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分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  相似文献   

2.
我们从抽样分析一版头条新闻中发现有“五多”:头条份量不足多;会议消息多;时效性不强的新闻多;长新闻多;可读性不强的新闻多。头条新闻“五多”的问题,在新闻界具有一定代表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同采编人员缺乏读者意识有关。党报是为读者办,办给读者看的,就要研究读者对报纸有哪些心理需求?经常提醒自己:假如我是一个读者。  相似文献   

3.
由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沈阳军区前进报社联合举办的辽宁省报纸评论工作研讨会,去年底在沈阳举行。来自省直和各市报及部分企业报的30多位总编辑参加了会议。与会同志认真分析了全省报纸评论工作的现状,研究和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报纸评论工作的问题。与会同志提出,现在报纸评论虽然数量不少,但质量有待提高,存在着针对性不强,缺乏深度、力度;群众性不强,文字呆板、缺乏文采、篇幅偏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对报纸评论工作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邓拓同志是位卓越的新闻评论家,在评论写作和报纸评论工作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报纸评论理论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任何一篇社论都应该有的放矢。它必须针对全体读者或一部分读者的需要,向他们不仅说明某一问题的迫切重要意义,而且解决某一问题的全部或一部。这就决不是漫谈或泛论所能够代替的。”(《关于报纸的社论》)邓拓依据社论不同的内容,把社论分为三种,一是解释性的评论,二是对各项实际问题和部门问题的评论,三是一般政治宣传、节日、人物、  相似文献   

6.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刊登了这篇调查性报告后“合众国际社”发了该文的摘要,许多报纸加以刊载。美国较有影响的大报《华盛顿邮报》并作为特稿全文转载。《评论》1981年9—10月号的“出版人按语”说:“一位读者问道:‘斯凯夫先生相信保守思想,他把几百万美元捐给宣传他所相信的思想的一些新闻组织,这有什么可怕呢?’我们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尽管《评论》对斯凯夫先生的一些办报活动提出问题,他则是有权自行捐赠巨款的。虽然如此,这些巨款仍然构成一种令人震慑的现象,所以应当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7.
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中认为:“遣词造句,语言修辞,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个问题。一篇评论的语言好不好,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文风,这是因为新闻评论天天同读者见面,而新闻评论的语言在读者中,特别在青年中有一种无形的示范作用。”看来,能影响“一代人文风”的作者,必当用最好的语言艺术来驾驭新闻评论,以示范于读者了。  相似文献   

8.
一天,一个农民去找生产队的记工员查对劳动工分,挨了一顿“刮”。记工员对他说:“你出工又不积极,找岔子倒算得一个”,弄得这个社员闷闷不乐,憋一肚子气回来了。这件事情涉及到基层干部对群众的态度问题,也关系到农民当家作主的问题。可是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过去很少关心。即使在报上评论有关干部作风的问题,也只是笼统地从大的原则上提一提,缺乏具体分析,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是用钝刀子割肉,半天也没有割出血来。最近我们检查了工作,发现以上这种问题长期没有解决,是因为我们报纸工作者的群众观点不强。群众  相似文献   

9.
评论的力度     
新闻评论,特别是作为报纸的“旗帜”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观点正确、导向正确的同时,论述还必须有力。我们有时说一篇评论分量不足,并不是因为它的观点不正确,而是它的论述过于空泛,缺乏深度,缺乏力度。这样的评论就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难以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评论是发挥党报指导性功能的最重要的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论述缺乏力度,话说不到位,“旗帜”就很难鲜明得起来。增强力度是提高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怎样增强评论的力度?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八月十八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评论:《扫除青少年吸烟的坏习惯》。编者在评论中独具匠心地插入了三幅漫画,形象而又幽默地点出了这篇评论的主旨,一扫此类评论常有的那种“沉闷”气。这种文图并茂的评论,在报纸宣传形式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突破。多年来,我们的报纸上似乎通行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文图并茂与评论无缘,评论只能“严肃”。所以在读者的印象中,报纸的社论、评论天生是“板着面孔”的。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评论文章是报纸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固然要庄重,在理论上要严肃负责,一  相似文献   

