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对聋生时间空间隐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2个实验,考察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和对聋人时间空间隐喻的影响.实验1发现,聋人在动作水平上和视觉水平上都存在“左/过去,右/将来”的水平方向的时间空间隐喻: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按左键反应和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按右键反应的反应时更短;对表征过去的词或句子,呈现在左边错误率低,对表征将来的词或句子,呈现在右边错误率低.当材料呈现在右边时,出现呈现位置与反应方式的同侧优势效应.实验2发现,聋生无论在动作水平上还是在视觉水平上都不存在“上/过去,下/将来”的竖直方向的时间空间隐喻.整个研究表明,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并未影响聋生的时间的水平方向隐喻,却影响了时间的竖直方向隐喻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认知语法框架下,借用个案"former president"名词的百科知识性意义表征,探讨该结构的语法表现形式和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及该关系形成的概念基础。研究发现,"时间形容词+名词"结构具有语法转喻关系,此关系产生的理据是激活域,形成这种关系的概念基础是三次连续性的认知参照过程。本研究有助于二语习得者在不同语境下把握该类结构的深层意义及其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3.
用汉语方位词"前"表示时间,实际上是一种空间隐喻,它既可以表征过去的时间,又可以表征未来的时间。拟以图形-背景理论为依据,从自我中心表征、地标表征和去自我中心表征层面来研究汉语方位词"前"表时间的空间隐喻。研究表明当观察者从自我中心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过去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地标表征的层面来看,"前"表征未来的时间;当观察者从去自我中心表征的角度来看,"前"既可以表征过去,又可以表征未来。  相似文献   

4.
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框架下,对现代汉语工具主语句进行探讨,发现在典型事件中,当概念化主体意图从工具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事件,突显工具和动作之间的这种凭借关系,进而突显工具对受事的作用或影响时,常以工具为概念化过程的起点,在事件参照点关系模型的作用下,形成的心理通达路径投射到句法层面,形成了现代汉语工具主语句。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Vyvyan Evans的专著《语言与时间》进行介评,指出该书重点探讨了英语中时间参照的实质、时间参照框架以及LCCM理论下的语义建构机制在时间概念表征中的运作。这些关于时间域的认知研究强调时间经验的直接体验性和语言系统本身强大的阐释力,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对时空关系和概念隐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叙事语篇的主题与事件时间的关系是语篇认知研究中尚未深入探讨的课题.叙事语篇的发展构建于事件认知表征的基础之上,并且由表征事件与非事件的情状句共同达成语篇意义.在此建构过程中,事件情状句与非事件情状句以三种基本原则方式运作:完成性事件句推动语篇事件发展;非完成性事件句构成语篇事件场景或同时由完成性事件句启动成一连续整体事件中的小事件;完成性与非完成性事件句为语篇导向的非事件句和语篇意义的合理构建作支撑,以构建完整连贯的叙事语篇,实现语篇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时间系统的空间隐喻中观察者面对何种方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三种相关的理论:观察者面对过去、观察者面对未来、观察者左右视结合。在分析上述理论所提供的实例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这三种理论尚不能解释的语料,并对汉语时间系统的空间隐喻之左右视结合的认知方式做了补充,从而解释了一些尚未能被解释的语言实例。  相似文献   

