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保军 《新闻界》2020,(1):39-45
在当代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科层面,实际存在着多种名称或概念(有些准确,有些模糊),诸如新闻学、党报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学)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但又互有区别。最基本的关系是:党报理论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的理论立场和基本方法。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就是以中国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特别是以"党媒"新闻宣传活动、新闻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党报(党媒)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闻学。其中的"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新闻学的特征描述,"社会主义"则是当代中国新闻学性质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与新闻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的价值取向上虽有相同之处,但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杨保军 《当代传播》2020,(2):19-23,36
在"是什么"的意义上,特色问题就是特殊问题,而特殊问题本身是普遍现象,即所有事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当代中国新闻学有自身的特色问题,即有自己的特殊问题、个别问题。特色问题主要根源于整体的中国实际,表现为当代中国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新闻学,"党媒"理论是其实际上的主体内容或"硬核",表现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学术目标不仅在于揭示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规律,更在于探索中国新闻现象的特殊规律,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三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特色问题是历史性的问题,有些特色会褪色、淡化,有些特色会增色、浓化,有些特色会消失,有些特色会新生,因而,特色问题是需要持续关注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叶俊 《青年记者》2020,(9):83-84
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客观主义”新闻学有何本质上的不同,是政治上的、道德上的还是科学上的?这个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也是我们树立理论自信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人类能否生产出一种超越二者对立的更具兼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范式?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提升中国新闻学国际话语权、对世界学术作出理论贡献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6):17-29
2018年对于中国新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年。因为2018年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诞辰百年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代的一年。所以,站在今天,回顾中国新闻学的百年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简言之,即既可"承前",又可"启后"。"承前"是指,继承中国新闻学经过几代新闻报人与新闻学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历经理论孕育期(1834-1917)、奠基与多元发展期(1918-1948)、"苏联化"和政治化时期(1949-1977)、调整重建与发展繁荣期(1978-2017),从无到有,由术入道,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不断发展壮大,所形成的三种贯穿新闻学发展始终的研究传统:业界的实践新闻学研究传统、政治新闻学研究传统、学术新闻学研究传统";启后"是指,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但中国新闻学要想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模式,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则必须从现实中中国新闻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历史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脉这两个维度出发,为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找寻新的发展出路、方法,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围绕国内首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作“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出版,专家学者就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建构”“如何建构”和“建构走向”等话题展开研讨,指出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是科学地追求真理、用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是打破资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套路的要求,是体现中国新闻学学科独特性的现实需要;在建构路径上要立足两大实践,践行四大方向,实施五大举措;在目标面向上,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思想上走向实事求是,立场上走向治平之学,定位上走向人民性,目标上走向对话性。  相似文献   

6.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22,(2):4-5
<正>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人们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我国新闻学术界的当务之急。实现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构建上的突破,创新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思路非常关键。第一,比较中西新闻学话语体系差异。中国特色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在话语体系上有诸多差异。在功能定位上,中国特色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西方新闻学强调新闻媒体是“第四权力”;  相似文献   

7.
宁玲 《新闻传播》2012,(6):17-18
中国传统的"士"阶层和过渡时期的知识分子之所以不能创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学理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只是把新闻视为救亡图存或者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并不能将新闻看做一种独立而神圣的事业来对待。只有待新闻界知识分子真正成型之后,才能凭借他们对新闻学的终极关怀去创立独立的新闻学理论。因而,新闻界知识分子的成形是中国现代新闻学理论得以创建的人文基础。当然,中国新闻学理论的创立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的结果,是新闻界知识分子吸收西方新闻学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潮的重要特征,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却常常被诟病为"缺乏批判性".面对这种质疑,本文重新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批判传统,从历史中检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批判性内涵的生成路径,即实践中的"战斗性批判"和理论中的"学理性批判".以史为鉴,返本开新,在把握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
形塑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新闻传统,是独具特色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新闻业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也是新时代创设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恰当历史起点.这一新闻传统涉及观念形态、知识体系、道德伦理、组织建制、操作实践等丰富内容,形态完备,蕴涵深厚,理应提升到“新闻文化”的高度加以把握.本文认为,在既有的延安新闻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从人类文明和新闻文化的高度来观照这段历史遗产,有助于打开新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意识,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学提供基础知识,乃至为中国特色新闻学构建某种“元理论”.  相似文献   

