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合理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文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职业教育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的相关对策:转变办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项培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核心。通过对托达罗模型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指出托达罗模型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最后得出结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是我国当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内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机制出发,利用效用函数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决策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即增强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多渠道多层次转移;优化政策制度,保障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变和稳定人力资本的流向;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升转移劳动力素质与信息渠道建设.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力保证。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全体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开展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自发转移容易导致农业劳动力老化、素质偏低.对农业投入减少,大城市畸形发展等后果。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进行合理的统筹安排,整体协调。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有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广度转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镇企业,搞好小城市建设;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等。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了许多困难。必须从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城镇化建设和宏观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大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科学合理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三农"问题有限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文章对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以及针对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实际做法,从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与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合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受教育水平较低、转移就业缺乏稳定性和有序性等困境。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有效转移的重要渠道。要顺利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提出以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对策,实现职业教育和劳动转移的双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时期下,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技能是制约其顺利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增加其人力资本存量,使其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基于职业教育的基础桥梁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正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着重分析培训主体、培训体制、培训项目、就业市场等主要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提出转变培训观念、完善培训管理体制、明确培训责任主体、整合培训需求、确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与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有效措施,以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当地经济的发展后劲,决定了当地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和方向,政府采取适宜的措施和方法,将促进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升级转移是指某地农村劳动转移后,到异地自我雇用或自主创业模式。与雇工式劳动转移相比较,自我雇用者收入水平较高,有利于资本积累与技术积累,也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培植。多数参与转移的劳动力其发展路径是:异地转移——自主创业(自我雇用)——积累资金与技术——回乡创业,基本上能实现“一潮”(外出打工潮)带动“三潮”(创业、城建与开发潮)的理想目标。在众多回乡创业农民的支持下,流出地乡村社会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推动"中部崛起"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考察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背景与现状、总结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验、分析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对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一课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5.
教育作为社会流动的符号标志,因为其特有的公正性和制度性,容易得到社会认同。然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一直只是通过终端选拔(即选拔接受高等教育)从农村筛选出少部分的人,使他们实现社会流动而进入城市,而淘汰下来的众多人仍然留在农村。这种农村人才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与较低的文化素质相伴随。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农村社会流动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开展中部地区农村成人教育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理论基础与实践素材的梳理、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模式及支撑体系等几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农村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应重新确立培养方向,创新办学模式,打破职业教育的城乡分割局面,与城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功能及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农村职业教育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需求的能力不足.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此,拓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功能,积极展现其化民、安民、育民和富民功能;同时构建和选择具有较好适宜性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嵩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3):19-23
分析东北三省对职业教育需求的情况和东北三省的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改革东北三省职业教育以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具体对策,即加强对职业教育宏观调控的力度,实施创优工程,调整专业结构,建立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劳动力转移和转岗培训工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处于从中低收入走向中高收入的转型期,是欠发达经济体成为较发达或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结构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处理得好,则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处理得不好,则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动力也在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镇化质量,才能解决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短缺问题,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这是社会稳定与公平的保证;而这一切的核心都落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上。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首要任务。根据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发展农村教育关键在于做好"三教统筹",推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