8.
“观察者”概念是俄罗斯语言学家АпресянЮ.Д提出的,作为语言学领域的关键术语,“观察者”被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在原型观察者层面,除了基于语义客体和感知主体分析外,引入参照时间概念,对语义合理性进行重新剖析;在观察者空间指示性层面,分析“вдалеке”和“быть”的观察者空间定位特点;在“быть”属格结构的观察者层面,分析处所意义中的观察者,并指出处所意义的属格构式与存在意义属格构式本质上存在区别;在动词体层面,从时态角度比较了内部观察者和外部观察者对句子语义的影响,并指出未完成体也可以存在显性主体,是参与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英语中动词谓语和状语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语法逻辑方面,还表现在语义逻辑方面。从语义学的角度看,动词谓语和状语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参照关系和一种时间涵盖关系。在言语交际中,时间参照和时间涵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没有参照因素就无法传递信息。而时间涵盖关系指的是一个时段涵盖了另一时间或被另一时段所涵盖。这两种重要逻辑关系在英语教学和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时间推理是人们对事件的时序、时距和时点进行推论的心理过程。时间推理是基于一定的表征来进行的 ,不同的表征系统对时间推理的效应不同。如词表表征方向效应和距离效应 ,数字表征产生越界效应。还可以进一步看到 ,对时间信息进行推理 ,实质上就是对时间信息的表征进行信息加工。例如 ,对于词表表征和数值表征 ,就分别有计数的加工和运算的加工两种方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即使对相同的表征 ,也可有不同的加工方式。当前有关时间推理的研究 ,都是从信息表征和内部操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最能体现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空间和时间是自然界,也是精神世界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当然以中国汉字作为载体的中国书法也不例外,当我们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第一感觉就是他有强列的空间意识,但是否能感受到其中的时间特征还要取决于观赏者对书法的认识和所接受的训练。通过汉字、线条、线条的分割与组合诸方面,对书法艺术中的时间性格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个体发展固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消耗,但是更重要的是质性时间的投入。质性时间是个体生命质量的综合表征,它具有历史性、个体性和阶段性。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构成了质性时间的基本内容。并因此决定了每个发展时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增强质性时间意识、不断进行反思、自主把握发展节奏应该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李亚培 《海外英语》2011,(8):264-265,269
范围占有路线表达是虚构位移结构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语言表征形式,在语言表层描写静态实体的物理移动,而实指概念主体的主观位移。这种现象近年来在英语中已备受关注,汉语却少有提及。分析发现汉语中也存在此种表达方式。隐现在语言结构中的观察者或其视线而发生了位移,顺序扫描在语义内容构建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利用狭义相对论方法 ,通过计算不同参照系中两相邻波前到达观测者的时间差 ,导出了多谱勒频移公式。同时说明了洛仑兹变换中的时间间隔与实际测量时间间隔之间的差异 ,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洛仑兹变换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与<史记>是中国史传文学的源头,它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式,记录着不同时期的历史.<左传>使用的是编年体记史方法;<史记>使用的是传记体记史方法.然而在两者的历史记载中,都存在同样的记录时间的方法:"以人记时"和"以事记时".通过对这两种特殊的时间记录方法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涵的时间观念,揭示中国古人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他们更看重时间的整体性,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联系;记录的历史事件总携带着主观的情感基调及特别的价值意义,是一种感性的、总和的、解释性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A new hybrid event based control architecture for tele-robotic systems controlled through the Interne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event based control method, the new framework does not require every part of the system to be strictly event synchronized. Instead, it allows time referenced control components to be integrated into this framework, which makes it more convenient to develop Internet based control systems. Since there are two reference variables, time and event, in this architecture, how to coordinate these components with different references to keep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ystem is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To verify this new idea,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control the end effector of a PUMA robot tracking a continuous state trajectory given on-line by the remote operator.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firmed the stability of such systems being controlled through the Internet in real-time.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rnettech-nology,moreandmoreInternetbasedapplicationsinindustrieshavebeenbroughtforth,rangingfromwebbaseddataacquisition(Huetal.,2002)torobotssharingthroughtheInternet(Safaricetal.,1999).Inrecentyears,manyscientistsandengi-neershavedevotedenthusiasticallymuchtimetostudyofInternetbasedtele-roboticsystems(BradyandTarn,2001).Internet,asachannelofcommu-nication,providesanewmediaforcontrolsignalsandsensoryinformationdeliverycontrollablethroughtheInter…  相似文献   

19.
工笔画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和审美体系。其特点除了"以线造型"、"薄涂厚染"、"以形写神"、"意象造型"而外,工笔画中潜藏着一种对时间美学的关注往往被人们忽略,这是中国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它体现出中国人以时间为本位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界定了人文精神的概念内涵之后,重点对世纪之交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尤其是精英文学的人文精神及其表现进行了考察。论者认为,这种人文精神在它最初的发韧阶段,是以人文与政治合一即人文政治化的形态出现;到了80年代,逐步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的人文复归;至90年代,社会本位让位于经济本位,个人本位则变成了形而下的私人化话语;近几年在反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人文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接轨的新机。文章最后,针对文学中的人文精神的客观现状,论者进而将当下及未来人文精神发展的难点归结为如下三个悖论1.人本与民本;2.拯人与拯己;3.解放与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