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主张“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学思想。这一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课堂必须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教学情境、实施教学评价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两者之间能否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这一问题上,“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前者片面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学生的绝对服从,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后者则片面强调儿童的绝对中心地位,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这两种极端理论的缺陷逐渐暴  相似文献   

3.
捕捉《渡船》的中心是教学的难点.我在指导学生时是这样安排的.1.找中心人物.我先问:“本课写了很多人、谁是中心人物?”有的说是:“年轻的妈妈.”有的说是:“生病的小孩.”有的说是:“奶奶.”我说:“都不是!”最后有位学生半信半疑的说:“不相识的热心人.”我果断的说:“对了!就是这些不相识的热心人.”学生议论开了,有持反对意见的;有将信将疑的,有略有所悟的……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求答案:文章虽然对年轻妈妈的描写春墨最多,但不是作者要赞美的对象,是表现中心的陪衬;而病孩是故事情节的线索,奶奶是事情原委的补充说明;而作者赞美的是渡船上一群不相识的热心人,这才是文章的中心人物.2.听议论.为了捕捉到课文的中心,我引导学生“让我们来听听这些不相识的热心人的议论吧”,指导学生阅读第4—41节内容,边读边思  相似文献   

4.
有时我们听到学生说:“上学念书真没意思。”有时我们还听到教师说:“这帮学生根本不学,净外路精神。”被称为“外路精神”的学生,想必就是那些认为“上学念书真没意思”的学生。我想,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正是教学质量不能大面积提高的问题所在,而有“外路精神”,说明他们的智力并不差,这正是我们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5.
给中学生讲哲学课,要抓住每个问题的中心论点,运用主要论据,结合一些具体事物,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分析研究。这样可使学生对中心论点理解得比较深透。我们讲“规律的客观性”这个问题,先从学生最熟悉的“水”这个具体事物来分析研究,逐步引入。“水向低处流”,这是普通的常识,也是学生非常清楚的一个原理。教师问:“水能不能向高处流?”学生都说:“不能,它一定要向低处流的。”“好,那么这就是它本身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大家都在探讨。有一种叫“中心”论,如“以写为中心”、“以读为中心”、“以说为中  相似文献   

7.
数学家冯·诺依曼说:“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显然,数学教师是这智能领域中的中心人物,对传播数学和推动数学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教师的讲课是“乏味的”。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学生对数学缺乏审美能力所致。事实上,“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数学不热  相似文献   

8.
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与多元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润  史立英 《考试周刊》2007,(14):87-89
教育模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必然途径。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首先要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还要考虑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既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又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元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前说课一般包括四个环节: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仅有这四个环节是不够的,说课也要“说学生”。“说学生”与“说学法”看似相同,实则有区别。“说学法”,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说学生”则除了教学生学习,还要考虑全面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重知识掌握而轻语言培养,这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等各方面需要语言表达时捉襟见肘。也影响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本文从“教给学生怎样说”、“鼓励学生勇敢说”、“创造机会让学生说”、“激发学生主动说”这四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  相似文献   

11.
批阅学生的日记时,学生日记中这样一段文字让我陷人了沉思:今天,看电视时,电视上介绍什么“热岛效应”。说城市的平均气温要比周围的乡村高,形成一个高温中心,就像一个个“热岛”分布在乡村之中。这种冷热现象让我联想到昨天我们班的语文公开课,我觉得这堂课就是我们班的“总导演”(语文老师)和“四大天王”与“五朵金花”的一场“超级表演秀”。  相似文献   

12.
“主导-主体教学模式”一方面吸收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教学模式的长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教学活动进程的条件下,对“教学活动进程”加以改造,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另一方面避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消极因素,如“以教师为中心”模式中的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模式中,因学生的自由度过大,而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等.应该说,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时常去兄弟学校听课,在这期间,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思索。那就是每每与学生谈话时,总会听到他们说:“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说是这样。”很少有学生说“我觉得……”“我认为……”。  相似文献   

14.
曹宏霞 《新疆教育》2013,(3):147-147
常常听到有的学生抱怨:“上语文课真无聊,我们挨着时间盼下课”;常常听到有的老师下课回到办公室说:“这节课学生死气沉沉”;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生上课都没精神,对语文课不重视,睡觉的人特别多”。但也常常听到有的老师说:“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师生共建和谐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我校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把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节的文娱活动课改为“说天道地”课,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或天文地理、科技动态,或社会见闻、校园现象,或国家大计、身边琐事,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12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2000余节“说天道地”课,在广大师生、家长中,乃至在社会上引起  相似文献   

16.
一、师生关系研究范式与回顾其一,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亦可称之为“教师中心”模式。此种观点将教育理解为一种纯粹对象性的活动。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两者是改造与被改造、影响与被影响的主——客关系。由此构成了一种典型的权威式的师生关系。其二,学生中心说,亦可称之为“学生中心”模式。这是针对“教师中心”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观点。在师生关系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是在学生学习中给予帮助,并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三,教师、学生双重主体说,复合主客体说亦可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教学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真正体验到书本中所说的事实。据大量实证研究显示,目前小学生在认知上的得分较高,而在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得分明显偏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上必须突破原有的“三个中心”。几年来,我们在这个领域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在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有关“科学发展观”一系列论述后,我们更加感到我们的实践是有价值的,我们也坚定了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展课堂教学、重新设计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信心。现将我们在探索中归纳出的“活动一体验一感悟”教学三步骤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是建国以来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持久的学术论争,众说纷云、莫衷一是.我们将沿着历史运行的轨迹,展示这一问题的研究概况,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一、历史轨迹教学过程主客体关系问题可上溯到本世纪初“现代教育”派“学生中心说”与“传统教育”派“教师中心说”的对峙和论争.赫尔巴特尖锐地抨击了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片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权威,宣称“按照方法培养(学生)心智的艰巨任务,从总体上讲应留给教师”,“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杜威则走向另一极端,在他看来,学生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是在经验中获得生长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的“学”是为了日后的“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中也提倡“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一)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须要帮助学生解决立意、选材、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等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无非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问题,前者是思想内容问题,后者是方法技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说就是作文教学的纲。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是我们改进作文教学考虑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