10.
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与郜书锴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本刊2009年第3期郜书锴博士<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一文的回应文章.作者郑保卫教授表示赞同郜博士的一些观点,但不同意该文的整个基调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作者认为"中国新闻学经过30年的建设非但没有发展,反而是日薄西山,走入了黄昏"一说,不符合新闻学科发展的实际状况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能够消除该文的一些不利影响,还新闻学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新闻学研究始于17世纪中叶的德国,19世纪30年代后随着欧美近代大众化报业的兴盛而渐次发达。在社会科学领域,新闻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我国近代新闻事业落后于西方,新闻学研究也起步较晚。19世纪70年代,一批先觉的知识分子在创办近代民族报业的同时,开始对报刊的性质、作用等进行初步的学理探讨。进入20世纪,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日益发达,新闻学研究也相应展开,新闻学从鲜为人知逐渐发展为一门可以和其他门类的社会科学分庭而立的显学。考察20世纪百年间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历…  相似文献   

12.
南迅 《新闻记者》2003,(7):25-25
南京大学新闻系丁柏拴教授的两部新闻学新著 《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分别由新华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丁柏栓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一书,是由他主持的教育部“九五”社科规划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由他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9,(4):11-26
中外新闻学最初都是人文学科的旁支,新闻学专业大多起源于文学专业,新闻学缺乏受人尊重的学科地位。经过一百多年的学科建设,新闻学逐渐摆脱了"新闻有学无学"、"新闻是学非学"等问题的困扰,逐渐发展成一门人文与社科交叉的学科。然而,新闻学总体上还是一门理论门槛低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不够聚焦,学术共同体达成的共识性理论不多。进入21世纪新闻传播权的分化使新闻传播逐渐向公共传播转变,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均出现了重大变化。当前新闻学研究需要不断创新研究范式,努力规划新闻学的理论谱系,重建新闻学在学术场域中的地位。中国学者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学想象力",不断从民族场域、国家场域转向国际场域、世界场域,努力为全球新闻理论建设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由西方新闻学者提出的,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而不论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对新闻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当前,学界主要从新闻事实的自身价值、新闻发布者和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学教育的火种是在北大点燃的。191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开设新闻学课程:该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专业期刊、所以说,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提升当前新闻学研究水平有两种必须的路径:一是"走出"新闻学,即以跨学科的视野进行学科融合;二是"走入"新闻学,即以新闻学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为基础,真正进入新闻学自身研究领域。"走出"与"走入"是新闻学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新闻教育扩张、学术队伍结构变化、学科特征等的内在要求。"走入"新闻学的问题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走出"与"走入"相互联系,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7.
北洋时期,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起步,新闻学研究社团出现,新闻学期刊、著作创刊和出版,一批带有启蒙性质的新闻学者脱颖而出,这些都代表了中国近代新闻学的诞生。纵观这一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主要有由"术"到"学"、西学东渐、新闻本位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22,(1)
作为学科的现代新闻学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闻学是研究新闻现象、新闻活动的总名称。新闻学是历史性的存在,人们回望反思新闻学的历史演变或前瞻新闻学的未来发展时,会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新闻学赋予不同的定性名称。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一系列新兴媒介技术造成人类新闻活动以及传统新闻业革命性变革后,新闻学也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各种新的名称层出不穷,在不同视野、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新闻学的时代性特征,但一些命名也比较随意,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新闻学经历了单一报学(印刷新闻学)时期(第一时期)、印刷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共在的时期(第二时期),这两个时期一起构成了学界通常所说的"传统新闻学时代"。互联网诞生后,新闻学逐步开启了相对于前两个时期的第三个时期或相对前一时代的第二个时代。于是,如何命名第三时期或第二时代的新闻学,使新的名称既能反映当今的实际、又具有充分的历史包容性和未来前瞻性便成为问题。命名新阶段或新时代的新闻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依据是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与传统新闻业时代相比,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实质性变化是:由职业新闻活动为主转变成了职业新闻活动与非职业新闻活动共同构成的社会化新闻活动、融合性新闻活动;由"人主体"新闻活动为主正在向"人主体"与"人机交互主体""智能体"相融合的新闻活动形态转变。因此,新时期的新闻学,比较合理的总体命名应该是:融合新闻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由清华大学教授李彬与清华大学卓越访问教授赵月枝主编的"中国新闻学丛书"(第一辑10种)出版发行,丛书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为主题,从不同侧面系统总结中国新闻学的历史源起、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最近,本刊记者就中国新闻学建设相关话题专访了"中国新闻学丛书"主编赵月枝教授、李彬教授。  相似文献   

20.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