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匆匆的日子,带走的是  相似文献   
2.
本文抽取百年新闻述评样本为研究对象,勾勒出报道型述评的流变路径,将其划分为发生与暂退、革新与复兴、平稳与理性三个时期。同时,在对报道型述评进行现状和特征归总的基础上对读者需求、文体意识与建设理念进行流变论析。  相似文献   
3.
刘英翠  饶鉴 《编辑之友》2017,(9):97-102
借助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中的内容研究方法,文章以“题材话语”和“思想话语”为切入点,对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新闻述评进行了分析,并认为“题材话语”是围绕“服务事实、侧重军政”展开,而“思想话语”则围绕“意在抗争、旨在宣传”展开.同时认为,民国报刊新闻述评之所以呈现出上述话语特征,是对救亡图存和国富民强追求的外在使命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内在传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围绕国内首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作“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出版,专家学者就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建构”“如何建构”和“建构走向”等话题展开研讨,指出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是科学地追求真理、用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是打破资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套路的要求,是体现中国新闻学学科独特性的现实需要;在建构路径上要立足两大实践,践行四大方向,实施五大举措;在目标面向上,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思想上走向实事求是,立场上走向治平之学,定位上走向人民性,目标上走向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1949-1956年是我国期刊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河南省在此期间共创办期刊11本,其顺应时代主题而出现,并在各自的领域内进行"维模",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对新中国初期河南省创办的期刊进行编辑传播学研究,便于我们梳理和了解当时期刊的编辑传播现状.  相似文献   
6.
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是国际新闻报道中经常会被提及、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种报道准则,但从国际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方面来看,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涉及主体之间关系、提出认识论领域的主体间性开始,媒体责任与民族意识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一个哲学层面的解释.作为二者存在主体的"新闻工作者"和"一国之国民"在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中凸显出了强烈的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也便成了解决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责任和民族意识发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媒介变迁促动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总伴随有不同的特征,从总体发展态势而言,变化可称为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新闻语言的发展亦是如此。新闻语言从语言中衍生出来之时就已具备很强的独特性,在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体阶段之后,不同表现形态的新闻语言之间各司其职、并行不悖,虽偶有竞争却也无伤大雅。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到来,新闻语言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化,然而作为新闻语言发展的根本特征,变化的出现也是具备一定原因的,如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新的语言发展态势等。  相似文献   
8.
沙棘体内酚类物质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影响了基因组DNA提取的产量。采用改良CTAB法对观光木基因组DNA进行提取,经过紫外吸收、琼脂糖凝胶电泳、双酶切和AFLP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基因组DNA吸光值OD260/OD280为1.7~1.9,DNA无降解现象和杂质污染;基因组DNA双酶切彻底,并且APLP扩增的条带较多而且清晰。从而建立了适合沙棘AFL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为利用AFLP标记对沙棘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破解新闻述评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困惑,文章引入西方解释性报道作为参照,并以源自语言学的话语分析学说为工具,对新闻述评的民国期予以文本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了三种文本类型并析得了新闻述评的主要特征,由此得出结论:新闻述评是一种与西方解释性生报道不同的颇具中国特色的特殊文体.  相似文献   
10.
韩国影星崔真实走得很突然,关于谁是真凶,大家莫衷一是,但这起事件却在激起网民大讨论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网络公共舆论的争鸣.其中一家网站上写到:崔真实的死,让这个国家的网民看到,不负责的言论杀伤力有多大.网络公共舆论应当走向何方,舆论场把关何时才能形成体系、走向正轨?这些问题应该开始触动媒体研究者的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