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编读往来     
《中等数学》2011,(8):16-16
1.湖南读者陈敬波来信指出,本刊2007年第6期《数学奥林匹克高中训练题(8)》第一试第三题为错题.2.陕西读者陈刚来信指出,本刊2011年第2期第29页第15题第(1)问第3行中"a"应为  相似文献   

2.
部编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5页例2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剩下的第三天看完。第三天看了多少页?(下文简称“例2”)一位老师在教学这题时,问学生:“这题的条件是什么?”学生答:“这题的条件是:一本《我们爱科学》有98页。冬冬第一天看了35页,第二天看了38页。”老师给予了肯定。这位老师在分析这题时讲:“《我们爱科学》这本书有98页,去掉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剩下的  相似文献   

3.
1995年物理高考题从题型、深度、难度及题量覆盖面等方面,都可以说是“恰发其分”。能紧扣教学大纲,紧扣考纲。与课本(第一、二册为必修本,第三册为选修本)内容联系紧密,有相似之处的题目占了大部分,达18题之多。如 高考第2题在第二册309页可找到答案。 高考第3题与第一册170页第1题和193页第3题相似。 高考第4题与第二册271页第4题相似。 高考第5题与第二册164页第1题相似。 高考第6题在第二册240页至241页有说明。 高考第7题与第二册339页第59题相似。 高考第8题与第三册100页第4题相似。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贵刊1997年第5期刊登了易同祥老师的《小学数学毕业综合检测题》。这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试题,对小学毕业班的数学复习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不知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排版的问题,在同期27页和35页所附的参考答案中有四处错误,应予更正。(1)填空题第2题“一个数亿位上是4,万位上是5,百位上是8,其余各位都是0,这个数写作(),用“万”作单位是()万。”其中第2空所附的答案为“40005.8”。根据数的改写,很显然在此答案的小数点后面漏写了一个“0”。因此,正确答案应为“40005.08”。(2)填空题第5题“当时钟为5点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夹角是()度。”所附答案为“78”。由题意可知:时钟为5点时,分针正好指向12,时针正好指向5,  相似文献   

5.
北京读者赵河来信,指出本刊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有如下失误,并提出了改正意见: 1.第32页右栏第18行: sinπ/9·cos2π/9·cos3π/9·cos4π/9·=3/16 应为:sinπ/9·sin2π/9·sin3π/9·sin4π/9=3/16。 2.第46页右栏第22行: 且 S_(max)=512/27 应为:且 S_(max)=256/27。 3.第14页右栏图9欠妥,此图当x=0时,从图象上看,似乎y=4。实际上,当x=0时,y应为1。此外,该图上两拐点的位置也不够准确,这两个拐点的坐标应为(0.6044,4.9125)和(1.4025,4.2582)。当然,这些函数图象,并不一定要画得特别精确,但图象上特殊点的坐标应尽可能准确一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第三册疑问较多,属于明显错误的就多达13处!现在一一列举,并试加改正,以求有益于教、有益于学。第一处:39页第10行,“竹蔑”的“蔑”字,是别字,正确的是“篾”。第二处:51页练习题,在填表作题中,“描写的角度”一栏里,“近景”与“远景”反了,应对调,才符合“由远及近,从粗到细”地对鲁迅外貌进行描写的文意。第三处:86页练习二,“联系上下文”领悟句子含义。第3题“我心里发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级中学课本《平面解析几何》(甲种本)的《教学参考书》中有三道题的解法值得完善。 1.第110页习题八第2题:“取经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轴,推导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参考书》上答案是“抛物线方程是x~2=2py(p>0)”。这种解答遗漏了一个抛物线方程x~2=-2py(p>0)。原因是只考虑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却忘记了焦点也可在y轴的负半轴上。 2.第111页第8题:“过抛物线y~2=  相似文献   

8.
聂琪 《语文知识》2000,(5):58-59
一、疏漏之处①第一册语文课本(以下未写明的均为第一册)18页第五题第3小题中词语辨析有“磨”和“冲”、”渍”,但在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以下未说明的均为第一册教参)中漏掉此词辨析答案。②课本181页阅读题需要修改的加点词语有“可以用”,但教参参考答案里漏此项。③课本161页第三题要求“其中第二段如果改成文字说明,表达效果将会如何?”根据本题用意,应该是把“第一段”改成文字说明。教参136页上说:“第二段如去掉具体数字,人们对荔枝的大小、重量及不同品种的轻重比较就不甚清楚。”这个答案也是针对第一段而言的,但是教参仍沿  相似文献   

