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自1988年~2000年奥运会游泳成绩的研究,以及对发展力量素质与人体供能关系深入探究,认为短距离游泳力量素质发展对提高短距离游泳成绩关系密切.根据有氧氧化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磷酸源系统这三大人体运动的主要供能系统之间关系的生理生化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训练程序,为提高我国短距离游泳运动成绩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江苏省游泳队陆上训练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缺乏柔韧和协调训练,特别是深度拉伸练习、训练监控手段和方法不完善、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大量存在。设计严谨的实验,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发现良好的陆上力量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教练员合理增加最大力量训练的比例,将对游泳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训练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人体解剖学角度出发,分析强化髋部肌肉力量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根据力学原理、专项训练特点,科学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着重以发展髂腰肌为核心的髋部肌肉力量、努力提高臀部肌肉力量、注意发展髋部屈、伸肌协调性用力及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入手组织训练,有效提高短跑成绩。  相似文献   

4.
现代竞技体育中,游泳运动员成绩的表现最终是由与游泳项目相关的力量素质表现的,力量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平时在专项训练中采用的力量训练来完成的,所以力量训练十分重要.游泳运动员成绩的表现和技能的发挥都一样,力量素质是主要方面,力量训练同样处在重要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高校业余游泳训练中力量训练的实效性,笔者运用相关的训练理论,结合从事高校业余游泳训练的实践经验,设计了普通高校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计划以及实施安排,训练周期按时间特征分为恢复训练阶段、一般训练阶段、专项训练阶段及赛前和比赛阶段,各阶段训练有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重点。实践结果表明:力量训练后专项力量明显提高;上肢划水爆发力和下肢蹬池壁爆发力都得到增强;在划水频率基本不变情况下,主项手、腿成绩提高;专项成绩得到提高,并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6.
于凝 《职业技术》2010,(6):87-8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对游泳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特点进行分析。在少年儿童训练阶段,务必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并和其他素质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合理安排,以使身体素质整体水平得到均衡发展,从而使运动成绩逐年提高,通过力量训练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为今后的专项素质训练做好准备,为培养高水平游泳运动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背越式跳高的力量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注意事项并提出建议,为提高跳高运动员在力量训练方面的认识和运用,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果,更有效的取得优异的跳高成绩.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背越式跳高专项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多种专项力量练习,使运动员获得肌肉产生相应张力和快速收缩克服阻力能力直接有效地转化成能完成良好的助跑与起跳技术动作所需要的力量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8.
目前,短距离游泳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架构存在一定问题,致使运动员肌肉刺激不足、力量难以突破.因此,分析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突破途径及方法,根据力-速曲线理论优化运动员负荷强度计算,建立运动员力量能力评价模型;根据运动员个人弱势改变训练结构,应用适应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建立金字塔式训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验证研究的力量训练突破方法的有效性,对某体育高校的3名短距离游泳运动员进行了力量训练,取得了训练中的肌肉积分肌电值.实验结果显示,运用本研究方法的运动员肌肉积分肌电值高于其他方法,证明本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刺激运动员肌肉,在短距离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肌肉收缩力量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没有好的力量素质,就难以有效地完成动作。但不同的项目以及不同的技术动作对力量的要求是不同的,这涉及运动员掌握和改进专项技术中的主要环节、提高专项成绩起关键作用的力量能力。教练只有清楚地了解对力量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并对训练的实施提出符合专项特点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0.
力量素质对于短跑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力量训练、采用什么内容和方式,这些都是各级教练员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后认为适当的负重训练对提高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的成绩有明显效果,但在力量训练中必须正确处理肌肉负荷、运动速度、重复次数和休息间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细胞凋亡是细胞接受某种信号或受到某种因素刺激后,为了维持内环境稳定而发生的一种主动性消亡过程,但是过度的细胞凋亡与多种疾病有关。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是运动过程中肌肉受到牵拉及肌组织内生理生化环境改变而造成的骨骼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很多实验表明运动训练开始后骨骼肌内的生理生化环境都会导致骨骼肌细胞凋亡,而且细胞凋亡与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具有相同的时相性,显示凋亡可能是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探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力学和生理学角度分析了小肌肉群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把握好小肌肉群力量训练的时机、原则以及大小肌肉群的关系是提高小肌肉群力量训练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骨骼肌在运动损伤、发育和重建等过程中卫星细胞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适宜的运动训练可以激活肌卫星细胞,使之增殖并向成肌的肌卫星细胞转化。文章阐述了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特征、负荷运动对肌卫星细胞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卫星细胞的激活与增殖的作用机制;并对人体衰老过程中肌卫星细胞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分别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和常规力量训练方法对少儿体操运动员核心区域进行力量训练.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能更有效提高核心区域的肌肉力量,尤其是对核心区域肌肉耐力有着常规力量训练方法不可比拟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运用"协调用力"训练法和两极分化力量训练法对两组运动员进行训练研究,探讨肌肉协调用力训练对高校投掷运动员技术和成绩产生的影响.实践结果表明:肌肉协调用力训练既能发展爆发力,又有利于投掷技术的完善,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力量,对投掷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合高校运动员水平低、训练周期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将100只1日龄的草杂鸡饲喂至7周龄,每周随机抽取10只进行称重和屠宰,测量体重与胸肌纤维直径,建立体重(X)与胸肌纤维直径(Y)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草杂鸡体重与胸肌纤维直径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体重与胸肌纤维直径的相关系数为0.945,建立的对数回归方程y=11.788Ln(x)-41.443,拟合度R2为0.9852。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人工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建立梯度交替海拔的动物训练模型,下高原调整后以45m/min的速度快速力竭,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固定海拔2500m、4000m以及2500m~4000m交替训练模式大鼠骨骼肌匀浆液中肌糖原、SOD、MDA、LDH、ATP指标变化,为运动员高原训练后平原快速运动参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电刺激增强肌肉力量的机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刺激法是一种利用外加脉冲电流刺激作用于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使肌肉产生收缩,进而提高肌肉力量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研人员在电刺激增强肌肉力量的机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重要阐述了最近几年有关电刺激增强肌肉力量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应用效果,旨...  相似文献   

19.
大腿股后肌群拉伤是短跑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其成因具有普遍规律,而预防性训练也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