……只教授动作,先学会“划道”。为了便于记车每个动作的起止点,不要照葫芦画瓢。要一招一式做准确,不要落人“学拳容易改拳难”之境地。如果有时间,可以先学练“定式”,势熟练后,再练“连式” 2.严练 严练是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7.
棍,是意拳使用器械进行格斗、实战的一门功法。拳谚日“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意拳没有固定的招法和套路,只讲究在实战中随机随势,应感而发。通过意拳站桩、试力等各项基本功严格的训练,掌握了拳术的浑圆力后,就可以进行棍法的训练了。所以说意拳棍法的训练,其内涵的意念活动,身体各部的争力,完全与意拳的原则原理相同。意拳名家姚承光先生曾讲,  相似文献   

8.
鸣鹤拳传奇     
鸣鹤拳的源流始于白鹤拳。白鹤拳是流传于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等地的一种传统武术。其精辟的拳论和丰富多姿的拳法,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它创始和演绎过程中神话般的传说,更为人们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推手     
扈广平 《武当》2003,(8):20-20
拳架与推手 太极拳的拳架与推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拳架要经得起推手的检验,也是调校拳架的一种方法。太极拳能否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奇妙境界,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己知彼。习拳架是为了求得知己的功夫,习推手是为了求得知人的功夫。能知己,才能知彼。推手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李驻军 《精武》2009,(7):42-43
已故太极拳大家洪均生先生,师承名门,艺高德劭,遍植桃李于天下。因他淡泊宁静,不喜张扬,故世人对其生平、拳学思想知之不详。近些年随着先生的武学价值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其太极法门遂成求武者竞相追逐学习的榜样。适值先生诞辰之际,作为先生的拳学传人,笔者不揣浅陋,撰文对先生的生平及武学成就作一简介,一来以资纪念先生,二来以飨后学。  相似文献   

11.
林俊岸 《武当》2014,(11):15-16
汉唐之际,贤侠剑道之宗风,漫传于世,泛波于俗,以武演道、以武隐真之修真炼气之术流入人间,演化为先天拳等太极拳之修为。武当玄真神剑门李慎强说:“正阳祖师(钟离权)参天地之造化,合兵家之奇,将先天导引修真术六势,演为二十四势,称先天拳。”(李慎强、谢文剑《无极门武学揭秘》)唐时,李道子传有先天拳一脉;宋时,陈抟老祖将先天拳演变为无极拳;明时,张三丰祖师纳拳于丹道,创太极丹道。因先天拳原属宗传,习者不多,世间少知。  相似文献   

12.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3.
拳学对力量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拳学是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其技术动作没有力量做保证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在中国武术界有“一力降十会”的说法。在拳学中把未经过拳学训练的力量叫本力。而拳学中通常所说的力,是指经过独特的功夫训练所培养出来的协调的、整体的力量,也叫功力,而不是笨拙的蛮力。  相似文献   

14.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5-55
横拳是五行拳的母拳。横拳的要点在一个‘衡’字上。我们知道重心是五行拳的重中之重,只有身心平衡了,才能确保起势、出势的准确,才能达到拳论所说的:“出手横拳势难招”。很多人横拳玩了半辈子,仍然是练时发不出劲力,更谈不上用时的“出手见红”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练横拳的人只知二五不知有一十。所以说,没从根本上理解横拳重心重于一切的深刻含义,是无法理解古人所说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见势而进,随势而退”的妙谛的。  相似文献   

15.
静磨剑 《武当》2012,(5):25
形意拳有阴阳五行之说,一般流行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并联系到劈、崩、钻、炮、横五拳相生相克,这些都是牵强附会,毫无拳学意义。王芗斋宗师早在四十年代答记者问时就说:"要知形意嫡传,……亦无五行生克之论,不过指五种力之代名词,非手法与套也。……非若今人动谓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见,一再思之,然后出手以应敌,鲜有不败之者。""金木水火土",其实是形意拳前辈比喻形象的  相似文献   

16.
陈平秋 《精武》2007,(7):22-24
关于余拳,我要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由于它的传人保守,我只能间接地窥见一斑,不可能全面地介绍;二是我在文章里也曾经间接地介绍了部分功法,训练方法。下面仅应爱好者们的要求,尽力归纳和具体地介绍我所能知的余拳的功法训练和招术特点,供爱好者们参考,也请真正的余拳高手指正。  相似文献   

17.
程元江 《精武》2007,(7):13-13
在武术之乡菏泽地区广为传练的少林洪拳功法中,有一种刚猛硬狠的拳功——洪门硬刚拳。习练洪门硬刚拳能使双手力大无比,筋骨强健,出拳虎虎生风,用于实战搏杀凶猛霸道,威力十足。洪门硬刚拳练法简单、实用,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玄奇,现将其功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胡振国 《武当》2001,(2):33-36
“红孩拜观音”拳又称独立拳,共有七十二式,是少林南派传统套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正宗“功夫拳”,大江南北流行甚广。其拳尤重于下盘稳固,要求做到动静合一,亦刚亦柔,连绵不断,定势分明。用“快、慢、准、稳”四字可概括之。即快时如流星,慢时似行云,姿势须准确,步法要稳健。通过长期锻炼,可提高人体之素质,达到祛病延年之功效。其拳风格独特,切莫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9.
车星辰  郭一民 《精武》2005,(1):36-39
内功大架子是西北疯魔拳械体系中重要拳架。此拳练习时功架极为开展,颇费功夫。因此,进入疯魔拳门的好多学子,内功架子练不到一半,便因难受其苦而悄然遁去,所以此拳流传不广,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20.
王奇勇 《武当》2000,(5):29-29
内家拳法之桩功,是以修炼精神、意感、形体五弓等,使之统为一体而产生出浑元整体劲力为要义。其修炼程序是先静炼,后动炼。静练为功,动练为拳,动静互合为真拳。也就是说,内家真传拳法是由“静桩”和“活桩”组合而成的一种拳法。其特点是:拳中有功,功中有拳,拳功互合,内外兼修。形体五弓,指的是两臂、两腿和整条脊柱。五弓的修炼,是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使五弓挺拔舒展,张蓄饱满圆活,处处蕴含有弹性而具备阻挡或反弹敌方的来力和具备松活弹抖及其它发劲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