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互联网意见领袖不可小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人数众多的网民当中,能够在一些舆论事件中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而又得到大多数网民认可附和的网友脱颖而出.他们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上获得了网民的尊重,每一个帖子都拥有着大量的点击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被称为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2.
张文 《新闻窗》2015,(3):62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迅速增多,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发表意见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使公众舆论成为了可能。研究并探索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我们做好新闻工作,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一、舆论主体——公众已日渐成熟目前,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超过5亿,网民公开发表意见的各种论坛、博客、微博、轻博等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3.
羿克 《今传媒》2013,(11):29-29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组织化程度高,虚拟社区逐渐丰富化、多样化,微群、各类论坛、贴吧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焦点很可能就是当今民众热点的话题,网络意见气候终会形成新一轮的舆论。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论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虚拟性、从众性、组织性与扩散性的特点,鉴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有些言论缺乏理性,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在新闻媒体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现在,上网的人比看报纸的人多,网络是人类最大的发明。通过网络可以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映,可以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网民的意见最直接,最坦率,也最具有参考价值,领导干部听取网民的意见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架构下信息交流模式的不断进步、交流渠道的不断扩展,网络舆论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网民接收和表达信息途径的多样化、网民群体意见的复杂化。尤其是在2009年之后兴起的微博,不但是Web2.0时代新兴的一种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而且已经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已经成为网民意见的聚集地,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词语本身的字面含义,成为网民对社会现象的某种态度和看法的代名词.其中"打酱油"、"俯卧撑"、"躲猫猫"一类网络热词的传播,折射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表达意见的隐衷.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网络社交的兴起,互联网公共空间逐渐形成,网络意见领袖们,针对公共领域的热点事件发表言论,与网民、媒体形成互动,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事件走势。意见领袖成为权力结构中新崛起的权力者,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与传统意见领袖所处的环境相比,互联网所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平等和自由的言论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里,网民获取信息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一方面,在网络平民的围观行为下,意见领袖得以主导舆论形成和影响传播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平民的意见表达则缺乏应有关注与重视。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讨论并没有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精英的表演与平民的围观。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高层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上网和网民互动.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在今年"两会"上说:"互联网已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网友通过网络反映民意,提出意见,或是批评和监督.这些意见是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整理和筛选.通过网络,政府见到的是真正来自民间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络舆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网民组织化程度高,虚拟社区逐渐丰富化、多样化,微群、各类论坛、贴吧成为网民发表意见的舆论场。网络舆论焦点很可能就是当今民众热点的话题,网络意见气候终会形成新一轮的舆论。互联网的普及使网络舆论影响到了现实生活并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网络舆论呈现出虚拟性、从众性、组织性与扩散性的特点,鉴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网民有些言论缺乏理性,这就需要媒介本身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舆论监督的职责,另外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约束网民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网络时代意见领袖并未消失,网络本身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特点使意见领袖具有了新的特征,他们的构成更加多元,距离网民越来越近,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互联网丰富了传统意见领袖的内涵与构成。根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谢新洲课题组2011年进行的第二次互联网影响力调查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特征、影响力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31亿,占总人口近半。网民数量的增加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许多学者认为信息传播方式转变为去中心化传播,本文认为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并不是去中心化传播的过程而是由"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便是网络意见领袖。本文以网络时代在线意见领袖的概念及传播特征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目前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的各个阶段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从而总结出信息时代网络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如何对社会舆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6,(5):28-28
“博客”作为一种互联网的技术功能.被越来越多的网民追捧.成为众多网民追求的时尚和潮流.“博客”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平台.为网民行使话语权提供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后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高度肯定了广大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包括“博客”在内的媒介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受众的对抗式解码现象一直处于隐蔽状态。跨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迅速普及,使得这种现象表现由背后走向公开。受众参与言论的门槛被降低,网络平台在提供充分话语权的同时,也成了网民发表批评性意见甚至发泄负面情绪的地方。笔者认为,网民的非理性"对抗"表现与当下媒体报道的引导、网民的草根心态等都有关系。只有科学引导舆论,提升受众媒介素养,才能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大众视线     
<正>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8年社会蓝皮书,书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但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年轻网民情绪容易走极端,导致"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2007年,"网络暴力"现象有升级的迹象,当"网上谈兵"不足以发泄不满时,他们甚至将之转化为现实的暴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当事人进行骚扰、声讨和追打,报告认为,"网络暴力"现象反映出网民们的道德自律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并广泛普及,网络成为当下民间舆论意见最主要的表达平台。2010年微博兴起,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引起网民的集体兴奋,微博一时成为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但日新月异的互联网行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又打造了如微信等致力于观点交流与意见分享的新平台。同时,各种观点言论类网站和网络专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些新变化给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继续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大幅度增长,远远超过中国网民的增长幅度。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PC机网民数量,预示着移动网民将继续大幅增长,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与空间异常广阔。这一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看点与亮点多体现在移动网络方面。  相似文献   

17.
门户网站"新闻超市"经营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05年7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经达到1.03亿。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16次互联网统计报告可知: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即“网民”)浏览新闻的网民占79.3%,上网浏览新闻已经成了网民上网最为主要的活动之一,仅次于使用电子信箱(91.3%)。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5年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传媒》2009,(5)
3.16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说,2009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6亿人,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了1.176亿人。奚国华指出,即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带来重创的形势下,互联网发展势头依然不减。互联网宽带化趋势更加明显,宽带网民规模占网民总数的90%以上。IPv4地址资源增  相似文献   

19.
《青年记者》2015,(5):9
在1月22日举行的2015中国互联网产业峰会上,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兼副总工程师金键表示,至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为近年最高。目前,全球活跃网站数量接近9个亿,域名注册数量达3个亿,中国的网民数量也有着井喷式的增长,2014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48亿。无  相似文献   

20.
《新闻实践》2011,(3):38-38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互联网电脑网民规模已达到469亿,手机网民的数量已达到3.26亿。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将达7.20亿,手机网民占中国人口比例将达52.9%,首次超越电脑网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