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袅娜花枝含深意——论宋词中的簪花、戴花意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簪花、戴花是宋代的一种宫廷礼仪,又是宋词中常用的意象之一。此意象既包含有丰富的意蕴象征,兼有礼仪、喜庆、怀人、惜时、黍离之悲、傲岸独立人格等不同的人生境界,又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是宋词众多意象中较为特殊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簪花是宋代一种重要的宫廷礼仪活动,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作为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意象群体,簪花有着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中,在佩戴、装饰以示喜庆这一基本意蕴基础之上延伸发展而来的辟邪趋吉,渴求长寿及科举及第等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引人注目,这大大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使宋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突出地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03-106
"黄粱"作为文人梦的象征,源于沈既济的《枕中记》,至宋代成为诗歌中较常见的文学意象。宋诗中的黄粱意象由唐传奇文本衍生而来,其表现形式多样,具有避世求乐,万事无常,人生易老,超俗去欲等意蕴内涵,体现出悲凉、伤感、旷达等美学特征。黄粱意象于宋诗中勃兴是当时社会现实和士人心态的折射,是后世戏剧等文学形式借鉴改编的创作基础。  相似文献   

4.
宋代男子簪花现象多见于正史、诗文、笔记小说中,根据男子簪花的场合,可以将其划分为"朝廷礼仪簪花"与"民间喜事、节日簪花风俗"两大类型。男子簪花在宋代发展到了极致,这与宋代社会的高度繁荣以及花卉文的成熟密不可分,另外皇帝个人推行、朝廷倡导节俭和民俗民风影响也是促进男子簪花在宋代成为流行风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传刚 《文教资料》2009,(11):12-14
宋诗中的“鹧鸪”所指有两个方面:一为动物学上的鹧鸪,诗作主要是取鹧鸪的形(斑)、声(啼)、态(飞)入诗,构成了鹧鸪斑、鹧鸪啼、鹧鸪飞三个意象,有着较为丰富的文化意蕴。二是乐曲的代称,为抒发相思别恨或歌唱男女爱情的流行乐曲。  相似文献   

6.
六朝时佛教月意象意蕴和诗歌月意象意蕴有着某些相同之处,这使得二者的相互交融成为可能。然而,佛教与诗歌月意象的相互影响不是即时显现的,而是滞后的,这种影响在唐宋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禅诗月意象诗意化、审美化;诗歌月意象意蕴更丰富、境界更高远,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7.
簪花戴花是宋代朝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仪制度。此风影响所及,在朝廷,它被当作喜庆欢乐的象征;在士人眼中,它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荣耀、一种特立独行的炫耀、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民间,它是一种日常对美的自觉追求。由此可见,这种礼仪制度对宋代社会各阶层人士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艳飞  于琨 《考试周刊》2007,(39):137-138
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之一,水意象在某些方面的涵义具有约定性,水象征时间的流逝是最具约定性的一个涵义,除此之外,诗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境遇又使之产生了情感意蕴、隐逸意蕴等。本文仅就杜牧诗歌中水意象的丰富意蕴加以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意义上来说,意象就是作品艺术形象中具有特殊意蕴的那一部分。在一般作家的笔下,人物是被当作小说中的形象加以塑造的,而到了余华这里,很多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形象,具有特殊的意蕴。论文主要论述了余华小说中的几类人物意象:符号化的人物意象、儿童意象、非正常人意象、父亲意象、女性意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芳草意象进行浅析,即芳草意象溯源和芳草意象的意蕴分析。在芳草意象的意蕴分析部分又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芳草分别表现了感叹人生的愁、怀古伤今的愁和离别远思的愁。本文力图通过芳草意象的横向和纵向分析,从而探究其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宋初诗坛的“白体诗”创作蔚为风尚。诗人们主要继承了白居易后期的唱和诗和轻松休闲的闲适诗,以吟咏性情见长,语言浅近率意,不事雕琢。形成“白体诗”这种风格的原因,除了宋初统治者建立的文官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实施的“三教并立”政策和其自身的喜好外,也与宋初文人士大夫们形成的安时顺命的人生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诗词里的意象词汇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诸层面,其被艺术化过程当与唐宋社会生活变迁息息相关.比如唐诗宋词的“南浦”,一如北方的“长亭”,常常被用来代指南方送行的场所.但宋代诗词中的“南浦”,尤其对举名词“西山”、“南浦”,在其成为意象名词之初并非泛指送行场所,至少在宋代文人赋予其意象功能之前还仅仅是某个景观方位名词.然而,由唐到宋,随着市俗文化的发展,这些原本朴素的地理方位或景观名词被文人们在诗词之中大量使用,从而赋予其多重的文化意蕴,进而借助其市俗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态,勾勒出浓重的艺术情感.  相似文献   

14.
将唐宋元三朝诗歌作为各自独立的整体放在一个认知框架内来比较特色与高下,就是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它也是明人进行诗法选择和建设展开明诗学的重要方式。明人的三朝诗合论大致有比较宋元诗、否定宋元诗、肯定宋元诗及反复等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南宋江湖词人,以群体隐逸的空前规模,带来了隐逸文化在宋元之际的空前繁荣。他们终生布衣的生活方式、闲人食客的社会角色、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隐逸高蹈的审美趣味,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表现了士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特情感,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使群体的创作共性凸现出来,呈现出统一、鲜明的创作风貌,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可供批判、继承、效仿和学习的范型,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以其对文人日常生活细致生动的描写,成为宋诗中文人诗的名篇。但在诸本文学史称赏这首诗的闲情雅致之时。却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着陆游在特定时间与空间下形成的调怅“无聊”情绪,这首诗是英雄失路的另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7.
肖阳   《培训与研究》2010,27(6):12-14,29
姜白石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泽被深远,有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文章从其词中诸多饱蕴感情色彩的意象入手,在把握"清空"特点的同时,对其文化成因、心理渊源、社会背景、人文思潮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并阐析词作背后深蕴的创作心理,探索特定的生活境遇和复杂的人生态度对作品的影响,从而对白石在两宋词坛上的地位作出进一步的观照。希求以形而上的理性思索穿透文本,直窥词人高迥的精神面貌和深层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8.
毛滂是北宋中后期一位诗、词、文俱善的知名文人。毛滂的诗歌常出现茶、酒、诗等人文意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人日常生活雅化的趋势。而这些雅致的人文意象同其诗歌中清淡雅洁的自然意象相互辉映,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毛滂诗歌清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词中出现了大量的言愁词,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表现男女恋情的相思词;倦旅思归的思乡词;表现壮志难酬、抒发身世感慨的词;伤春悲秋、叹老惜时的闲愁词。言愁词的产生与对"人"的价值和地位的肯定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