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富锦 《教育艺术》2010,(5):30-31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代词人姚燧的这首《寄征衣》,把妻子对身处远方丈夫的两难抉择心境写得凄婉动人。这位少妇哪里知晓,像这样处于两难困惑而痛苦揪心的何止是她一个人!它是古今中外社会时时处处发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上,一位名叫吉祥的同学玩手机被我"逮"到了。也许是玩得太投入了,以致我走到他身边他也没能觉察到。手机拿到我手上,我却为难了。为什么呢?还给他吧,他可能又会玩。不给他吧,他那样心神不宁,肯定无法认真听课。交给他们班主任,又觉得我这个科任老师没能耐。我犹豫了一下,随即一首姚燧的散曲呈现在我脑海里。【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我于是把这首散曲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也随之  相似文献   

3.
论必要条件的二难推理和回溯推理高玉楼传统逻辑的二难推理,其结构形式被定为:大前提是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小前提是一个二肢选言判断.结论或者是直言判断,或者是选言判断。如:元朝作家姚燧写的一首曲子:“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守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  相似文献   

4.
我的母亲     
关于我的母亲,我写的不少了。20年代初期,在美国写《寄小读者》时写了她;30年代初期,她逝世后,我在《南归》中写了她;40年代初期,我以“男士”的笔名写的《关于女人》这本书中写了她;同时在那时候,应《大公报》之约,再写《儿童通讯》,在“通讯三”中又写了她。这些文章在《冰心文集》中都可以找到,也可以从这些文章中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我想,天下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母亲是最好的母亲(当然也有例外)。但是母亲离开我已经57年了,这半个世纪之中,我不但自己做了母亲,连我的女儿们也做了母亲。我总觉得不但我们自己,也还有许多现代的…  相似文献   

5.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里面,马致远的《天净沙》是相当出名的。《天净沙》是音乐调子的名称,这首小令真正的题目叫《秋思》,是一首短短的抒情小诗。它一共只有五句,写一个飘零异地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的地方。近人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话》里曾经评价这首小令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所谓"唐人绝句妙境",就是  相似文献   

6.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b6n m cJ d已O花 浴 告二、填空1.《金色花》的作者是——(填国家名)的著名文学家,这首诗是由我国著名作家翻译的,他的代表作品有《——》等。2.《纸船·寄母亲》的作者是,她原名——,是我国著名的——,她的代表作有《__—》《——》《——》等。这首《纸船·寄母亲》表达了她的感情。三、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长{;;二载㈠二四、根据语境,在句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又在新叶上 ,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我暗暗地在那里,却一声儿不响。 3.你会——到这…  相似文献   

7.
在元代的散曲小令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相当出名的。这首小令的篇幅极短,只有五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是廖廖几笔,却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绝妙的秋景,抒发了秋日特有的思乡情绪,真可谓是茫茫萧瑟,秋郊西照。 这首小令的情调比较低沉,但是艺术上却有它独到之处。王国维在他写的《人间词语》中曾对它作出  相似文献   

8.
A 有个男孩子一向淘气,作业总是乱糟糟的。还喜欢打架,骂人,旷课,但女教师从不歧视他,而是像喜欢好学生似地爱他。 一天,女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我和祖国》。 但他却看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蔫蔫的,似乎在想心思。 女教师便担心:怎么?是不是题目出难了? 但女教师很快又摇了摇头:不。既然大家都在写,既然个个都是悠然神往滔滔不绝的样儿,就说明题目不难——肯定能写,也肯定有的写。 于是,女教师亮闪闪的眼睛看着他,期待着他也能拿起笔来。 果然,他抬起头,拿起笔,想了想,又想了想,就在作文本上写了起来。 当女教师批到他的作文时,首先看到了一篇极精彩的短文题目:《祖国是母鸡,我愿意是一粒米》 看着这篇短文,女教师的心头热浪滚滚,眼睛湿润了,仿佛一下子悟出了一条真理:即便是最最淘气的孩子,心里也有阳光!  相似文献   

9.
朱引玉 《学语文》2004,(3):15-15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千百年来流传不衰 ,诗是这样写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关于这首诗 ,自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以后 ,至清代冯浩《玉溪生年谱》、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均谓此诗乃唐宣宗大中二年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其妻王氏之作。按冯浩考证 ,商隐此年在桂州郑亚幕府 ,郑因遭政敌诬陷 ,贬为循州刺史。商隐未去循州 ,由水路经长沙回长安 ,归途中他曾“徘徊江汉 ,往来巴蜀”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解放以后 ,汪汝…  相似文献   

10.
近日整理学生习作,发现学生杨凯的《童年趣事》,突然联想到了它的指导过程,颇多感受。此文曾于1993年初寄《小学生语数》编辑部,被改为《火烧马蜂窝》,发表于当年第二期,并被评为一等奖。回忆此文的指导过程,既觉得有趣又觉得有用。为参加《小学生语数》的“小学生生活趣事”征文活动。我号召学生按照征文要求去写。在初审稿件时,觉得杨凯同学那篇颇有情趣。于是就启发他写细节,尤其是自己被蜂蜇了以后的心理活动和火烧蜂窝时的情景。开始他觉得难,当时的心理和场景怎么也写不具体。于是我引导他,你可以推想:当一个人无故遭到别人袭击时会是什么心理?“气愤”他脱口而出。  相似文献   