11.
新闻小言论是设在报纸要闻版或广播电视要闻节目中的群众性专栏小评论,简称小评论,它兼有政论和杂文的特点。新意,是小言论的明珠。没有明珠的小言论就黯然无色,即使指导性很强,读者不愿看、不想听或接受不了,也就发挥不了作用。 在实践中,我以为要使小言论打得响,使读者感到有意思,就要围绕“新”字做文章,即在问题新、道理新、角度新、观念新、语言新的“五新”上动脑筋、想办法。 问题新,就是所谈的问题是新近出现的问题,所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抓住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2.
我们执笔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从作者写作初衷来说,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主要是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抓“难点”,二是善取“类型”。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既要有所感而发,又要有所为而评,既要有新闻性,更要有指导性。只有抓住人所关心、众所牵心的普遍性问题,敢于就国计民生、大政方针方面选题立论,评论才能高屋建瓴,片言立要。但重大问题往往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新闻报道的“难点”。从此立论,具有显著性,但也容易缺乏新闻性,流于老生常谈。所以,许多一题一论或一事一议的评论,喜欢避其“难”而取其“易”,小角度,小题材,敲边鼓,绕圈子,其结果往往得之“新巧”,失之“厚重”。《“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以下简称《香》文)却挑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诚然,读者对绝大部分新闻性报纸总是匆匆翻阅,睹“新”为快,无意再度回首,并连带着使评论也即刻成为明日黄花;但是,评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使读者发出“没有看头”的感叹。因此,我们应该探讨新闻评论效应如何强化与延续的问题。社会反响程度是评论效应的综合体现。新闻评论所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是其本质特征。它必须立足当前,面对最广  相似文献   

14.
评论的力度     
新闻评论,特别是作为报纸的“旗帜”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在观点正确、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论述还必须有力度。我们有时说一篇评论分量不足,并不是因为它的观点不正确,而是它的论述过于空泛,缺乏深度,缺乏力度。这样的评论就难以拨动读者的心弦,难以激起社会的强烈反响。评论是发挥党报指导性功能的最重要的手段,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论述缺乏力度,话说不到位,“旗帜”就很难鲜明得起来。增强力度是提高评论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增强评论的力度?我想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洞实现实的能力。一篇评论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为什么要重视时机选择?因为任何新闻媒体特别是党报,之所以要发表评论,其目的是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思想引导.事物是运动的,社会是发展的,人们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担负着思想引导责任的新闻评论,不仅要观点正确,而且要及时.衡量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我们往往用针对性强不强做标准.所谓针对性,不仅仅指思想内容,也包括时机选择.这就如同我们在放箭的时候,面对的是一面活动靶,只有既选准了目标,也选准了放的时机,箭才能射到靶子上.现实中.有些事情讲早了没到“火候”,讲晚了成了“马后炮”.因此,适时而发,是体现评论价值的重要原则.评论的时机把握得准不准,是由评论作者,包括评论的组织者、审发者的素质决定的.这些素质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成熟的政治眼光.毛泽东同志提倡“政治家办报”.报纸的新闻体裁中,评论可以说是政治性最强的一种.评论选题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时机的选择,要有成熟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16.
沈阳市中专自考办王克勤:读过《中国图书评论·本刊启事》,有一种面目全新的清新气息。尤其“启事”视读者、作者为“上帝”的态度,更反映了“评论人”在“扫黄”之中,决心为提高民族精神文明勤恳耕耘,为人作嫁的精神。刊物中“出版名人谈出版”见解精辟、独到,发言的人对同一问题持不同见解,既体现了百家争鸣,亦可开阔读者思路。“秉笔直书”注意倾向性问题,举出实例,有针对性,“直”得服人,有利于克服书评界“说好不说坏”的倾向,应着力办下去。提点建议:中国图书评论,似应更好地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增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中,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其重要地位和独特的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很多媒体都设置了评论版。但另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一些评论一味说理,却因缺乏感情色彩而难以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改变文风,加强新闻评论的感情色彩应加以提倡。不管是社论、评论文章或是署名文章,饱含感情的语言才能赋予文字钢铁般的力量,让读者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激荡。  相似文献   

18.
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为什么有的小评论写得那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读者看了爱不释手,听众听了不厌其烦呢?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由头的选择。有许多小评论,读者、听众一看一听前面的新闻由头,便不由自主地被吸住了,非看完、听完不可。这就说明它的新闻由头选择运用得好。那么,小评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新闻由头呢?我认为它必须典型、准确、应时、新鲜。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报纸要有声音,就是指报纸要有议论,要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报纸的言论文章相当活跃,为解放后所少有,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解放日报《解放论坛》今年十月二十日发表的专论《企业办托儿所利弊谈》,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一篇熔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可读、可亲、可信的好文章。可读。即让读者“喜欢读”。要使读者“喜欢读”,就要有能让读者产生“喜欢”的魅力。所谓魅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而更加明显,新闻的价值则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诚然,读者对绝大部分新闻性报纸总是匆匆翻阅,睹“新”为快,无意再度回首,并连带着使评论也即刻成为明日黄花;但是,评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使读者发出“没有看头”的感叹。因此,我们应该探讨新闻评论效应如何强化与延续的问题。社会反响程度是评论效应的综合体现。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