9.
新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63页至264页是关于二重复句的知识。其所附练习题答案中,有两处错误。一题第五小题是一个复句:“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对这一复句的类型,答案是“假设”。这是十分明显的错误,正确的答案应是“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一书,在文字和符号、插图及图下说明等都存在多处错误.作为教科书出现这么多错漏总觉不妥.下面将我发现的错漏指出,请广大教师和教材编辑人员注意.1.第一册第112页,“小实验——筷子提米”,前 后矛盾:前面说的是装上“半杯”大米的玻璃杯,后面说的是可以把“装满”大米的玻璃杯提起来;2.第一册第124页,“阅读材料”倒数第三行“相当于130多米高的铁柱对底的压强”,应为“相当于1300多米高的铁柱对底的压强”;3. 第一册第141页图12—2中右边力的示意图,应将力“F=G-F_浮”画在上面且箭头向上;4.第一册第171页,图14—10中甲、乙两个图都是错误的:甲图中间一段绳子的下端应画在动滑轮的右边,乙图中间一段绳子上端应画在定滑轮的右边;5.第二册第22页,倒数第11行式子“(100℃~70℃)”应改为“(100℃~30℃);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一册170页第6题,是一个“猎猴”问题。我们可以做出“猴子不能避开子弹射击”的解答.为此,必须假定:1.声音不需要传播时间;2.子弹不需要飞行时间;3.不计空气阻力。在这里,猴子可视为“质点”,也可视为物体。倘若充分考虑题中“闻声”二字的物理意义,我们又可以做出回答:视猴子为“质点”,则子弹不会击中猴子;视猴子为“物  相似文献   

12.
鹤吻厂仁: 1 .2.3.6.了题答案:见2006年第1 2期; 4题答案:见附图; 6题答案:见附图。 …我们也"走"长征路(5期)答案  相似文献   

13.
更正     
《学习之友》2006,(3):47-47
本刊2005年第11期第14页倒数第2行的“60年”应为“360年”;2006年第2期第63页第2行的“天后官”应为“天后宫”,承蒙热心读者陈如锦、许旭绵分别来电指出,特此更正并鸣谢。  相似文献   

14.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2页第17题思考题是这样的:“用1、2、3、4、5、6、7、8、9九个数字,写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分数,每个数字只许用一次。”《教学参考书》上说此题“有3种答案……”而我们在教学中却找到了7种答案。 解这道题,可先将9个数字进行分组,再对各种可能的情况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进行尝试,找出答案。用9个数字(每个数字用一次)组成相等的3个分数,按每个分数所用的数字个数来分,有以下3种可能。 (一)3个数分别用2、2、5个数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两步计算的式题》第二课时(见部编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66页)一、复习老师要求学生说出2×6÷4与35÷7×8这两道式题的计算过程。二、新授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步计算的式题”(揭示课题)。请小朋友看这一题(板书72÷8+3),这道连除式题该怎样计算呢?大家看书上第66页的例2,看过以后请你说出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九册第20页例4、第2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2.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新编《几何》第一、二册中,研究顶角为三十六度的等腰三角形的例题、习题先后五次出现,(1.《几何》第一册第85页第2题; 2.《几何》第一册第116页第1题中的第①小题;3.《几何》第二册第39页第12题;4.《几何》第二册第138页“作正十、五边形”,5.《几何》第二册第146页第14题)。这些例、习题在初二、初三年级先后相继出现,其目的要求当然不同,然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却又构成了有机的知识“链”。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将知识“链”再织成知识“网”,这也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的内容,第21页第5题、第6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第八册第96页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用1、2、3、4、5、6、7、8、9九个数字,写出三个大小相等的分数,每个数字只许用一次。”这道题在《教学参考书》上提示说,“可以有三种答案:27/54=9/18=3/6,58/174=3/9=2/6,79/158=3/6=2/4。”究竟共有多少种答案呢?我认为满足条件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0~51页例8、例9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照课本“复习”的要求摆圆片,然后按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 一、操作学具,感知“倍”“份”之间的关系。 1.教师布置学生拿出12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3份或4份,并思考“每种分法中,每份有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幻灯显示正确算式及给学生作填空练习的填空题:12÷2=6,可以说把12平均分成___份,每份是___;反过来,也可以说___的2倍是12。 2.教师要求学生照“复习1”的样子摆圆片,思考:如果把第一行看成1份,这道题的问题应该问?用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