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审美意象的互文性特点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文本的不同审美物象所承载的审美意象,跨越了文本的界限,前后互补、对接和相互渗透所形成的特点。在鲁迅小说中,这一艺术现象通过“看客”意象和“吃人”意象的跨文本互补和对接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3.
意象的生成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精神和审美意蕴.从中国美学史角度溯本探源,“观物取象”,表明意象最初萌芽于人们对宇宙万物的模仿;人情显于物象,是意象生成的萌动阶段,物象被赋予一定象征意;“缘心感物”,主客体达到审美统一,心与物、情与景实现了双向互动交流.意象的审美形成是在“神与物游”情境下完成的,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超然艺术,专注于物我的完美融合.“象外之象”是对意象空间的弥补和填充,是旷然出脱的再生意象,是意象之境的再创造,是意象能够完美生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5.
作为内蒙古散文作家,舒正钟情于散文创作,近年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化散文和抒情散文。作家在创作中。摈弃矫揉,以传统抒情之美成就了一组具有审美意象韵味的抒情散文。“花”是舒正散文中最常见的意向。散文以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花”意象,与人生情感中最珍贵的亲情自然糅合成亲情之“花”的意象,素朴而令人感动,使舒正散文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中由诗人的主观心意(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等)与客观物象(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景物、场面等)融汇而成的富有蕴含与审美价值的具体情境.它作为生活外在形象与世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成元件,对此,胡应麟甚至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克罗齐也说:“诗是意象的表现”.意象是诗歌创作构思的核心,是决定一首诗的艺术价值品味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严奉戌 《湖南教育》2008,(12):24-25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简言之,意象即艺术形象,也就是被赋予了作者情感的、能引发联想的具体的东西。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传统抒情文学重要的审美对象,意象满蕴着作者的审美情感,也渗透着读者的审美领悟.秦词凄美柔婉的意境,蕴含于独具表现力的意象之中.词人寄意于象,以象尽意,使物象与自我意识交织,情语与景语交融,传达出哀怨的心曲,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张力.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首创了“审美意象”的新概念,促使“意象”范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处于审美主体意识观照中并在这种观照中呈现的.美的意蕴就体现在象与意、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自然契合中.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阅读主体的二次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10.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视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它既是一种主导文化,也是一种美学风格.就其起源来说,它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历史境遇的产物,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相对应的一面,也有相疏离的一面.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艺也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受儒家诗教的影响,总是把审美与道德纠缠在一起。20世纪上半地,中国学从西方引进美学,形成了支撑美学学科的独立原则:“超功利性”和“形象的直觉”。这两个原则不仅支撑了中国独立的美学学科,把美从道德的纠缠下解放出来,而且承担了新化运动“借思想化以解决问题”的启蒙使命。  相似文献   

14.
论视觉文化时代之审美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以视觉化占主导的时代,“视觉”和“图像”的转向问题已成为继“语言学的转向”之后又一个热门话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进程的逐步推进,以及在后现代个体通俗化的视觉诉求下,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艺术已经转移到符号和影像的生产工业之中,当代社会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视觉化时代审美的主体、对象、性质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嬗变,从而对人类自身的心性、审美观以及审美艺术自身的现状和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发展几千年,其内涵丰富深奥,不一样的语境表现的内涵也是不尽相同的。上个世纪80年代文艺美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化,促进了我国艺术、广告、服装等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对语境做了简单的概述,通过中西方文化等差异来对比,得出在运用文艺美学后中国语境要表达的内涵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气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区别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文章从天之元气、人之生气、文之气韵三个层面探讨气论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文合气,回环呼应,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艺谋的很多影片都是从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出发,以各种带有暗示性、寓意性的形象构建出一种朴素的中国传统文化风范,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符号。本文即以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载体,从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元素着手,探讨其以不同形式和状态的异样呈现,分析其在电影美学上的暗示,从而揭示影片中女性的独悲剧。  相似文献   

18.
汉英语言中颜色有不同象征意义,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这种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中西文化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象美”和“禅态美”虽然产生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 ,但其共性还是较明显的 :一是直观居中的思维方式 ;二是具有相似的核心范畴 ;三是悬置现成经验。中国禅宗可以与西方现象学平等对话 ,并且我们能够突破“中—西”对立模式 ,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态美学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服饰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儒家服饰礼制、佛教人体美学和佛教造像服饰的中国化特征以及传统儒家服饰制度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论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佛教的服饰制度在人体美学思维观念和服饰文化观念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以此探究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