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孙建国 《武当》2009,(4):17-17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不注重于形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3.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4.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5.
王志远 《武当》2007,(6):15-17
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或称涵胸拔背,是《身法八要》和《身法十要》共同提出的太极拳身法大要。《太极拳经歌诀》曰:“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  相似文献   

6.
[歌诀] 蹲裆马步罗汉式, 勾腮拔顶颈自直. 含胸拔背佛腰式, 拔背脊直垂臀胯. 胸空腹实肩要松, 舌顶上腭津液生. 提谷落裆壮肾元, 固精气充神则明. 一、双手捧揸坠沉肩 此式为马步.胸挺膝开,勾腮拔顶,舌顶上腭,双目平视;五指要揸,但不能犟双肘,要与肩平.全身放松,顺式呼吸,目的是增长气力.  相似文献   

7.
何为折叠     
一直以来,我看过、听过不少人讲如何含胸拔背,但始终不得其要。我也看到一些书上说起要如何护肫、裹裆、扣膝、转踝,但不知道到底怎样做才算是达到标准了,而且不清楚什么是肫?怎么护?裹裆,像裹小孩子的尿布一样?与敛臀有无区别?怎么扣膝?到底是里扣还是外展?那圆裆开胯又怎么讲?还有脚踝怎么既要转还要松?这些问题困惑了无数的太极拳习练者。于是我去书上、网上查阅,越看越糊涂。但是,康伟老师用一个两分钟的小视频讲清楚了何为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扣膝、转踝,其实这就是一个"折叠"!  相似文献   

8.
悟一关于太极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相似文献   

9.
周:李老师,能不能请你谈谈太极拳用架与其他太极拳套路相比,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特点?李琏:其实,太极拳用架的基本要求,如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松腰松胯等与太极拳的其他套路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常识三讲”,是针对初学太极拳的同志讲的,这些内容也都是几年来初学太极拳的同志经常提出的问题。太极拳涉及的方面比较丰富多采,初学的同志比较难以掌握。三讲容内是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太极拳的入门常识。第一讲“太极拳基本要领”,逐句解释了“贯顶拔背,涵胸调档,坐髋塌腰,收臀撑裆,沉肩坠肘,气宜鼓荡”。第二讲“太极拳运动中的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第三讲“太极拳运动中的几个特点”,主要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平衡性,协调性及落点。以上三讲,仅作为太极拳入门常识,供初学太极拳的同志参考。  相似文献   

11.
①身体自然直立,悬顶(头微上项),竖项,沉肩垂肘,提胸拔背,下颏微内收,敛臀收腹,两脚跟相触,脚尖稍外撇;两臂垂于体两侧,左手持剑,剑与身体稍拉开距离,剑身竖直,剑尖向上,剑身不要触及胳膊,右手成剑指;全身放松,呼吸自然,精神集中;眼平视前方(胸向南)(图1)。  相似文献   

12.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3.
祝大彤 《武当》2009,(4):21-21
1.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相似文献   

14.
易筋经(二)     
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势[预备姿势]并步。[动作操作]左腿向左平跨一步(距较肩为宽),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见图5)。两拳上提到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屈,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见图6)旋动两掌,使拳心各向左右(四指并拢朝天,拇指外分,成八字掌,掌应挺紧)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见图7)。身体向左侧转,成左弓右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左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  相似文献   

15.
屠仲道 《中华武术》2007,(10):54-55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上肢部1.肩肘:“松肩沉肘”是各派太极拳的共同要求。有的也叫“沉肩垂肘”或“沉肩坠肘”,就是两户关节要向下向外松,两肘关节要向下沉坠。松肩和沉时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做到沉肘松肩,两臂才能圆满松活,运动自然。等论讲:“转关在户,折叠在腕。”也就是说,解脱擒拿,内劲运动在胸腰。通过肩时,力达手腕,方能解脱。肩肘关书通顺,内劲才能达到掌指。如果肩肘受到障碍,使会影响内劲运用,从而也影胸了周身协调。在练习时,经常要注意两肩矢书的松弛,有意识地向外引伸,使劲逐渐拉开下沉;两肘则要有下垂之意,以起到“护助”的作…  相似文献   

17.
拳理拳法记少间。手眼身步型为正,心意气力功求专。要得太极拳真谛,练功悟拳师指点砚-顶平收须面自然。含胸拔背沉肩肘,顶沉对拉脊不偏。腰轴主宰肢轮转,胯似磨盘稳平旋。一招一式理太极,脚踩阴阳手画圆。胸背开合两相反,势升伸展降拔含。开展紧凑结合好,动作圆活势连贯。含胸拔背势有别,沉肩垂肘总一贯。太极步法用心练,上下相随势浑圆。开胯圆档固底盘,虚实转换势渐变。弓步含有活马步,式势衔接画弧线。肇磷暴意气神劲内功练,内外相合才成拳。.画一排 二少静~抓一沙拳在气势神为先 竺二至麦坐一「-~一一 摧僵化柔求内劲, 刚柔相济任敌变。…  相似文献   

18.
在武术的各种书刊中,诸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松胸实腹、沉腰圆裆、气沉丹田等术语,随处可见,比比皆是,成为练拳人必背的口诀。然而,在练拳中,要真正懂得这些术语的理法,正确掌握要领,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领悟了,做到了,才算入了门。因为,这些术语是一代代大师反复实践、深刻领悟、细细琢磨的结晶,是一门门拳家不断总结、理性升华的精髓。不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很难消化吸收。比如关于身法的许多术语,是正确掌握姿与  相似文献   

19.
陈心惠 《武当》2008,(8):9-11
第一式 混元起势 面朝东方,两脚并拢,微屈膝,大腿内侧两血海穴相触,前后二阴微提。松腹,松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双手自然垂于身两侧,左右两手中指尖轻触大腿风市穴,头部中正,双眼垂帘,面带祥和,舌搭天桥,呼吸自然。然后调3~9息。(图1)  相似文献   

20.
王志远 《武当》2006,(5):19-19
行拳练功,镇定从容;心平气和,全身放松。杂念不生,精神集中;唇合舌接,眼明耳聪。顶头虚悬,颈项竖耸;沉肩垂肘,顺背舒胸。直脊垂臀,坐腰落胯;圆裆裹膝,气沉腹充。凝神敛气,心意牵运;举止缓匀,沉着庄重。缠绕圆转,关节玲珑;势势相连,如环贯承。无过不及,身桩稳重;随曲就伸,意劲含中。根基在脚,蛇手猫步;纵腾于膝,劲起足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