1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写的一首小令,曲名《秋思》,被公认为中国散曲最出色的小令之一。它通过描写旅途中傍晚的秋景,抒发了游子深切的悲秋之情,给人一种难以排遣的苍凉。其风格婉约清远,意境深邃苍凉,悲而不壮,清而不淡,有“秋思之祖”之誉。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与马致远同时代的白朴,则写了一首跟马曲风格迥异的《秋思》:  相似文献   

12.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全篇仅 5句 ,2 8字 ,字字写“秋”,字字含“思”。它意境开阔 ,情景交融 ,被后人推崇为“秋思之祖”。读这首小令 ,我们不能不被它独具匠心的艺术所感染 ,仿佛看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 ,在秋风苦雨中踽踽独行。唱这支小曲 ,我们不能不被它深沉委婉的曲调所打动 ,似乎听到了凄寂苦楚的旅人 ,在抒发他那无法排解的“断肠”之情。这首小令之所以被称为“小令之最佳者”,在于它虚实相生、情景妙合的艺术表现。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元代社会 ,现实中那种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的现象使他愤愤难平。作…  相似文献   

13.
冯子振被收在《全元散曲》中的小令仅四十四首,这显然只是他全部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王国维《录曲余谈》说:“元初名公,喜作小令、套数,如刘仲晦秉忠、杜善夫仁杰、杨正卿果、姚牧庵燧、卢疏斋挚、冯海粟子振、贯酸斋小云石海涯等,皆称擅长,然不作杂剧……”可见子振在元初散曲中的地位,属于“名公”之一;又可见他的散曲除小令外,定还作了套数,其数量一定是可观的。只是没有作杂剧。然而,仅从这四十四首小令中,人们不难看到他的思想情趣以及他在散曲创作中的成就。特别值得  相似文献   

14.
楚文王:临终处臣,善定后事《说苑·君道》、《吕氏春秋·仲冬季·长见》以及《左传·僖公七年》记载:楚文王病重时,对大夫说:"管饶这个人总是用礼仪来规范我、约束我,与他相处总是感到不安,不看见他也不会想他,但从他那里我得到不少益处,一定要替我封他爵位。申侯伯这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他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地再次拥抱了我。“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7点钟回来。”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首抒情小诗:《纸船——寄母亲》。这是冰心思念母亲的一首诗。今天的学习任务是(多媒体展示):1.深情地朗读。2.细腻地感受。3.诗意地仿写。师:我们读诗,要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要知道作者写诗时的情境,这就是读诗的背景。下面一起来把这段文字读一下(多媒体展示):冰心生于1900年,1999年去世。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许多文史家的眼中,冰心是中国20世纪童心、母爱和良知的化身。1923年,23岁的冰心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在远离故乡、远离母亲的茫茫海上,冰心写下了这首思念母亲的《纸船》。冰心诗文的…  相似文献   

17.
愁是人的一种心态,细腻微妙,抽象无形,要想真切而形象地把它描写出来,恐怕让人感到有点束手而无奈。宋人陈郁说过:“盖写形不难,写心唯难也。”(《藏一话腴》)无独有偶,在他之前的唐代有位叫薛媛的女子,也曾在她的《写  相似文献   

18.
初初中语文课本上选了一首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是他在四川给人当幕僚时寄给妻子的诗。妻子问他:“你到底什么时候回家呀?”他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感情深挚,明白如话,非常美。七十年代有一部电影名叫《巴山夜雨》,就是从这首诗中取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也是唐代诗坛上最亮的星座之一。他的诗精美艳丽、颓废感伤,像盛开的罂粟花一般迷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任何人都未曾像他这样,把内心的绝望表现得如此美丽。这一主题既与晚唐那个毫无希望的时代相吻合,更与李商隐本人的生平遭遇和个性有关。他是个苦孩子,9岁便死了父亲,他跟母亲扶柩从浙江回到家乡河南,”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境况极为艰难。但他又是个发奋的  相似文献   

19.
打油诗一首     
谢谢姐姐卢尘逸为我省钱出主意篇篇文章合并投三回改作两回寄投了一稿又一稿未被采用没写好努力学习坚持写总有一天会发表卢尘逸:俞国强是一位贫困学生,编辑部委托我每期给他邮寄《初中生》,然后,他与我一直保持着联系,常写些打油诗,说是投稿。我指出他应该有个明确的方向,还告诉他不要每篇文章寄一次,那样太浪费,于是,他写来了这封信,与大家共享。责任编辑\卢尘逸打油诗一首$湖南常德市十一中初一22班@俞国强  相似文献   

20.
想象并不难     
丁丁写想象作文总是内容空洞,不够生动。冬冬呢,内容与现实生活重复过多,缺乏想象力。要写《二十年后回故乡》了,他俩向刘老师请教来了。丁丁:刘老师,我不太善于想象,不知道从哪里想起。这次我想把内容写生动具体,而我又没见过二十年后故乡的人或物,这该怎么办呢?刘老师:谁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