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砚斋集》中,刘应秋能够灵活使用不同典故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或抒情言志,或送别赠友,或写景记事,或唱和宴饮,同时通过一典多用、类典叠用、活用化用等不同手法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修辞效果,也显示了刘应秋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刘应秋所著《草堂说经》《草堂说史》,是陕南重要的清代经学史学研究文献.《草堂说经》从"经世致用"的目的出发,主要发明拓展了《易》《诗》 《书》 《礼》关乎治政的一些意蕴,对经学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草堂说史》主要从各段历史中有关修身、选贤、理财、法制、治国等不同事件出发,揭示历史隐微,昭示历史教训,对当代亦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仅《继雅堂诗集》有十五卷写于陕西任职期间,这些诗歌是清代诗歌和陕西地域诗歌史料的重要资源。本文对陈仅诗歌的创作情况、题材和体裁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做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清代文学研究者和陕西地域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刘应秋作为安康地方文化名人,其诗文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刘应秋诗歌的题材有的来自地域山水景物,有的来自地域历史事件,有的来自地域民风习俗,甚至其情感历程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分析安康地域文化对刘应秋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助于界定刘应秋诗歌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刘应秋的山水诗是对安康地域山水的诗意描写,也是诗人行踪游览景点的记录与感慨。其山水诗有传统山水诗歌的隐逸避世情怀,更有咏怀抒情、历史兴亡等人生思考,这是对山水诗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杨万里的序跋文讲求立意.重视文章的结构形式,这是他散文理论“定法”的很好实践。同时序跋文又有求真、求活的特点,注重诗、文、画的会通.风趣有味,是他“活法”理论在散文领域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唐代散文的变化是随着儒学的复兴一起变化的,分三个阶段,重儒兴学,文质初变阶段;儒、释、道并重,骈散相问;儒学复兴,古文运动.  相似文献   
8.
郑继猛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2):11-14,18
刘应秋《一砚斋集》中有乐府诗二十二首。这些诗反映了作者多向度的情感价值和心理动态,从中可见其在动荡年代艰难的生存过程。刘应秋的乐府诗既继承了前代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同时又有所创新。研究这些乐府诗,将有助于我们梳理清代乐府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韩愈对屈原文学精神的学习和继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因而能不顾个人安危,勇于讽谏君王;其次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才观和处世观.在其诗歌中共同反映出了对埋没人才世风的厌恶和严厉批判;第三是韩愈和屈原在精神上的相通,即自励自强,保持自己追求高洁人格,不附和世俗的脱俗品格;第四是文学创新精神的相同,重视和崇尚独创,呈现出鲜明的独立个性.  相似文献   
10.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里称:"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孟元老语言从俗的写作心理,认为其目的是为了唤醒读者阅读联想的在地感、认同感和熟悉感.由此实现作者、读者间的互动交流、分享亲切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